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中医对毒浊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病机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认识,进而在慢性重型肝炎中提出相对应的毒浊的治疗法则及方药等方面阐述毒浊理论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有关毒浊理论的中医文献,初步界定"毒浊"的基本概念,并探讨"毒浊"作为病因与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慢性重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毛德文教授认为重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关键在于"毒""瘀""痰",并运用"毒浊致病"学说采用"截断逆转""扶阳培土"和"通腑开窍"法辩治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病情重、预后差 ,发病机理错综复杂 ,治疗十分困难 ,国内外近年来报导的病死率大多在 6 0 %~ 80 %之间〔1〕。对本病发病机理及提高其存活率的研究 ,历时半个多世纪 ,迄今仍是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对于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若能穷源竟委 ,既识得全局之常 ,又晓其中之变 ,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提高 ,兹就此作一探析。1 湿热疫邪内侵酿毒成瘀是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毒”。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 ,其《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急黄候》曰 :“脾胃有热 ,谷气…  相似文献   

6.
陈锦芳  许文博 《光明中医》2013,28(4):648-649
目的通过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形成的病理基础,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确定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制定临床资料收集量表开展临床资料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福州、厦门、龙岩三个地区收集病例,依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对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各证型出现的频率和病例数的构成比,中医证型与各种临床常见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8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气虚瘀黄证187例,湿热内蕴证54例,瘀热交结证11例,阳虚瘀黄证10例,阴虚瘀黄证4例,疫毒炽盛证16例。其中:阳虚瘀黄证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疫毒炽盛证并发肝性脑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虚瘀黄证并发肝性脑病、腹水的几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5);其他证型与临床常见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感染、低蛋白血症等)之间相关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大致可分为:气虚瘀黄证、湿热内蕴证、瘀热交结证、阳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疫毒炽盛证6个证型,其中,气虚瘀黄证和湿热内蕴证最为多见。阳虚瘀黄证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几率高;气虚瘀黄证并发肝性脑病、腹水几率低;提示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发展与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必须重视健脾祛湿与清热解毒并举,并处处维护机体阴阳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慢性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CS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量肝细胞坏死和严重肝功能障碍的一种危重疾病[1]。其症状复杂多变,病势缠绵难愈,病情危重棘手,单一的西医治疗往往效果有限。我们通过前期的探讨及研究,明确了湿热疫毒与湿、痰、瘀、浊之邪相搏结是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关键环节[2]。而阻断湿、痰、瘀浊之邪相搏结则为慢性重型肝炎治疗的关键。众医家近期的临床研究均表明,引入解毒、祛湿、化痰、消瘀等中医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将上述研究归纳,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慢性重型肝炎黄疸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是慢性重型肝炎突出临床表现之一,血清胆红素(黄疸)持续不降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湿、毒、瘀互结是慢性重型肝炎黄疸的重要病机,病性有寒热之别,证候有虚实之异.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黄疸理论,结合临床辨证,以阳黄、阴黄、瘀黄论治,运用泄热解毒、温化寒湿、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黄疸,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均在探讨之中,本文从湿、瘀、毒立论。认为:1.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2.慢性迁延,肝脾湿热瘀毒蕴结;3.久病成臌成症,湿浊瘀毒胶固;4.急黄重症,血分瘀热火毒炽盛。  相似文献   

10.
<正>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黄",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可见感受湿热疫毒是引起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重型肝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发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其中乙肝病毒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源。毋庸置疑引起重型肝炎的各种肝炎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基本病机为疫毒久郁,因郁致瘀,瘀毒互结,肝脏受损,胆汁外溢而发为急黄重症。故治疗应紧紧抓住化瘀退黄这一基本大法,并贯穿其治疗的始终。具体治法为活血而不破血,凉血而兼止血,祛邪而不伤正。用药配伍贵在精当,如是则膏肓之疾有振起之望矣。  相似文献   

12.
慢性重型肝炎为黄疸中难治之症,因湿热为患,蕴结肝胆,胆汁横溢,毒热瘀于血分,使肝内脉络瘀滞,此非一般清热利湿法所能奏效,其病机关键在毒与瘀,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治当重在解毒,贵在化瘀,毒邪解则热无所附,瘀滞化则气血通,黄疸易除。贾建伟教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例,临证时强调抓住主证、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赵文霞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善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类肝胆疾病,尤其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三载,受益匪浅,现将其临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经验总结如下。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基础上,病情急剧恶化,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的一种重型肝炎。其来势猛、进展快、病势重、变证多,治疗难度大,其临床最主要的特征是高黄疸和出血倾向。中医认为本病属“急黄”、“疫黄”、“瘟黄”、“臌胀”及“肝厥”等范畴。导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此病的发生与湿、毒、瘀、虚有密切的关系,四者常相因为病,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十年来,笔者从中西医角度探讨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简称急黄肝)的病因病机,认为急黄肝在整个病程中瘀血和痰浊是其主要病理机转。论治注重痰瘀之病机,收效甚为满意。现就笔者管见,试作探讨,正诸贤达。急黄肝注重痰淤论治的理论根据急黄肝在祖国医学中属黄疸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湿热(或寒湿)蕴毒为其主要病机。目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学对重型肝炎的认识重型肝炎病势凶险,传变极快,预后不良。祖国医学中虽无“重型肝炎”这一名词,但类似病症在古代医籍中时有记述,如《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为急黄也”;《沈氏尊生书》指出:“有天行疫疠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医宗金鉴》更有“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盖是急黄耳”之说。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对重型肝炎的描述颇为相似,由此可知,重型肝炎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范畴,为黄疸中之重症。2从毒与瘀探查病机据统…  相似文献   

16.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瘀毒致病是阐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认为瘀血、湿浊、湿热蕴结,久化瘀毒、浊毒,裹挟留滞,终成热毒,隐匿为害,导致本病迁延难愈。此外,焦虑、抑郁状态(郁)亦是CAG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讨瘀、毒、郁的内涵以及三者在CAG中的致病机制,并通过辨析瘀与毒、郁与瘀、毒与郁之间的关系,认为“瘀、毒、郁”互结是CAG的核心病机,其中“郁”可能是促进瘀血、湿浊、湿热转为瘀毒、浊毒,进而化生热毒的病理要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常占杰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经验。方法:跟师临诊,分析总结其治法、用药规律。结果:常师结合慢性重型肝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早期以湿热瘀实邪为主,中期脾虚与瘀毒夹杂,晚期湿热残留或阴阳俱虚以虚邪为主的病机变化,并提出"三高"症状,如高度黄疸、高度纳差、高度乏力的程度变化往往是病势转归的重要标志,"湿、热、毒、瘀、虚"伴随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各期的具体用药仍以调理脾胃为中心并辅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温补脾肾等治法,最终使人体正气渐复,转危为安。结论:常占杰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伏毒的定义及致病特点,发现从伏毒角度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伏毒具有双重身份,同时扮演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角色,既可外致也可内生。慢性肾脏病的伏毒以内生为主,从伏毒的隐匿性、缠绵性、暗耗性、杂合性、蕴结性、多变性进一步阐述慢性肾脏病病机的复杂性。伏毒因正虚不足以驱邪所致,邪聚谓之毒。慢性肾脏病的伏毒包括“湿浊、痰瘀、热毒”,将伏毒理论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是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钱玉良 《陕西中医》2011,32(8):1042-1043
目的:介绍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总结老师治疗经验。结论:湿浊、毒热、瘀血为CAG的主要病机,浊毒瘀邪的致病特点,治疗宜病证结合,化浊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