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喹诺酮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的关系,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的强度以及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等,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主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的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累积多个组织系统。要从患者的病史询查、用药指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喹诺酮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的关系,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的强度以及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等,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主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的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累积多个组织系统。要从患者的病史询查、用药指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为左氧氟沙星44例(44.9%),其次为环丙沙星15例(15.3);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占比达到80例(81.7%);主要累及全身占比达到27例(27.5),临床表现为出汗、面色苍白以及胸闷等。其次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皮肤损害和肾脏系统等。结论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总结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本组共研究喹诺酮类药物6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引发的不良反应占67.52%,高于其他5种药物;在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82.05%,高于口服给药;在患者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受损最为严重,占43.59%。结论临床面对需要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使用不良反应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门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抗感染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l2月收集到的218例抗感染药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抗感染药ADR报告涉及9类药品,其中β内酰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比例最大,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规范使用抗感染药,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疗且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后引发ADR的50例病例为观察对象,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等多方面分析患者产生药物相关性ADR的原因。结果 50例患者的ADR主要集中在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方面,占比分别为38.0%(19/50)和54.0%(27/50)。所累及系统以神经系统为主,占40.0%(20/50),其次为皮肤与消化系统,分别占28.0%(14/50)和10.0%(5/50)。结论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因素会增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ADR发生率,且ADR可累及神经、皮肤等多个系统,今后临床使用该类抗生素时应做好相关的药物ADR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与种类,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7例小儿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为79例(67.52%);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78例,其次为清热解毒药20例;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损害35例,最为常见.结论 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保证小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郑学权 《中外医疗》2010,29(29):88-8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促使我院医务工作者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9例ADR,对其发生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及受损器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引发ADR最多的是抗感染药,其中喹诺酮类居首位,静脉给药是最常见用药方式。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在60岁以上老人中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老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抗菌药物应用引发不良反应老年患者64例,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占比最高,61-70岁患者占比最多,80岁以上患者最少;患者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结论:在为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重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展开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0.
探究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促进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4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老年人和儿童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发人群。②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引发途径。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④头孢类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抗菌药物。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给药时长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控制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上报的27例喹诺酮类药物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结论:临床应重视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5年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2.65%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的药物共18大类9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累及系统-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儿童及孕产妇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用药风险更大,故在设计治疗方案时更应该慎重,在用药过程中及时进行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保障妇女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本院收治的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5例,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除1例为口服给药外其余均为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半小时内。结论为减少氟喹诺酮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与其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同用,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做到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9年—2012年国内关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573例,主要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有196例(34.20%)。结论严格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加强临床用药安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08年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2008年度汇总的1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的15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84.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2.4%;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占38.0%.ADR的临床表现以瘙痒、皮疹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6.7%.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105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2003-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5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10524例ADR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65.68%;ADR涉及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例数的47.90%;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5.55%;两种以上合并用药占总例数39.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改善给药途径,减少合并用药种类,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抗菌药物ADR报告232例,对报告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ADR临床表现及愈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2例ADR报告中,上报数量最高为急诊科;青壮年及大于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高;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易导致ADR的发生;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2.16%)占比最高,依次为喹诺酮类(19.83%)与青霉素类(13.36%);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因对症治疗,基本痊愈或好转。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引发ADR因素复杂,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优化给药方案,加强ADR监测,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系统检索CNKI、VIP2个数据库,共检索出1685篇文献。选取了近5年内的10篇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累及器官与系统、严重程度分级及转归情形。结果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中,喹诺酮类排在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好发年龄在20-40岁之间;抗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可表现为皮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损害;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口服用药;绝大多数属于轻中度不良反应,并且通过及时停药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之后通常可使不良反应消除。结论对于不同患者应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应当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20.
赵贵红 《吉林医学》2014,(6):1219-1219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78例,按照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生素,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和口服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要加强对不良反应药物的监测工作,促进合理安全用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