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下,正值全国上下为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奋进。新的生命是民族的未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妇幼健康事业正在面临诸多新形势。以较低成本和投入取得较高绩效当前我国的妇幼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健康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改善、妇女儿童重大健康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妇幼健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  相似文献   

2.
<正>预防为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主要抓手。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重点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保健》2012,(10):5-5
一、"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涵义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公共政策为落脚点,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切入点的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确保医改成果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对卫生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有怎样的考虑?"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快速增长及不良生活方式广泛流行的态势,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医疗机构服务方向需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进行转变,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是各级医院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有机整合,推动全民健康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及未来医疗服务模式转化方向,介绍了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关键策略、路径与评估方法,并对今后健康促进医院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战略目标、战略内容和主要指标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美国"健康公民计划"与"健康中国2030"的异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提出了注重健康战略的针对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在全覆盖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保障人群;确定阶段实施重心,并重视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制定可操作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及适宜的指标值等建议,以期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相似文献   

7.
<正>1从无到有: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健康观念更快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昌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文章从健康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健康城市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入总结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更加注重健康公平、重视社区的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呈井喷式增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流行,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伴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布局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遏制慢性病流行、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与期望寿命的主要策略与措施,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本研究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5~10年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今后应对策略及需要加强的领域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国家强盛和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这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战略选择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健康中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建设健康中国是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  相似文献   

11.
政策导向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发布在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首次把"健康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中,推动健康事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并特别强调中国的健康之路不同于其他国家,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健康医学道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临床救治上,坚持中西医并重,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当前,正值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卫生健康监督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论述的方法,探讨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的体系建设机制及工作开展模式,为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行业需求、学生就业角度探讨高职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建设,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具体阐释该院针灸推拿专业建设情况,总结针推专业建设的阶段成果,以期更好的为行业提供人才储备,为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健康中国、文化复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和法治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资源刚好符合多项国家战略并逐渐凸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医药基础建设、人才发展、资源开发、市场规范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利用、深化资源开发保护、完善市场规范标准和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以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市场的有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关键是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方针,在工作中把握好五种关系。健康与经济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健康优先发展是新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6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标志着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深刻转变,发展动能需要及时调整跟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人民健康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健康中国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信息体系构建主动健康社会、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保障机制以及协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健康的法定职责。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发布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确定了行动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从战略纲要到行动任务、再到监测评估和考核应用,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养生》2013,(2):4-6
在2012年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9月21-22日,第九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迎接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出席并讲话。王贺胜指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放在战略任务的首位,把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