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2008年海南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海南州近五年来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不合格情况,为制定安全的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2008年海南州无偿献血者7 376人的血液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献血人群传染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海南州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中,血液检测不合格率2004年为8.8%,2008年为6.02%,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率占首位,为2.47%,HBsAg为1.8%。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加强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献血者队伍可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练新飞  黄永梅  杨宁丽 《吉林医学》2012,33(20):4332-4334
目的:分析增城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与血液检测结果情况,为招募低危固定献血人群,提高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增城地区2008年1月~2010年6月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献血人群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不同献血人群与血液检测阳性率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龄组其血液检测总阳性率及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阳性率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其阳性率增加,18~30岁组阳性率最低;②男性阳性率比女性高;③不同职业阳性率不同,其中农民血液检测阳性率最高;④大专以上文化献血者阳性检测率明显低于其他献血者,小学文化献血者阳性率最高。结论:18~30岁献血者、学生和军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是增城地区招募固定献血者的主要对象,为加强献血者招募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血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人群梅毒传染指标流行情况,为献血者招募策略及街头初筛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提高血液采集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分析黔南州中心血站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结果:2011至2015年5年间黔南州中心血站85104人次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 ELISA 两遍筛查,淘汰1035例,不合格率为1.22%,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职业和是否首次献血人群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招募安全的献血者是安全血液的首要环节,根据本调查选择低危人群,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增加首次献血者抗-TP 快检项目筛查不安全的献血者,提升血液采集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献血人群梅毒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现状和易感高危因素,为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以及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006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56311份血液标本梅毒检测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所有标本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初筛。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确诊。结果东莞市2006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为6.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等因素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有关。流动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较常住人口的比数比为86.93;学生、军人是最低危的献血人群,与其相比,生产、运输和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无业或不便分类以及工作不固定人员等则是相对高危的献血人群(比数比为106.48);无偿献血人群的学历每降低一个等级其梅毒感染几率的比数比为3,23;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高,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比数比为73.43。结论梅毒在东莞市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5.
1 招募目的 招募足够的低危固定无偿献血者,保证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 2 招募范围 适用于自愿无偿的低危人群的献血宣传、献血者招募、献血服务工作. 3 招募理念 负责无偿献血理念宣传、献血知识普及、献血者动员、招募和组织工作以及应急献血队伍的建立,确保献血者教育、动员和招募工作的实效性,招募和保留最安全的献血者,鼓励自愿定期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抗体筛查实验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筛查可疑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确认.选择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2 054 978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378例HIV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18.40/10万,2006年起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1).阳性例数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在18~39岁占93.3%,18~29岁占60.3%,首次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为23.8/10万,献血次数超过3次者为13.4/10万,街头流动点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36.2/10万,单位组织献血者阳性率7.0/10万,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方式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合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现状,提示应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加大单位组织献血所占比重,加强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前招募和咨询工作,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7.
潍坊市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潍坊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方法:将潍坊市2003-2007年227503人次无偿献血者,按HBsAg,抗-HCV、抗-HIV、梅毒、ALT检测项目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潍坊市无偿献血血液的不合格率为4.35%,呈显著下降趋势,ALT、HBsAg,抗-HCV、梅毒阳性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发展街头献血和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开展献血前初筛检验,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梧州市献血者的各项指标,更好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宣传招募策略,使更多的低危献血者参与到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中,确保充足与安全的血源,并推动我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方法统计分析梧州市2009~2010年期间68 263人次献血者的登记信息及血液检测记录,分别对献血者参加献血的方式、献血地点、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等特性与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30岁年龄段的女性学生、医务人员、军人以及团体献血者为低危人群,而无偿献血的主力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的农民及社会其他职业者,但此群体的献血合格率均比其他人群低。结论今后我市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应在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外,还应持续加大对团体献血组织、无偿献血的主力群体在健康献血、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项目的合格率及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献血模式与血液检测项目合格率的关系,为完善献血招募和献血者筛查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蚌埠地区2011~2013年间采集的114 736份无偿献血样本的检验结果进行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模式的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蚌埠地区的献血者总体不合格率为3.3%,低于此前报道的5.6%;专业技术人员、军人、学生的不合格率分别为2.8%、2.6%、2.0%,与平均不合格率(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工商业者的梅毒抗体不合格率为7.1%,与0.6%的平均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不合格率低于专科以下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自愿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为3.2%与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献血模式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不合格率差异较大。结论对献血者进行ALT的筛查会使血液的不合格比例大幅下降;应对工商业者等人群加强梅毒抗体(TP)的筛选检测;团体献血者应加强宣传和ALT的筛查,减少不合格率;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军人、学生可以作为相对较安全的低危献血人群进行招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完善低危血源招募的标准,从而预防和控制经输血感染梅毒的风险,并减少因梅毒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2013年东莞市436 685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分析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3年期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67%、0.55%、0.62%、0.58%、0.67%、0.69%,总感染率为0.63%,不同年度间梅毒感染率有波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献血者中36~岁组梅毒感染率最高,为1.05%,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为0.69%,高于男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低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在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流行状态,不同年龄、性别和学历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萍 《中国乡村医生》2023,(26):161-163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人群流失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情况,并通过血站管理系统随机抽取流失献血者1 000例,调查献血者流失原因。结果:2018—2022年采血总人数整体呈增加趋势。2021、2022年初次献血者占比低于2020年,2022年初次献血者占比低于2018年;2021、2022年重复献血、固定献血者占比高于2020年,2022年重复献血、固定献血者占比高于2018年;2022年回归献血者占比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流失原因主要为交通、时间不便、忘记献血、身体状况不宜献血、离开本市、产生过献血反应、家人反对、献血服务不满意、献血检测不合格、用血不便利。结论:2018—2022年采血总人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固定献血者的比例相对偏低。无偿献血工作中应针对流失原因制定改进策略,针对流失人群制定招募计划,构建固定的无偿献血团队,保证血源供应充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及分布特点,针对性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从而招募合格的献血者,提高血液质量并降低输血后梅毒感染的风险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215810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总结梅毒在人群中感染及分布特点。结果:本地区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不合格率为0.226%,2008年~2012年随着采血人次的上升呈现先升后下降趋势;职业为工人农民的26~45岁青壮年检出率最高,学生军人最低结论:我国献血法提倡学生军人国家公务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但是更多的企业团体、农民等多个阶层,因此可以针对性开展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社会道德及普及性卫生知识、预防性病传播途径知识,保护好珍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赤峰市无偿献血人群5项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状况,保证血液采集充足和安全,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HBsAg、抗-HCV、抗-HIV、梅毒-TP及AL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3.67%,HBsAg、抗-HCV、抗-HIV、梅毒-TP及AL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68%、0.27%、0.09%、0.74%、1.89%.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献血者可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丹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选择合适的筛查模式,减少血液的报废.方法 对2008年至2011年来我站无偿献血的人群梅毒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近几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发展趋势以及梅毒阳性者分布特征.结果 本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从2008年至2011年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梅毒感染者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献血次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在文化程度较低的以及第一次献血的人群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初筛检测时有条件的最好能做TP金标检测,尽量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保定地区近3年来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为建立相应的献血招募措施,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204502人次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保定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主力是31岁~40岁男性,18岁~30岁人群献血比率较低.结论 18岁~30岁人群献血潜力有待开发,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制定相应的献血招募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4项检验指标结果,寻求确保血液安全的对策。方法对六安2007~2009年市区与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比较,市区与采血点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CV、抗-HIV、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梅毒阳性率远高于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值得考虑献血前的筛查。结论为确保血液安全,减少血液资源浪费,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择较好的试验方法和试剂,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外,还应认真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吸引更多健康的人参加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不断壮大献血队伍。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实现真正的无偿自愿献血,才能更好地保护用血者、献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献血前开展梅毒初筛的重要性,并比较初次与重复献血者梅毒试纸初筛的应用情况。方法献血者献血前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后,分析献血者应用梅毒试纸前后梅毒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献血者梅毒阳性率由0.47%(2014)下降至0.24%(2015);统计2012-2015年血液不合格项分布中,梅毒由第二项降至第三项,使总不合格率由2.46%下降至1.80%;梅毒试纸在初次与重复献血者的应用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可以避免选择大部分的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和保证血液质量;对于初次献血者的快速筛查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梅毒传染指标流行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11月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抗梅毒螺旋体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间的整体情况。结果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065177人次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筛查阳性者4923例,阳性率为0.462%;女性的阳性筛查率高于男性(χ2=27.84,P〈0.05);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职业献血人群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排序为农民〉其他〉工人〉职员〉学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献血形式以及不同献血组织形式献血人群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采项目的抗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血,高中以下人群和家庭互助人群的阳性率最高。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特点,应选择低危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提高检测效能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索银川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趋势,研究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2002-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因为,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宣传教育工作,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21-124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不同人群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减少血液浪费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无偿献血者197588份标本的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项目检测不合格率从高到低排序为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在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分布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25~44岁献血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农民最高,学生最低。学历越低,检测不合格率越高。结论 重点招募低危献血者,加强献血前征询和快筛,加强ALT和HBsAg献血前初筛质量管理以减低血液检测的不合格率,并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