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62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清钠水平,分别观察其在入院时,第3、6、9天的血钠浓度,分析高钠和低钠血症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62例中,6(9.6%)例出现高钠血症,10(16%)例出现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预后不良有明显关系(P〈0.001),而低钠血症和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但无论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都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无关。表明低钠血症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较高钠血症发生率高,但高钠血症和预后有明确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和以前明确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等不相关联,具体的联系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廷国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989-990
目的探讨血钠紊乱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7例脑出血患者按血钠水平分为高钠血症组、低钠血症组和正常血钠组,并进行两两组间对照,观察其对预后影响。结果脑出血并高钠血症17例,死亡10例,病死率58.82%;脑出血并低钠血症30例,死亡5例,病死率16.67%;正常血钠组160例,死亡6例,病死率3.75%。3组相比,高钠血症组病死率最高(P<0.01),低钠血症组病死率次之(P<0.05)。结论血钠紊乱对脑出血预后有明显影响,高钠血症、低钠血症均预后不良,前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江川 《河北医学》2016,(1):102-105
目的:研究血钠紊乱程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9例重型颅脑损伤根据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组47例,血钠正常组64例,高钠血症组38例,比较三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歌昏迷评分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高钠血症组三组入院GCS评分依次降低,平均APACHEⅡ评分依次升高;高钠血症组死亡率为25.8%,高于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正常组死亡率与低钠血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钠血症组、血钠正常组钠离子浓度与GCS评分及平均APACHEⅡ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高钠血症组钠离子浓度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65,P<0.05),与平均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59,P<0.05).结论:高钠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钠离子的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设为A组(分低血钠组、血钠正常组两个亚组),设健康对照组20例为B组,分别于入院的第3天、第1周、2周、3周测定血浆BNP浓度同期比较,同时进行两个亚组预后比较。结果 SAH组血浆BNP质量浓度高于健康组(P〈0.01);其中低血钠组与正常血钠组比较BNP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血钠组BNP浓度在2周时明显高于3天(P〈0.01);两个亚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有显著相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组较血钠正常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张浩  胡佩佩 《甘肃医药》2014,(11):865-866
目的:探讨血钠水平与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2年间ICU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分析,研究血钠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钠血症组病死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组及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病死率亦高于正常血钠组。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钠水平紊乱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鞍区及其周围病变术后钠盐代谢紊乱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05例鞍区及其周围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钠盐代谢紊乱分为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比较同一种因素影响下分别出现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46例术后出现钠盐紊乱,发生率为43.81%;其中高钠血症24例,发生率为22.86%,低钠血症22例,发生率为20.95%。其中,垂体腺瘤向鞍上发展者29例,术后10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34.48%,1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45%(P<0.05);局限于鞍内者24例,术后1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4.17%,9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7.50%(P<0.05);颅咽管瘤20例,术后8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40.00%,3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15.00%(P<0.05)。下丘脑及三脑室区胶质瘤6例,术后2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33.33%,未出现低钠血症(样本量太小,未行统计学分析)。脑膜瘤9例,术后2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22.22%,3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3.33%(P>0.05)。鞍旁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2例,术后1例出现高钠血症,发生率为5.88%,6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5.29%(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37例,出现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32.43%,出现低钠血症2例,发生率为5.41%(P<0.05)。结论鞍区周围病变术后易出现钠盐代谢紊乱,而垂体柄或下丘脑受侵及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钠盐紊乱多表现为高钠血症;未侵及垂体柄或下丘脑的鞍内病变患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表现为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清钠浓度进行了研究。发现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中合并低钠血症者7例(54%),32例其他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动脉硬化性26例,脑肿瘤继发者3例,原因不明者3例)合并低钠血症者25例(79%)。结合文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和病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合并低钠血症,而且其他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多合并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天内。本文仅是一个粗浅的研究,对于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低钠血症中,限制液体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含量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h(Ⅰ期)、72h(Ⅱ期)和>7d(Ⅲ期)血浆BNP含量并同时检测血钠浓度.结果 6例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者,其血浆BNP含量在各期均升高,以Ⅱ期升高达最高峰(P<0.01);血钠浓度在Ⅱ期有显著下降(P<0.05).4例出血量少者血浆BNP的含量在正常范围,血钠浓度正常.大量出血与少量出血患者相比,血浆BNP浓度有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BNP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BNP的含量能够作为反应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导致低钠血症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少仁 《河北医学》2000,6(2):107-109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导致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性脑出血1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急性脑梗塞154例,分别测定患者空腹血清钠数值。结果:140例急性脑出血血清钠低于131mmol/L者30例(1.4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血钠低于131mmpl/L者2例(25%)145例,急性脑梗因清钠低于131mmol/L者16例(1039%)。脑出血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于高脑梗塞组。48例低钠血证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发低钠血症者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评分的联系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7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WFNS分级,并动态监测血钠浓度。结果79例中有37例出现低钠血症,WFNS分级差(III~V级)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高(χ2=5.241,P=0.006)。结论对于SAH患者有着较高的低钠血症发生率,提示低钠血症可能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43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儿中26例并发低钠血症,占60.5%,血钠最低112mmol/l。32例蛛网膜下隙(以前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中22例并发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蛛网膜下隙出血患儿(P<0.05)。治疗后26例低钠血症患儿中12例预后不良。血钠<120mmol/1 2例均死亡。结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隙出血易出现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该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该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60 例作为迟发性脑缺血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患者210 例作为无迟发性脑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的脑水肿、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WFNS 分级、Hunt-Hess 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中度残疾+ 恢复良好率低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迟发性脑缺血组植物状态+ 重度残疾和死亡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结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CT及脑脊液检查资料。结果 SAH中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约占29.5%,并发低钠血症患者发生昏迷和病死率高。结论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是引起SAH并发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低钠血症发生机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CT及脑脊液检查资料。结果 SAH中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约占29.5%,并发低钠血症患者发生昏迷和病死率高。结论 下丘脑一垂体功能紊乱是引起SAH中并发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 2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低钠血症占同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2 .6 % ,血钠 10 8~130mmol/L ,6例因低钠血症病情恶化 ,治疗后死亡 4例。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低血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自发性SAH患者发病后每隔2-3天的血清钠,结果:SAH后低钠血症组患者其死亡恶化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早期出现的,难以纠正的,严重的低钠血症预后更差(P<0.05),结论:SAH后出现的低钠血症,可作为判断预后恶化的指标,且早期出现的,难以纠正的,严重的低钠血症,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分析 2 1例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及CT资料。结果 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SAH患者的 3 2 .3 %,并发低钠血症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的发生率高于不伴低钠血症的SAH患者 (P <0 .0 5 ) ,低钠血症的发生与Fisher分级密切相关 ,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患者更易发生低钠血症 (P <0 .0 5 )。结论 提高对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机制的认识及正确的治疗是防治CV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低钠血症总发生率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与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1月SAH患者 2 6 5例 ,分为动脉瘤性出血和非动脉瘤性出血 ;对颅内破裂动脉瘤 15 0例 ,按解剖部位分成前交通 (ACoA)、后交通 (PCoA)和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三组 ,分析低钠血症发生率。结果 :自发性SAH低钠血症总发生率为 19%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5 %。A 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16 % ,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6 %和 6 %。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6 7%和 32 % ;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71%和 2 4 %。结论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 ,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 ,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9.
尽管早前研究报道静脉应用硫酸镁可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但最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Mees等比较硫酸镁与安慰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发现静脉应用硫酸镁无助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该实验选取120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1例治疗分配丢失):硫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1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与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又分为轻、中、重度三种;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从血清钠水平、病死率和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来比较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转归。结果重型肝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76.36%;存活组血清钠水平为132.2±4.5mmol/L,死亡组血清钠水平为116.4±7.2mmol/L,两组比较,P<0.01;血钠正常组的病死率为7.69%,而低钠血症组的病死率为67.86%,两组比较,P<0.01;轻、中、重度低钠血症的病死率分别为16.67%、45.45%、90.00%,三组比较,P<0.01。结论低钠血症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程度、病情转归、预后密切有关。密切监测血钠有助于低钠血症的及早发现和治疗,积极纠正低钠血症,对于改善重症肝炎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