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方法 应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方法,调查宿主动物及媒介蚤携带鼠疫菌的状况.结果 四川省德格县境内调查发现宿主动物10目30种(亚种);常见宿主动物为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发现蚤类3科7属7种,喜马拉雅旱獭为鼠疫菌主要储存宿主,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为主要媒介,分离鼠疫菌13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8份,牧犬血清最高滴度1:10 24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19份,旱獭最高滴度1:409 600.四川省德格县境内鼠疫疫源地面积约4545 km2.结论 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2007-2009年四川省旱獭鼠疫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7-2009年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态势,为四川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结果2007-2009年调查发现:每个年度均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流行;发现染疫动物3种,包括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和藏系绵羊;分离鼠疫菌25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9份、旱獭血清最高滴度1∶1024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28份、旱獭最高滴度1∶409600;发现蚤类4科10属11种,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结论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呈连续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蜱、虱种类分布及自然染疫状况。方法结合对该地区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寄生虫采集,对蚤、蜱、虱标本分类鉴定,将部分标本送实验室做鼠疫细菌学培养。结果发现该地区蚤、蜱、虱有40种(或亚种),隶属3目8科20属,其中蚤类5科17属36种,蜱类1科1属1种,吸虱2科2属3种(这些标本均保存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13种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中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有3种,即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原双蚤指名亚种,亦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吸虱——古北拟颚虱中分离到鼠疫菌。结论加大该地区媒介昆虫生物学控制研究,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三江源地区食肉动物和小型兽类的种类与分布。方法整理收藏动物标本,查阅资料,采用鼠夹法调查。结果在三江源地区有食肉动物和小型兽类4目11科27属51种。结论三江源地区喜马拉雅旱獭、根田鼠、小家鼠、长尾仓鼠、高原鼠兔、猫、犬、赤狐、沙狐、狼、艾鼬等广泛分布,其中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5.
1963年玉树地区首次从鼠疫患者尸体中检出鼠疫菌,同期开展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支持该地区被判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每年4-lO月均有流行;藏系绵羊自然感染鼠疫导致的人间疫情从10月至翌年1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7-2010年德格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相关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鼠疫常规监测中的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鼠疫间接血凝实验(IHA)和鼠疫反向血凝实验(RIHA)。结果 2007-2008年,细菌培养活体喜马拉雅旱獭223份,分离鼠疫菌2株,细菌培养自毙喜马拉雅旱獭汉89份,分离鼠疫菌27株;IHA检测喜马拉雅旱獭血清229份,阳性血清4份I,HA检测牧犬血清105份,阳性血清7份I,HA监测藏系绵羊血清117份,阳性血清0份;RIHA检测喜马拉雅旱獭脏器悬液89份,阳性32份,阳性率36.00%。结论 2007-2010年每年都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处于活跃期,应加强人间鼠疫监测,防止人间鼠疫发生。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鼠害问题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害已经成为制约青藏高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1)高密度黑唇鼠兔、高原鼢鼠造成大面积草场植被退化,畜牧业损失严重;(2)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流行隐患加重;(3)褐家鼠等内地有害生物有可能通过铁路运输途径进入青藏高原;(4)白尾松田鼠、黄胸鼠、小家鼠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农作物和农牧民仓储危害严重;(5)黑唇鼠兔对青藏铁路的路基与导温棒的威胁.鼠害治理的根本是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捕)获及群众报送等方式,共收集各类动物检材184份(表1),蚤类236匹,草原硬蜱48匹。表1 动物检材统计结果动物种类自毙活体合计来源地旱 獭91423上杜柯乡、岗木达乡社 鼠45045上杜柯乡、中壤塘乡鼠 兔86775上杜柯乡獾707上杜柯乡其他鼠类43034上杜柯乡合 计73111184 14 小型啮齿类动物调查 采用夹捕、绳套、笼关等调查了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种类及分布,结果见表2。表2 小型啮齿类动物构成情况种类数量构成比(%)藏鼠兔754870社鼠452922大林姬鼠221429长尾仓鼠9584鼢 鼠1065林跳鼠10651065合 计1541000015 鼠密度调查 采用5米夹线…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德格鼠疫自然疫源地实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对2008年在德格县捕获的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与鼠疫间接血凝(IHA)和反向血凝(RIHA)。结果细菌培养检测自毙喜马拉雅旱獭26份,分离鼠疫菌9株;IHA检测旱獭血清79份、阳性3份,牧犬血清29份、阳性3份;RIHA检测组织悬液30份、阳性9份均为旱獭;GICA检测旱獭血清79份、阳性2份,牧犬血清29份、阳性9份,藏系绵羊血清32份、阳性8份;GICA抗原检测组织悬液30份,阳性11份(旱獭10份、家猫1份)。结论从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2008年正在发生动物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西藏帕里啮齿动物种类及分布特点。方法采取夹捕法、粘鼠板法、笼捕法进行调查,旱獭等较大体型啮齿动物采用活套法抓捕。结果捕获啮齿动物72只,其中黑唇鼠兔57只,藏鼠兔7只,锡金松田鼠5只,喜马拉雅旱獭2只,灰尾兔1只,捕获率8.8%,脱逃率29.4%。结论帕里在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上属古北界,生态环境复杂,海拔较高,生活着多种啮齿类动物,优势种群为黑唇鼠兔,有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结果 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结论 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yana,简称旱獭)是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为掌握其体外寄生蚤的种属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灭獭及控制或消灭媒介蚤类提供依据,作者于1966~1985年,在青海省海南州海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更好地利用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标本档案,为今后鼠疫防治和鼠疫流行的预测预警提供方便、快捷、科学而准确的档案资料。方法采集的兽类一般制作成简剥制标本,一部分制作成生态造型标本;采集的蚤、螨、吸虱均制作成玻片封片标本。所有标本均登记采集信息,建立标本档案后保存。结果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共保存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相关标本30 420件,包括兽类标本6目26科45属110种,蚤类标本6科43属174种,蜱类标本12种,吸虱类标本16科18属68种,螨类标本12科35属123种。结论通过收集、制作、保存大量鼠疫疫源地内与鼠疫流行相关的宿主媒介标本,为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研究和动物鼠疫监测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石渠县蚤类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四川省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蚤目昆虫的种群结构。方法:主要通过梳检鼠体,挖鼠巢穴,探獭洞干等方法检蚤,然后按形态学分类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到种(亚种);结果:在该疫源地不同地区,不同自然地理生境中的10种动物,青海田鼠巢穴以及喜玛拉雅旱獭洞干,发现蚤类4种11属19种(亚种),且不同地点,不同生境,不同宿主动物间蚤类分布各异。结论:发现该疫地主要宿主青海田鼠主要寄生蚤为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喜玛拉雅旱獭主要寄生蚤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高原鼠兔主要寄生蚤为五侧纤蚤邻近亚种和哗倍蚤指名亚种,藏仓鼠主要寄生直缘双蚤指名亚种,青海双蚤和细钩黄鼠蚤,沙狐主要寄生蚤为同鬃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秦皇岛市秦山化工码头有关医学媒介生物进行初步调查,为正式对外开放做准备。方法鼠密度采用Elton夹日法;蝇密度采用诱蝇笼诱捕法,种群组成结合网捕法;蚊密度采用人帐诱捕法;蜚蠊采用药激法;室内游离蚤采用粘蚤纸法,鼠体寄生蚤采用梳篦法;蜱类采用布旗法。结果鼠夹日法平均密度为6.90%,共2种,褐家鼠为优势鼠种(41只,占69.50%);蝇类平均密度19.53只/笼,成蝇4种;蚊类平均密度为48只/人工·小时。成蚊2种;蜚蠊、蚤类、蜱类均未检出;鼠密度超标近6倍,蚊、蝇密度有所超标,后经监督指导处理后再次监测达到标准。结论为保证顺利通过开放验收,对预开放的国境口岸提前进行医学媒介生物调查和控制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摸清南昌口岸的鼠、蝇、蚊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情况,对其进行了1年的本底调查。方法:用鼠夹及鼠笼捕鼠,粘蝇条诱捕法捕苍蝇,人工小时法捕蚊,浮选法收集鼠体的螨、蚤、蜱,分别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结果:鼠类包括2目2科4属7种,以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2.64%。鼠携带寄生虫(螨、蚤、蜱)的比例为37.50%,其中带螨率为27.50%,染蚤率为20.00%;带蜱率为7.50%。鼠肾钩端螺旋体检测为阴性。鼠血HFRS检测为阴性。蝇类有4科9属10种,以舍蝇、丝光绿蝇为优势蝇种,横带花蝇为该地首次报道。全年可监测到的蝇密度介于0.13—7.2只/(条.d)。蚊类有2亚科4属7种,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结论:加强灭鼠、灭蝇、灭蚊工作,有利于消除病媒动物及其携带病原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四周遍布牧民散养牛、羊的粪便,导致基地场区及周边地区蝇类密度很高,不但对基地和驻训部队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还可引起牛皮蝇蛆病等人畜共患病。为了掌握朱日和  相似文献   

19.
1鼠情监测1.1旱獭密度调查调查区内均有旱獭分布,呈带状、岛状分布。70年代中后期的灭獭拔源效果显著,除湖南深山丛部分地带外,多呈低密度分布。3年4个监测面调查1220公顷,见獭102只,平均密度为0.084只/公顷,详见附表。1.2啮齿类动物调查3年按不同生境布放2033夹次,捕获103只,捕获率为5.07%,其中高原鼠兔4.9%,达乌尔鼠兔、根田鼠0.2%。此外,调查区内3年得可检材料高原灰尾兔28只,鹰11只,艾鼬4只,香鼬3只,赤狐2只,土逊2只,绵羊1只,百灵鸟1只。2媒介监测2.1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自然环境与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双重影响下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地表景观特征、演变规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基于2010—2021年四川境内川藏铁路沿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连续土地利用,NDVI等地理环境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NDVI趋势分析、景观指数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格局变化及其与喜马拉雅旱獭数量之间的关联。结果 2010—2020年间,优势植被类型是草地,各类用地间转移平缓,植被覆盖整体平缓上升24.78%,植被改善区面积占比75.84%,各类草地聚集性加强,地类分化加剧,喜马拉雅旱獭密度下降;2020年后用地转移相对加剧,以林地、草地之间转换为主,各类草地分散扩张,类间边界逐渐弱化,喜马拉雅旱獭密度上升。结论 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扰动加剧了川藏铁路沿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地表景观格局变化,破坏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