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下斜肌功能过强3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下斜肌功能过强316例分析马伟建1卢佩勇2高如尧2(1眼科教研室27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眼科)下斜肌功能过强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可由该肌节制韧带异常所引起;也可由同眼上斜肌麻痹或另眼上直肌麻痹所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操作方法的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上斜肌不全麻痹74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切断亢进的下斜肌;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先切断亢进的下斜肌,残余斜视角分配在其它垂直肌上,下斜肌钩取方法采用直视下操作及盲钧法操作。结果:术后除4例出现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例出现术眼下斜肌功能持续性亢进外,其余患者效果满意。 结论:下斜肌切断术为非定量手术,校简单易行,对上斜肌不全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对21例上斜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治疗。对垂直斜视〉25△的患者.同时行同侧上直肌后涉。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单纯边缘切开,17例眼位及代偿头位矫正,1例欠矫,3例下缘肌边切开,同时行上直肌后涉者.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矫正。结论上斜肌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通过单纯的下斜肌边缘切开或联合上直肌后涉手术可使眼位及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的矫正,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斜肌切断烧烙法在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例下斜肌亢进患者(72眼)随机分为缝线组与烧烙组,行下斜肌切断术并比较两种断端处理方法。结果:切断1条下斜肌所需时间缝线组平均为10min,烧烙组平均为6min;肌肉断端出血发生率缝线组为5%,烧烙组为0。结论:下斜肌切断烧烙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省时、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少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斜肌部分切除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作用。方法:对53例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进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将下斜肌部分切除4-8mm,术前术后测量内转眼内和原在位上斜度。结果:平均矫正原在位上斜视11.3,内转时已无下斜肌进现象。结论:下斜肌部分切除与消除下斜肌功能亢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9例12眼。将下斜肌从距离止端4mm处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顳侧1mm处。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没有任何病人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n=28)和分次手术组(n=11)。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位、V征治愈率、下斜肌亢进矫正率、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第一眼位正位,且V征治愈数和下斜肌亢进矫正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炎症反应、结膜下大量出血、眼睑皮下血肿、球后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次手术,但可减少手术次数,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44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观察对比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4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有1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8±2.4^△;术后2个月平均为4.4±3.9^△。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5±3.1^△;术后2个月平均为4.1±3.3^△。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较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科肌部分切除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疗效。方法:对58例(111只眼)V型斜视根据下斜肌功能过强的程度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并联合水平肌肉斜视手术。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Δ),V型斜视矫正,下斜肌功能过强明显改善,随访3~20月效果稳定。结论: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的治疗。方法:用对称的下斜肌减弱合并水平直肌的后徙,缩短术治疗。结果 29例V征消失,2例第一眼位仍有内斜视,1例出现垂直斜视。结论:对称性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下斜肌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眼科斜颈,下斜肌作用不同程度亢进。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两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行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术后第1周有4例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术前与术后第1周及术后2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3例仍为阳性,阳性率76.7%。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4例仍为阳性,阳性率80.0%。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动力系统下用下鼻甲刀头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与用筛房刀头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91例用筛房刀头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筛房刀头组) ,4 5例用下鼻甲刀头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下鼻甲刀头组) ,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早、中期疗效,术后痂皮量及去除快慢、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筛房刀头组手术出血量多,手术时间短,中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稍多;下鼻甲刀头组手术出血少,患者痛苦轻,术后痂皮少,很快改善了鼻塞症状(术后1周总有效率6 4.4 % ) ,无并发症。但中期疗效(术后半年总有效率为77.8% )不及筛房刀头组(术后半年总有效率为94 .5 %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 =10 .39,P <0 .0 1)。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筛房刀头组中期疗效好于下鼻甲刀头组。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下传统性和功能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传统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功能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1999--2006年间我科施行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鼻内窥镜下85例传统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及72例功能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总体疗效均满意,但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结痂、术后康复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鼻内窥镜下传统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功能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阴道斜膈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0例阴道斜膈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13~30岁,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例;临床表现为下腹痛和痛经7例,阴道流脓3例,不孕症3例;10例例均合并双子宫,单角子宫2例,内膜囊肿3例;8例合并同侧肾脏缺如,2例合并马蹄肾;误诊2例;治疗以斜膈切开术为主,部分病例同时行内膜囊肿剥除和单角子宫切除.结论 阴道斜膈综合征临床表现较多样,常合并泌尿系畸形,结合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和阴道探查可以早期诊断,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型斜视的手术效果,观察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52例V型斜视患者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及下斜肌功能,分别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 下斜肌减弱术、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 垂直移位术及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术矫正V型斜视。观察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上下斜视角差分别由术前21.10△±3.38△、42.00△±7.72△、23.85△±6.50△变为术后7.20△±3.10△、7.13△±2.96△、7.02△±2.89△,V型斜视消失。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Titmus立体图检查,V鄄内斜、V鄄外斜术前、术后融合功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雪。结论:根据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及下斜肌功能,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型斜视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Harada-Ito术式治疗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arada-Ito术式的手术效果和优点。方法:11例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原在位无明显垂直斜视,有明显的旋转斜视,对其行Harada-Ito术式。结果:所有患者做Harada-Ito术式后代偿头位均明显改善,歪头在10°之内。术后双眼向下注视位的内斜均明显好转。1例上斜肌止端异常的患儿术后出现下斜肌功能轻度减弱(-1),其余均未出现医源性Brown腱鞘综合征。结论:Harada-Ito术式手术效果显著,明显矫正旋转斜视和内斜视,不出现医源性Brown腱鞘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贵阁 《北京医学》2003,25(6):385-38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脉丸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目的是用通脉丸中主要组分B_1、B_2注射液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给大鼠作静脉注射。随机分给药组20只,对照组15只观察其对大鼠下腔静脉成栓实验的效应。结果表明:通脉丸针剂具有抑制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两组间呈现极显著性差界(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