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颈内静脉扩张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颈内静脉扩张症临床上较为少见[1] ,先天性颈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儿童期频繁出现的胸腔压力增高为本病的的主要诱因。自 1 996年至今 ,我们采用手术切除扩张的颈内静脉治疗儿童颈内静脉扩张症 4例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共收治颈内静脉扩张症 4例 ,其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小者 5岁 ,最大者 1 0岁 ,平均 6.7岁。均为右侧颈部。 1例术前误诊为颈部淋巴管瘤 ,4例行手术治疗 ,术后经病理证实。随访 1~ 4年无复发。1 .2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胸锁乳突肌下后缘外略较对侧隆起 ,屏气并用力作呼气状 (V…  相似文献   

2.
秦晓辉  张宏  米卫东 《北京医学》2013,35(8):657-660
目的 研究中国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以寻找颈内静脉穿刺最佳入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28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测定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水平、第二气管环水平颈部3个平面双侧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 自上而下,双侧颈内静脉横径逐渐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横径逐渐减小(P<0.05),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动静脉夹角逐渐变小,动脉重叠率和静脉重叠率均逐渐增加(P<0.01),静脉未重叠量逐渐减小(P<0.01).同一扫描平面左右对比,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宽于左侧(P<0.01),双侧颈总动脉横径相似.在甲状软骨上缘和第二气管环水平,右侧动静脉夹角大于左侧(P<0.01),静脉重叠率小于左侧(P<0.01),3个扫描平面右侧静脉未重叠量均大于左侧(P<0.01).280例患者中共有13例存在一个或多个扫描平面颈内静脉在颈总动脉内侧.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右侧颈总动脉有9例(3.2%)已分叉,左侧颈总动脉有16例(5.7%)已分叉.结论 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存在较多变异.了解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穿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行择区性颈清扫术后颈内静脉的功能。方法:前瞻性研究行颈清扫术的喉、下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行颈内静脉的超声检查,测量指标包括颈内静脉有无血栓形成、流量、安静时内径、安静和捏鼻鼓气时的截面积、呼气和捏鼻鼓气时的流速。结果:超声检查发现,择区性颈清扫术后颈内静脉无血栓形成,术后1个月颈内静脉的内径、流速、流量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3个月后有些会恢复正常。结论:颈内静脉在择区性颈清扫术后基本保持其正常的回流功能,但在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微小细节,尽可能减小对颈内静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颈内静脉结扎对颅内组织器官的影响及其时间和范围,探索颈内静脉结扎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从而指导颈内静脉结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设立空白对照、单纯左侧及右侧和双侧颈内静脉结扎4组,于术前及术后48小时内监测颅内压变化及1周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无明显改变;单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均有上升,在术后1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术后4小时开始下降(P<0.05),术后48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双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术后颅内压则显著上升,术后2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8小时还高于术前(P<0.05).1周后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对照组及单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无明显改变;双侧颈内静脉结扎者有颅内广泛胶质细胞增生.结论单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均有一过性上升,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上升显著且持续时间长.建议一般不要结扎双侧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结扎后48小时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测定颅内压及血液粘度并使用降低颅内压及血液粘度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介绍了双侧颈扩清术颈内外静脉吻合的动物实验步骤及方法,将23只实验兔分为二组进行对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颈内与颈外静脉吻合后的大白兔未出现明显颅内外静脉回流代偿不全的变化,达到了改善脑部循环障碍,解除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对于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颈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儿童期频繁出现的胸腔压力增高是颈内静脉扩张症的主要诱因。为了保护扩张的颈内静脉不致破裂,用人工血管行扩张静脉段包裹术。用此法治疗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8例,随诊3年均治愈。手术要点是用人工血管对扩张的颈内静脉进行外包裹,从而避免了结扎血管,保留了该血管的通畅,用此法治疗双侧病变尤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1994年 3月— 2 0 0 2年 5月 ,我们采用颈静脉切除治疗小儿颈静脉扩张症 6例 ,效果满意 ,现就小儿颈静脉扩张症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7~ 9岁 ,平均 8岁。病史 4~ 6个月。均无颈、胸部外伤、炎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病史 ,无明显自觉症状。咳嗽及用力屏气时颈前根部膨出囊性肿物 ,压迫时缩小或消失。彩色多普勒示 :右颈内静脉扩张4例 ,右颈外静脉扩张 2例。扩张静脉内径 1.8~ 2 .2cm ,长径4 .5~ 5 .2cm ,对侧颈内静脉均正常。X线颈部及胸部平片检查 :锁骨上和颈部未发现软组织与气管、食…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穿刺可分为颈内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两类,一般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但近年来临床各科在某些情况下也时常采用。由于颈外静脉的管径相对较粗,其静脉的位置也较为浅表,显露清楚,所以穿刺时容易1次成功,因此通常都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而颈内静脉穿刺比颈外静脉穿刺的技术难度大,因为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静脉孔,沿颈部下降与颈总静脉伴行,之后在颈根部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部静脉(包含颈内、颈外、颈前及面后静脉)呈节段性梭状或囊性扩张畸形。现将我院收治的颈静脉扩张症患儿的诊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均系2003年6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2~6岁,平均4岁。发病部位:右侧颈外静脉4例,左侧颈外静脉2例。病程6个月~4年,平均24个月。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解颈骨静脉结扎对颅内组织器官的影响及其时间和范围,探索颈内静脉结扎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从而指导颈内静脉结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设立空白对照、单纯左侧及右侧和双侧颈内静脉结扎4组,于术前及术后48小时内监测频内压变化及1周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无明显改变;单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均有上升,在术后1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术后4小时开始下降(9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21例,其中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讨论了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颈外静脉插管至上腔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时行腹腔—静脉分流术,经颈外静脉置管入上腔静脉,对手术实施和普及的意义。方法:取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45例90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暴露左、右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用游标卡尺,二角规,量角器测量其长度和夹角。结果:颈外静脉汇入部位分Ⅰ、Ⅱ、Ⅲ、Ⅳ型;颈外静脉距锁骨上方2.0cm处至上腔静脉中段之间长度,左侧13.8±2.9cm,右侧11.5±1.8cm。结论: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较粗大,周围无重要结构;操作较易,危险性小,是可供临床穿刺插管选择的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推行护理人员实施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施完全护理人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162例(观察组)和临床医生操作的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162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操作时间短(8±3.2min/14±5.1min)(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2.0%/84.1%)(Ρ0.05);穿刺损伤性并发症少(出血3例/10例,气胸0例/4例)(Ρ0.01)。结论实施护理人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护士易掌握,成功率高,损伤并发症少,适应证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效果。方法:总结2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例均完整取出癌栓,术后接受TNFα和IL-2治疗。1例术后11个月死亡,1例已存活26个月目前尚。结论:CT、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较好方法,对无淋巴结和和远处转移者,手术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癌栓手术。  相似文献   

15.
侵犯下腔静脉的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AJ  Wu MC  Zhou WP  Yang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71-1674
目的 探讨肝肿瘤侵犯下腔静脉的手术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元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29例肝脏恶性肿瘤侵犯下腔静脉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手术的方式和预后等。结果 29例侵犯下腔静脉的肝肿瘤的手术方式有下腔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术共25例,肝癌切除并下腔静脉取癌栓4例,手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B型超声、CT、磁共振(MR/)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MR/可以明确下腔静脉受压、受侵、移位及有无闭塞等。侵犯下腔静脉肝肿瘤可选择性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壁部分切除、修补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累及双侧喉腔的T2 声门癌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累及双侧喉腔的T2声门癌患者行额侧喉部分切除术 ,以会厌、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颈阔肌皮瓣、胸骨舌骨肌筋膜瓣、甲状软骨膜瓣、胸锁乳突肌骨膜瓣等修复组织缺损并重建喉功能。结果 :全组病例 3年生存率为 90 .9% (2 0 / 2 2 ) ,5年生存率为 88.9% (16 / 18)。喉功能全恢复 (吞咽保护、呼吸、发声 )为 90 .9% (2 0 / 2 2 ) ,喉功能部分恢复 (吞咽保护、发声 ) 9.1% (2 / 2 2 )。结论 :额侧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累及双侧喉腔的T2 声门癌的较好方法 ,肿瘤切除彻底 ,喉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治疗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经验。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收治92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的患者,其中17例患者因瘤栓侵犯腔静脉壁需行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本组病例的特点为: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9.2±12.9)岁(31~84岁);左侧6例,右侧11例;Mayo静脉瘤栓分级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4例;肾肿瘤最大径平均为(9.1±3.7)cm(3.0~14.5 cm)。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5例腹腔镜下完成(中转开放2例),12例开放手术完成(伴体外循环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30.4±120.7) min(284~694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 918.8±2 608.2)mL(300~10 000 mL)。腔静脉内瘤栓中位长度为10 cm(3~21 cm),手术切除范围是从瘤栓顶端水平到瘤栓底部水平。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11例,分别为Clavien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Ⅳ级2例和Ⅴ级1例(术后第2天因大出血死亡)。术后肌酐中位数为116 μmol/L(79~645 μmol/L),其中2例需术后床旁血液滤过或透析。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2型5例、尿路上皮癌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8个月),1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9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3例患者发现远处转移,2例术后随访3~6个月仍有双下肢水肿,其余患者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对于某些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患者,可行腔静脉节段切除完成手术,短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期实施双颈淋巴廓清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可能性。方法 :头颈部癌伴双颈淋巴转移 ,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一期行双颈淋巴廓清术。根据淋巴结的大小及分布范围 ,分别采用 4种术式 ,(1)经典性全颈清扫术 ;(2 )改良性全颈清扫术 ;(3)分区性颈清扫术 ;(4 )颈扩大清扫术。结果 :经随访 ,3年生存率为 6 2 .1% (2 3/ 37) ,5年生存率为 37.8% (14 / 37)。并发症有乳糜漏 2例 ,血肿 2例 ,颈皮瓣延期愈合 1例 ,严重面部软组织水肿 5例。无因手术而死亡或偏瘫者。结论 :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中 (至少 )保留一侧颈内静脉 ,同期行双颈淋巴廓清并发症不重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外科技术治疗泌尿系统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技术在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期间,对8例肾及肾上腺恶性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侵犯患者,分别在体外循环辅助或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整切除肿瘤及下腔静脉瘤栓.结果:手术效果良好,随访(3~15个月)满意.结论:对条件适宜,准备充分的病例,多科室密切合作治疗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侵犯的病例,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X线评价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早期发现对侧乳腺癌。方法:搜集3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X线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0例同时性乳腺癌中19例X线明确诊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另1例一侧诊断乳腺癌,另一侧误诊为腺体增生。临床诊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8例,另12例未发现乳腺癌。(2)16例异时性乳腺癌中,后发癌中临床11例触及肿物,摄片诊断为乳腺癌;另5例临床未触及肿物,摄片发现乳腺癌。结论:(1)乳腺摄影有助于早期发现对侧原发乳腺癌。(2)临床触不到肿块就不会有癌存在的观念应该改变。(3)双侧乳腺应同时进行X线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病灶。同时为以后对照比较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