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稀土氧化钕粉尘暴露对大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12(IL-12)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125只SPF级成年SD雄性大鼠,体重(200±16)g,随机分为染尘组和对照组,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建立模型,分别用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 L(50 mg/m L)和0.9%生理盐水0.8 m L进行一次性染尘。分别于染尘后第3、7、14、21和28 d各处死15只染尘组和10只对照组大鼠,收集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染尘组和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含量,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运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for Windows TM图象分析系统对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实验大鼠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可见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染尘后早期主要以Ⅰ型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其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染尘大鼠早期肺组织以炎症反应为主,且随染尘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程度呈现加重的趋势。染尘后不同时间点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先减少后增加,在第7 d达到最低值后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稀土氧化钕粉尘诱导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增多,且分布范围扩大。同时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高表达,表明IL-12的含量变化与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稀土氧化钕粉尘暴露对大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12(IL-1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125只SPF级成年SD雄性大鼠,体重(200±16)g,随机分为染尘组和对照组,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建立模型,分别用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 L(50 mg/m L)和0.9%生理盐水0.8 m L进行一次性染尘。分别于染尘后第3、7、14、21和28 d各处死15只染尘组和10只对照组大鼠,收集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染尘组和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含量,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运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for Windows TM图象分析系统对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实验大鼠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可见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染尘后早期主要以Ⅰ型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其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染尘大鼠早期肺组织以炎症反应为主,且随染尘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程度呈现加重的趋势。染尘后不同时间点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先减少后增加,在第7 d达到最低值后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稀土氧化钕粉尘诱导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增多,且分布范围扩大。同时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高表达,表明IL-12的含量变化与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稀土氧化钕粉尘的致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白介素-12(IL-12)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选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00±16)g,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进行染尘建立模型。实验组按25、50、100、150(mg/kg)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l一次性染尘,对照组0.9%生理盐水0.8 ml。在28 d后实验组各处死大鼠15只,对照组处死10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液中IL-12含量;肺组织采用天狼猩红染色,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实验大鼠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可见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染尘后早期主要以Ⅰ型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其Ⅰ、Ⅲ型胶原纤维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随着染尘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稀土氧化钕粉尘在诱导大鼠肺部组织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均大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同时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高表达,表明IL-12在肺组织纤维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联免疫法研究肺中Ⅰ型与Ⅲ型胶原含量,以比较不同矿尘所致肺纤维化程度。用此方法测定胶原含量比传统方法有快速、特异性强的优越性。矿尘是采自瑶岗仙钨矿现场和化学品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钨及二氧化锰。所得结果表明,矿尘中的金属如钨、锰、砷等本身均无明显促使肺胶原增生的作用;锡与铁有轻微的促进作用,矿浆与矿壁沉降尘的作用不明显。矿脉石英尘有较强的促进胶原增生作用,说明该矿粉尘的主要危害与矿尘中石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博莱霉素大鼠肺纤维化Ⅰ、Ⅲ型胶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不明,中位生存时间仅3年左右,肺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望提供长期生存的方法。由于部分研究结论难以从临床患者中得到,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便成为研究人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力工具(1)。20世纪70年代初,Snider等(2)首次用博莱霉素造模成功,由于该模型病理学特点与人类特发性肺纤维化十分相似,目前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用于研究人类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Ⅰ、Ⅲ型胶原是肺组织中的主要胶原成分,也成为评价博莱霉素肺纤维化模型的特异指标(3)。  相似文献   

6.
用胃酶和醋酸自大鼠肺中提取Ⅰ和Ⅲ型胶原,並用酶联免疫法对其含量及比值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自大鼠气管注入石英后,在肺部所引起的纤维化的过程中,Ⅰ型与Ⅲ型胶原的含量均不断增长。在染尘后10天时,Ⅰ/Ⅲ型胶原的比值低于未染尘时的数值,而在20天后,此比值明显升高,並维持恒定。通过Ⅰ型与Ⅲ型肺胶原含量及其比值的测定表明电焊烟尘所引起的大鼠肺纤维化病变进展缓慢,其纤维化程度也轻。本实验结果证明Ⅰ/Ⅲ型胶原之比值可用来表示不同粉尘所引起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染矽尘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Ⅰ、Ⅲ型胶原合成及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普饲)、矽肺组(普饲)和牛磺酸组(牛磺酸饲料)给予气管内注入1 ml矽尘混悬液(50 mg/ml),每组48只.分别在第1、3、7、14、21、28天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浆中牛磺酸含量;取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天狼猩红法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及比例的变化,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第7、14、21和28天,矽尘组Ⅰ型胶原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84%、3.77%、3.73%、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21和28天时,牛磺酸组Ⅰ型胶原含量分别比矽尘组降低2.39%、1.62%和7.13%;与对照组比较,第14、21和28天Ⅰ型胶原含量分别增加2.12%、2.11%和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28天时,牛磺酸组Ⅲ型胶原含量比矽尘组减少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尘组Ⅰ/Ⅲ型胶原比例第7天开始增加,第28天时达到最大比值1.87,牛磺酸组Ⅰ/Ⅲ型胶原比例从第7天开始增加,且增加幅度高于矽尘组,第28天时增加幅度低于矽尘组.结论 牛磺酸对矽尘诱导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的Ⅰ、Ⅲ型胶原合成抑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铀矿尘致大鼠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铀矿尘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铀矿尘组大鼠一次性非暴露气管内滴注20 mg/ml的粉尘悬液1 ml,对照组大鼠一次性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1 ml,分别于处理后7、14、21、30及60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肺组织Ⅰ、Ⅲ型胶原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N蛋白的表达.结果 铀矿尘致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可见Ⅰ、Ⅲ型胶原的大量增生,染尘后早期主要以Ⅰ型胶原增生为主.铀矿尘组21、30、60d时Ⅰ型、Ⅲ型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N主要见于肺组织内血管、支气管周围、血窦壁以及肺间隔的基底膜,形态上以增粗的线状或丛状分布为主.铀矿尘组21、30、60 d时肺组织中LN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14.89±2.25、22.98±2.29、30.34±2.19)增加,与对照组(9.06±1.21、8.98±0.86、10.04±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铀矿尘诱导大鼠肺组织纤维化早期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后期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均大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肺组织过程中有LN高表达.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N and type Ⅰ, Ⅲ collagen in pulmonary fibrosis induced by uranium ore dust in rats. Methods 60 adult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30 rats)and uranium ore dust group (30 rats). Non-exposed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method was used. Uranium ore dust group was exposed 20 mg/ml uranium ore dust suspension 1ml per rat,meanwhile control group was exposed normal saline 1ml per rat. Post-exposed the 7, 14, 21, 30 and 60 d, 6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killed randomly, lung tissue were collect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lung tissue 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e using HE staining, the collagen Ⅰ and Ⅲ in lungs were observed by polarizing microscope using Biebrich scarlet staining. The expression of LN protein in lung tissue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SP. Results During lung fibrosis, a large amount of the proliferated Ⅰ and Ⅲ collagen in lungs were observed. Post-exposure to uranium ore dus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proliferated collagen in lungs were type Ⅰ collagen deposited in lung interstitium mainly in the early stage. The area percentage of collagen Ⅰ and Ⅲ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7,14, 21, 30 and 60 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r P<0.01). The over expression of LN in the lung tissue were observed. The expression of L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lung tissue as thickening of the linear or cluster. Th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of LN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21,30 and 60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After exposure to uranium ore dus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proliferated collagen in lungs are the type of Ⅰ collagen deposited in lung interstitium mainly in the early stage, while the type of Ⅲ collage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t the later period. The overexpression of LN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pulmonary fibrosis. It suggests that LN has a role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pulmonary fibrosi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1β、TNF-α及TGF-β1在染尘矽肺大鼠肺组织内的变化和对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尘组,各组于1、7、14、21、28d5个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采用气管暴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分别进行HE常规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并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 for WindowsTM图像分析系统进行Ⅰ、Ⅲ型胶原定量分析;肺组织内IL-1β、TNF-α、TGF-β1测定采用悬浮芯片蛋白测定法。结果Ⅰ、Ⅲ型胶原分别在第14天和第7天开始急剧增高;染尘组肺组织IL-1β的浓度在第1天达到高峰;TNF-α的表达量持续增加,在第14天出现峰值;TGF-β1第14天表达量增加并达峰值;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表达水平下降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Ⅰ型胶原的增加;IL-1β表达水平下降、TGF-β1表达水平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Ⅲ型胶原的增加。结论矽尘可以诱导肺组织过度表达Ⅰ、Ⅲ型胶原,并且IL-1β、TNF-α及TGF-β1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纤维化淤胆性肝炎(FCH)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状态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肾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FCH患者9例,正常者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FCH肝组织α—SMA与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表达分布部位一致,定量分析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肾移植术后HBV相关性FCH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与HSC的活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烟酸对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饲料中添加烟酸对染矽尘大鼠早期Ⅰ型、Ⅲ型胶原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暴露法建立矽肺动物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烟酸含量,天狼红染色法结合偏振光显微镜观察Ⅰ型、Ⅲ型胶原的形成,图像分析系统对胶原定量分析。结果 烟酸组不同时点血浆中烟酸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矽尘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染矽尘后第7天、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矽尘组大鼠肺组织Ⅰ型胶原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烟酸组Ⅰ型胶原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则明显低于矽尘组。染矽尘后第28天,Ⅲ型胶原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烟酸组Ⅲ型胶原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则显著低于矽尘组。结论烟酸通过抑制Ⅰ型、Ⅲ型胶原的形成,而有效地阻断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纤维化淤胆性肝炎(FCH)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状态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肾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FCH患者9例,正常者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FCH肝组织α-SMA与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表达分布部位一致,定量分析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肾移植术后HBV相关性FCH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与HSC的活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久效磷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胶原Ⅰ和Ⅲ合成的影响.方法取4只出生3d清洁级SD大鼠背部皮肤,以组织块法培养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正常传代.取第4代成纤维细胞,按1.0×10(6)个/瓶接种于25 c㎡培养瓶中,当细胞至亚融合状态,分别加入0(对照)、0.01、0.1、1 μg/L的久效磷溶液,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的沉积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从胶原降解的角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不同纤维化程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标本5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及MMP1、TIMP1的表达。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及TIMP1表达显著增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与TIMP1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与TIMP1增加、间质胶原蛋白的分解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免疫酶标法用于观察肺组织中胶原的分布。显微分光光度法用于研究大鼠与矽肺病人的纤维化组织中Ⅰ型与Ⅲ型胶原的相对含量。染色中应用大鼠及人的抗Ⅰ型与Ⅲ型胶原多克隆抗体。Ⅰ型胶原分布于正常肺泡间隔及间质中。Ⅲ型胶原也在相同的部位存在。在由石英所致的大鼠纤维化肺组织中,Ⅰ型与Ⅲ型胶原在极度扩展的间质中聚集。Ⅲ型胶原是早期纤维化肺中主要增生的胶原。Ⅰ型胶原是纤维化后期主要增生的胶原。在矽肺病人肺组织中也见到同样的现象。染电焊烟尘的大鼠肺,直至180天以前,Ⅲ型胶原为主要积聚的胶原,而在180天以后,Ⅰ型胶原的增加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对人黄韧带细胞(LFCs)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黄韧带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加酶预消化法培养LFCs作为研究模型,予以不同浓度姜黄素0、10、50、100、200ng/ml刺激人LFCs1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人LFCs的抑制效应,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姜黄素对人LFcs的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10ng,/ml姜黄素作用于人LFCs,表现为增殖倾向,其光吸收值(OD值)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50-100n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姜黄素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100ng/ml和200ng/ml姜黄素能显著抑制人LFCs增殖(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200.g/ml姜黄素组能够显著抑制人LFCsⅠ、Ⅲ型胶原合成(p≤O.05)。结论较高浓度的姜黄素能有效抑制人LFCs增殖和Ⅰ、Ⅲ型胶原合成,对人黄韧带纤维化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稀土氧化钕粉尘对大鼠肺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选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95只,体重(200±16)g,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染尘。不同染毒时间组分别采用100 mg/kg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L和0.9%生理盐水0.8 mL一次性染尘,分别于第3、7、14、21、28天各处死15只实验组大鼠和10只对照组大鼠;不同剂量组按25、50、100、150 mg/kg剂量0.8 mL一次性染尘,在染毒第28天处死各实验组大鼠15只,对照组处死10只(由于实验组染毒时间均为28 d,所以设同一对照组为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对照)。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白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细胞总数进行计数。ELISA法分别测定不同染毒时间组和不同染毒剂量组大鼠BALF中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的含量。[结果]不同染毒时间组和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均升高(P〈0.05);且在各染毒时间组中细胞总数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在第14天达到最低值后又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染毒剂量组中细胞总数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多,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染毒时间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和巨噬细胞中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中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不同染毒时间组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含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在第14天达到最低值后又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含量随着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多,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稀土氧化钕粉尘进入大鼠肺组织后,BALF中细胞总数以及上清液和巨噬细胞中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9.
抗纤二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Ⅰ,Ⅲ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过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欲探讨复方抗纤二号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成五组,除正常对照外,余四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0 5 ml/次,2次/周).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在第三周给予中药灌胃,1 g/100 g每天一次.抗纤二号晚期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给予中药灌胃,1 g/100 g每天一次.γ-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每天皮下注射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在12周杀大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RT-PCR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经HE和Masson染色抗纤二号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P<0.05).PT-PCR分析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同时分析表明Ⅰ ,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抗纤二号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这是由于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治疗用药优于后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稀土氧化钕(Nd2O3)粉尘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凋亡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法建立大鼠肺损伤模型。实验分组和处理方案如下:1实验组大鼠75只,以质量浓度为50.0 g/L的Nd2O3混悬液按100 mg/kg体质量给药剂量进行染尘处理;对照组大鼠50只,予相应的无菌生理氯化钠溶液处理;分别于染尘后第3、7、14、21、28天各处死15和10只;225、50、100、150 mg/kg剂量组大鼠各15只,分别以质量浓度为12.5、25.0、50.0、75.0 g/L的Nd2O3混悬液按25、50、100和150 m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进行染尘处理;对照组大鼠10只,予相应的无菌生理氯化钠溶液处理;于染尘后第28天处死。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AM,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M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AM蛋白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染尘大鼠肺损伤模型建立成功。AM凋亡率和蛋白水平在染尘处理与观察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各时间点AM凋亡率和蛋白水平分别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染尘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AM凋亡率和蛋白水平总体上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表现为与第3天比较,上述2个指标均在第7天升高(P<0.05),在第14天下降至最低值(P<0.05),在第21和28天出现升高(P<0.05)。不同剂量组间大鼠AM凋亡率随染尘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25、50、100和150 mg/kg剂量组大鼠AM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50、100和150 mg/kg剂量组大鼠AM蛋白水平均高于25 mg/kg剂量组(P<0.05)。结论稀土Nd2O3粉尘可致染毒大鼠肺泡AM凋亡和蛋白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