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评价CT仿真胃镜(CTVG)及其结合横断面图像、上消化道造影(UGI)对进展期胃癌分型的鉴别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在3天内行以气体为对比剂的螺旋CT及UGI检查.2位阅片者对所有的CT图像及UGI图像进行主观性盲法阅片。结果:对于局限型(BorrmannⅠ、Ⅱ型)与浸润型(BorrmannⅢ、Ⅳ型)胃癌分型鉴别的准确性,CTVG明显优于钡餐,结合横断面图像后可以提高分型的准确率。结论:CTVG对进展期胃癌分型的鉴别优于UGI,评价CTVG应结合横断面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MSCT)检测进展期胃癌(AGC)的大体分型和浸润情况,探讨MSCT和胃镜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82例经过手术证实的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前行腹部MSCT扫描检查。观察胃癌大体Borrmann分型,并和胃镜比较;在增强扫描下,观察癌肿在胃壁内外浸润(T分期),周围淋巴结肿大转移(N分期),周围的脏器侵犯(M分期)。结果82例AGC中:MSCT诊断BorrmannⅠ型19例,BorrmannⅡ型23例,Bor- rmannⅢ型31例,BorrmannⅣ型9例。T分期诊断准确率78%;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2.9%;M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4%。胃镜诊断结果:BorrmannⅠ型19例,BorrmannⅡ、Ⅲ型共57例,BorrmannⅣ型6例。结论在Borrmann分型上MSCT优于胃镜,尤其对于BorrmannⅡ型与BorrmannⅢ型胃癌的鉴别、以及BorrmannⅣ型胃癌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胃镜;胃癌造成邻近侵犯黏连和周围淋巴结和脏器转移情况的判定方面,MSCT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镜活体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活体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和肿瘤分型的检出率。结果:以手术病理检查为标准,胃镜活体检查的准确率为85.71%(36/42),对BorrmannⅠ、BorrmannⅡ及BorrmannⅢ型的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体检查在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和肿瘤分型的BorrmannⅠ、BorrmannⅡ及BorrmannⅢ型的检出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CT扫描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54例经胃镜活检、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例,进展期胃癌53例.其中Borrmann Ⅰ型(蕈伞型癌)8例、Borrmann Ⅱ型(局限溃疡型癌)10例、Borrmann Ⅲ型(浸润溃疡型癌)18例、Borrmann Ⅳ型(浸润型癌)17例,发现CT对其正确诊断、分期及大体分型与病理对照准确率可达90.2%.结论 CT对胃癌的诊断与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胃癌与老年胃癌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青年与老年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点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8例青年胃癌(≤40岁)和99例老年胃癌(≥6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男女比例为1∶1.08,老年组为3.6∶1;青年组与老年组有肿瘤家族史者分别为15例(37.5%)及12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远端胃为主,而老年组胃底、贲门部明显增多,占14.3%,与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均以Ⅲ型居多,但两组Ⅲ型、Ⅳ型总和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胃癌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为主(72.9%),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较老年组分化程度更差,恶性度高;钡餐检查较胃镜检查更易误诊青年胃癌(P<0.05);11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100%。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青年组(28.2个月,95%CI 19.8~41.3)较老年组(26.7个月,95%CI 21.0~39.8)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较老年有更明显遗传倾向。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多为弥漫型。若能行根治手术,与老年胃癌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以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外科病理进行诊断,给予观察组胃镜活检进行诊断,对两组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确诊率、疑诊率、未确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orrmann II型、Borrmann III型诊断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orrmann IV型诊断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分型化、分型不良化诊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胃癌中胃镜活检方法有其重要作用,但对于病变性质难以客观全面的反映,有一定的误差,需注意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癌 (GC)的内镜下形态变化规律 ,以提高内镜及临床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 43 8例GC患者行电子胃镜上消化道检查 ,并对病灶部位组织进行活检 ,就GC发生部位、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学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确诊进展型GC 43 8例 ,病理分型以腺癌多见 (3 94例 ) ,发生部位多在胃窦部 (2 78例 ) ,Borrmann分型Ⅰ型 57例、Ⅱ型 66例、Ⅲ型195例、Ⅳ型 12 0例。结论 了解GC内镜检查、Borrmann分型、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可提高内镜及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检出及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超声(US)、胃镜(FG)、钡剂造影(GI)检查,4种方法分别独立作出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各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40例MSCT和US均检出胃癌,两种方法术前分别进行TNM分期,与手术大体标本、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者对病灶分期判断的准确率.结果:MSCT、FG、GI、US检查对50例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98%、100%、86%、80%,MSCT的检出率与FG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GI和US(P<0.05,P<0.01).MSCT对40例胃癌术前TNM分期准确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US的72.5%(29/40)(P<0.05).结论:运用MSCT薄层多期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重建(VR),对胃癌检出、显示癌肿大体类型、肿块大小、部位判断、对邻近脏器累及程度和远处脏器转移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及TNM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浸润浆膜层或邻近器官与胃癌体积、胃癌分型、胃癌生长部位、胃癌病理学类型及胃癌分化程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完整的进展期胃癌病例876例,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结果 肿瘤直径d≤4 cm时浸润浆膜层或邻近器官(SE+AD)的发生比率(35.14%)与d>6 cm时(SE+AD为 86.67%)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BorrmannⅠ型的SE+AD发生比率最低(32.18%),Ⅳ型最高(82.05%),二者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Ⅰ型与Ⅱ型(41.56%)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胃体部的SE+AD(48.47%)与胃底贲门部(64.23%)、胃窦部(63.10%)分别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的SE+AD发生比率分别为:13.04%和25.26%,印戒细胞癌为87.50%,二部分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高分化组的SE+AD(16.67%)与未分化组(86.59%)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各组间比较时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浸润浆膜层或邻近器官与胃癌体积、胃癌分型、胃癌生长部位、胃癌病理学类型及胃癌分化程度等相关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进展期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提高CT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方法:搜集近两年来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进展期胃癌,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45例进展期胃癌中其CT的影像学特点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溃疡、环堤、胃腔狭窄、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等、其中BorrmannⅠ型(蕈伞型癌)5例(11%)、BorrmannⅡ型(局限溃疡型癌)8例(18%)、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癌)17例(38%)、BorrmannⅣ型(浸润型癌)15例(33%)。结论:CT能很好显示进展期胃癌特征,并能明确诊断,能清晰显示胃癌向周围组织侵犯及腹腔内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和GI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5例疑有胃癌者进行CT和GI检查 ,并经胃镜和手术病理确诊。结果 肿瘤对胃壁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近远处的转移程度的评定 ,CT优于GI(P <0 .0 5 )。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肿瘤的定位、粘膜显示、表面轮廓等 ,GI显著高于CT检查 (P <0 .0 5 )。结论 CT对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综合CT和GI两种检查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胃癌诊断及术前TNM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及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以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1周内均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随后薄层重建,采用容积再现法(VR)、多平面容积重建法(MPVR)、表面遮盖显示(SSO)、仿真内镜(CTVG)、多平面重建(MPR),与术后病理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及术前TNM分期的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7.78%、80.00%、97.78%,对胃癌TNM总准确率为85.19%。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及多种重建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N分期,有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腹胃超声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由经腹胃超声检查首诊发现胃部病变,再行胃镜检查并以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最终诊断为胃癌.采用McNemar方法比较胃镜和经腹胃超声检查的提示性病灶检出率、总体定性诊断准确率和胃不同部位定性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组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占93.0%(120/129),早期胃癌占7.0%(9/129).以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经腹胃超声检查无假阳性病例,病灶检出率为100.0%(129/129);胃镜检出胃部病灶128例,检出率为99.2%(128/129).1例胃镜未检出病灶的患者,经腹胃超声检查显示胃窦部胃壁显著增厚,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粗大皱褶,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但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胃癌声像图显示为增厚性、凹陷性和隆起性病变分别占46.5%(60/129)、41.1%(53/129)和12.4%(16/129),病变胃壁的最大厚度和长径分别为(13.5±5.1)mm和(56.8±24.9)mm.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4%(96/129)和82.2%(106/1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窦癌、胃体癌、胃角癌、胃底癌、贲门癌、残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腹胃超声具有良好的胃壁病变检出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CT仿真胃镜 (CT virtual gastroscopy,CTVG)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使用价值 ,应用方法及镜下表现。方法 :使用 Hispeed FX/ i扫描机 ,扫描层厚 3.0~ 5 .0 mm,螺距 1.0~ 1.5 ,重建间隔 1.0~ 2 .0 m m,应用 Navi-gator sm ooth功能对 2 1例病人及志愿者进行了 CTVG成像。结果 :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方位 ,角度和阈值 ,CTVG能清楚显示靶器官内正常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 CTVG对胃部病变形态的显示与FG和 /或标本显示具有良好的对应性。CTVG显示病变的准确率达 95 .2 %。结论 :CTVG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无痛苦新的检查方法 ,可以作为 FG的有效补充手段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原发性胃淋巴瘤与Borrmann IV型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或Borrmann IV型胃癌且术前进行过腹部CT增强扫描的7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28例,Borrmann IV型胃癌患者43例。采用基于Matlab 2017a软件的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以建立CT影像组学标签。通过纳入胃周脂肪浸润、胃壁柔软性、腹部淋巴结及周围脏器转移、腹水、黏膜白线征和病灶厚度等征象,构建CT征象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从每个患者CT扫描的肿瘤区域中提取32个三维特征,通过降维发现2个特征是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因子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CT征象诊断模型由腹水、胃周脂肪浸润、胃壁柔软性及黏膜白线征组成。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64和0.867;准确性分别为94.4%和80.2%;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4.4%;特异性分别为96.4%和89.3%。经Delong检验,影像组学标签的诊断效能高于CT征象诊断模型(P<0.001)。结论: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能够较准确地鉴别Borrmann IV型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联合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对磨玻璃样病变(GGO)患者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行肺部CT示GGO的118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CTC检查,评估CT、CTC及联合检查诊断GGO患者早期肺癌的效能,并绘制ROC曲线。结果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大于CT、CTC(P<0.05),CTC检查灵敏度、准确率大于CT(P<0.05),联合检查的特异度与C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检查特异度大于CT(P<0.05);联合检查AUC大于CTC检查和CT检查(P<0.05),CTC检查AUC大于CT检查(P<0.05)。结论CT联合CTC检测诊断GGO患者早期肺癌效能优于CT和CTC单独检测,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学指标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胃镜室进行检测患者282例,根据最终诊断把患者分成5组:胃癌组(50例)、浅表性胃炎组(99例)、胃溃疡组(38例)、胃息肉组(38例)和萎缩性胃炎组(5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PGⅠ和PGⅡ进行定量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TK1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TK1及CA72-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PGⅠ含量比对照组高,胃癌组和萎缩胃炎组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萎缩胃炎组在PCR含量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癌组比其他各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不同检测方式中TK1+CA72-4方式准确度、特异度最高,四项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结论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PGR及PGⅠ检测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T2期胃癌增强MSCT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T2期胃癌患者71例,收集71例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比较两组患者胃壁黏膜厚度、MSCT各期扫描CT值,观察胃癌在MSCT检查中图像表现,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MSCT影像诊断分型的符合率。结果T2期胃癌组CT测量粘膜厚度为(5.79±1.25)mm,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CT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2期胃癌组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期胃癌组动脉期至门脉期时,CT值显著上升,静脉期与平衡期CT相比无差异(P>0.05);MSCT对胃癌的术前Type 1-4型诊断正确例数为9例、32例、15例、1例,与临床病理结果对照,其术前大体类型诊断符合为80.28%。结论胃癌增强MSCT可有效显示原发性T2期影像学表现,对胃癌的术前胃癌大体类型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