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979~1994年间经保守治疗无效的126例眩晕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126例中采用迷路.切除术sl例,前庭神经切断术45例。病因为梅尼埃病89例,迷路炎15例,迟延性内淋巴积水8例,前庭神经炎7例,迷路切除术后失败5例,其余2例因需经迷路行岩尖部囊肿造疾术而牺牲的正常迷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解除眩晕的疗效:迷路切除术为98.8%,前庭神经切断术为978%,但两种术式在其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①经顿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常用于术前听力较好的病例,本组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中82%术后保存了听力,其中5例术后听力提高。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2.
前庭神经切断术(vestibular neurectomy)被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导致的顽固性眩晕以及其他一些经药物或保守手术治疗无效的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对于85%~99%梅尼埃病患者而言,可以在消除眩晕的同时保存听力,从而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梅尼埃病手术控制眩晕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难治性梅尼埃病手术控制眩晕的远期疗效。方法:施行内淋巴囊手术或经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54例,其中长期接受随访、资料完整者12例。结果:随访8 ̄13年,6例前庭神经切断术患者示再发作眩晕;6例内淋巴囊手术者,3例眩晕症状完全控制,3例基本控制。结论:肉淋巴囊手术及经迷路进行前庭神经切断术为控制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眩晕的有效手段,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经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控  相似文献   

4.
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由于活动性迷路疾病引起的眩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手术径路可有多种选择,诸如迷路后径路、乙状窦后径路、经颅中窝或经迷路等。迷路后径路或许是最常应用的,但该径路对因慢性中耳炎曾行乳突切除术的眩晕病例则不宜采用,以免蛛网膜下腔的感染。曾行乳突切除术的病例应慎重考虑的因素有乳突腔感染情况、听力损失程度及耳鸣。该文报道采用前庭神经切断术或前庭耳蜗神经切断术治疗曾行乳突切除术的顽固性眩晕病8例,其中采用乙状窦后进路2例,经迷路进路3例,颅中窝进路3例,并就各种不同的进路加以讨论。颅中窝进路虽…  相似文献   

5.
保守治疗失败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治疗已普遍接受。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亦可手术治疗。对14例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的患者行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其中慢性前庭神经炎4例,均行前庭神经切断术,1例治愈,3例好转。颞骨骨折2例行迷路切除术,痊愈。迟发性眩晕8例,2例行迷路切除术,6例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均获痊愈。既往对非梅尼埃病眩晕是否采用手术治疗意见并不一致,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非梅尼埃病眩晕手术治疗效果较典型梅尼埃病差,该文采  相似文献   

6.
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眩晕并能保存听力,该方法首先在1904年由Parry提出,1930年McKenZie首例作了前庭神经切断术。作者从1987年3月到1990年2月对12例梅尼埃病和2例突聋病人进行经后颅窝前庭神经切断术,所有病人术前都采取了保守治疗,其中6例病人曾做过内淋巴囊手术,均未能控制眩晕。在14例病人中有7例采取经迷路后进路,5例经乙状窦进路,2例死耳患者采取经膜迷路进路。按照AA00划分法,手术后,所有病人的眩晕程度都在A~C级之间:听力1例提高,1例下降,其余无明显变化;12例仍有耳闷胀感;1例耳鸣减轻,2例加重;出现脑脊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分析31例患者,行迷路后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RVN)治疗眩晕。其中美尼尔氏病25例,已行内淋巴囊手术(ELS)失败;2例为后颅窝血管袢;其他4例。31例中29例眩晕完全控制,治愈率为94%,2例仍有眩晕发作,经 ENG 检查仍有前庭反应,说明前庭神经切断不彻底,后来一例再次手术,眩晕得到完全控制。作者分析在美尼尔氏病患者中,经RVN 与 ELS 治疗相比、术后听力变化在统计学上无差别,而眩晕的控制 RVN 好于 ELS。前者治愈率为94%;后者为50%。手术适应症是单侧患病,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在美尼尔氏  相似文献   

8.
曾有报道破坏迷路不能保证完全治愈眩晕,而必须切断前庭神经。本文目的是比较单侧迷路切除术与单侧第八脑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的代偿功能。选择一侧听力正常、另一侧听力严重损失几近全聋和反复发作眩晕的患者14名接受手术,其中11例作迷路切除术,3例作第八脑神经切断术。手术均在全麻下施行。迷路切除术是从耳后切口,作乳突根治术,钻开三个骨半规管,破坏膜迷路、球囊和椭圆囊,手术腔洒人硫酸链霉素粉以彻底破坏膜迷路,并防止感染。第八脑神经切断术是经乳突后开颅,暴露桥小脑角,辨认出面神经后切断第八脑神经。术后对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报告1984年9月至1989年1月间,接受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的34例梅尼埃病患者的治疗结果,并对术后听力及眩晕控制情况进行远期追踪分析。患者中男9例,女25例,年龄27~75岁,均为保守治疗失败者。其中28例首选前庭神经切断术,6例经内淋巴囊减压或分流术失败后又行前庭神经切断术。34例中32例于术后1~2个月进行听力测试,根据0.5、1、2、3kHz 四个频率的纯音平均值(PTA)及语言识别率(SDS)进行听力评价,其中7例SDS 及/或 PTA 下降。11例于术后4~35个月进  相似文献   

10.
梅尼埃病的治疗仍有争论,大多药物治疗有效,仅少数药物无效者方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乙状窦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化学性迷路破坏术、内淋巴囊减压和分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可保存听力,眩晕消失率高达85%~99%,但可因后颅窝开颅术引起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对于美尼尔氏病的治疗不外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两途。由于前者多为对症治疗,且不都有效,故目前手术疗法较为盛行。理想的手术疗法应能消除眩晕发作而不损害听力和面神经功能,这些手术包括内淋巴囊手术、超声疗法、冷冻分流术、球囊造瘘和经颅中窝前庭神经切除术等。对于某些患者只求控制眩晕而不保存听力的手术则有迷路切除术和经迷路前庭神经切除术。对于内淋巴囊手术的评价虽然尚存在一些争议,但多数学者仍认为它既能控制眩晕,又能保存乃至提高听力,故在临床上依然被广泛采  相似文献   

12.
作者总结了140例经外耳道进路耳蜗前庭神经切断术病例,指出其优于迷路切除术,对于梅尼埃病所致眩晕治愈率达89%,慢性迷路炎眩晕治愈率达68%,耳鸣缓解率为65%,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无一例永久性面瘫或脑膜炎。手术适应症主要是伴有重度眩晕、听力损失大于80dB 的梅尼埃病人;其次为慢性迷路炎及经镫骨切除术、乳突切除术、单孔神经切除术、迷路切除术后不成功者。手术禁忌症为:高龄;前庭功能尚好,对侧耳听力差,双侧梅尼埃病,共济失调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经耳后切开 Henle's 嵴下方耳道后外侧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庭神经切断及内淋巴囊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效果。方法将所有梅尼埃病患者根据听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期;根据分期情况予以非手术治疗以及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分析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患者病史特点、手术情况;对于手术满24个月以上的梅尼埃病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眩晕、听力及生活质量等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治疗梅尼埃病共77例患者79次手术(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左右各1次内淋巴囊减压术;另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了左侧前庭神经切断术及1次右侧内淋巴囊减压术),其中内淋巴囊手术34次,前庭神经切断术45次。术后24个月的眩晕控制率为:内淋巴囊手术73%,前庭神经切断术100%。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可以减轻患者眩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庭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对梅尼埃病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6例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前后眩晕发作频率、纯音听阈及前庭功能的改变.结果 6例患者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后眩晕完全控制,1例基本控制;2例患者前庭功能完全代偿,4例部分代偿.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能有效地控制眩晕,保留或改善患者既有听力,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侧梅尼埃病(MD)的眩晕常有致残和治疗困难。实施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应两侧施行,大多数作者报告在单侧 MD 中眩晕缓解率为50~70%,Glasscock 等(1989)提出它不具有长期益处。切除手术的选择(如前庭神经切除或迷路切除术)在单侧 MD 中能较好的缓解眩晕。而双侧 MD 的症状可来自两耳,坏听力耳或较好听力耳,因此限制手术的选择。Fisch(1973)在双侧 MD 病人中施行前庭神经切除术,发现术后常引起振动幻视(oscillopsia),作者认为前庭神经切除术在较好听力耳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手术安全性、可靠性、术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行经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75例患者平均病程(53.11±43.87)个月,术前500 Hz、1 000 Hz、2 000 Hz、4 000 Hz平均听阈(63.71±16.85)dB HL。听力分期Ⅱ期2例,Ⅲ期34例,Ⅳ期39例。Ⅱ期2例患者为内淋巴囊减压术后复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例(1.3%)、脑脊液漏4例(5.3%)、暂时性面瘫1例(1.3%)、切口感染2例(2.6%)、切口脂肪液化3例(3.9%)。无颅内出血及术后即刻全聋的病例。术后眩晕疗效评定73例患者为A级,2例患者为B级。 结论 经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疗效确切,风险与并发症可控,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RLVN)无效的或不能站立行走的严重眩晕患者可采用颅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MFVN)。作者于1985~1990年间对RLVN失败的11例患者,进行了颅中窝进路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女性8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47.4岁,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8例,慢性中耳炎伴有内淋巴积水症状2例,镫骨手术失败1例。接受MFVN以前的病  相似文献   

18.
美尼尔氏病的治疗十分复杂,确诊后应先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限制食盐摄入、利尿剂、迷路镇静药(diazepam,meclizine,glycopy-rrolate)和经皮肤东莨菪硷注射等。药物疗法失败,按照眩晕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和二耳听力情况采用相应的外科术式。双侧性病例通常首选内淋巴囊手术,以冀保存原有听力,无效时考虑经颅中窝或迷路后进路的前庭神经切除术。听力损失严重的单侧病例,建议作经乳突迷路切除术(transmastoid labyriothectom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同侧性19例,对侧性7例)DEH患者行临床观察、听觉功能测试、免疫学试验;并施以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经迷路-耳蜗神经切断术及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再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特异性抗体阳性:同侧性4例,对侧性l例;对侧性l例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阳性;同侧性l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ll例药物治疗可控制眩晕发作,8例经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眩晕消失,1例行对侧原发性聋耳鼓室成形术后眩晕消失,4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1例自然缓解,1例经药物、免疫治疗及内淋巴囊引流术后无效。结论:导致先期耳聋的常见病因有突发性聋、脑膜炎、麻疹、乳突手术等;DEH与原发性聋的间隔期为1~34年。DEH症状较典型梅尼埃病更难控制。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及其同事以及早年Lempert(1948)、Ariagno(1964)等都曾指出,迷路切除术,特别是经鼓室径路是一个直接、安全而有效的除去前庭神经的方法,他们认为文献中报道的迷路切除术失败病例是由于未将前庭感觉器完全去除,是手术技能不佳之故。这些病例术后冷热试验仍有反应可证明迷路切除不完全。为这些病例二次施行迷路切除术时可见椭圆囊斑依然存在;如在局麻下除去椭圆囊则产生严重的眩晕,也可进一步说明第一次迷路切除术不彻底。迷路切除优于神经切断术的另一点是手术危险性较小和并发症较少。神经切断术可发生面瘫、术后颅内出血、邻近脑组织水肿、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