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渊节激酶-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途径(ERKMAPK)与DNA甲基化问的关系及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协同影响。方法培养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分别以PBS、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组,PD 9805950μmol/L、5氮脱氧胞苷(5-aza—dC)5μmol/L、PD9805950μmol/L+5-aza-dC5μmol/L进行药物干预.以定量RT-PCR检测DNA甲基化酶(Dnmt)1、3a和3b基因转录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MTT测定细胞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ERK—MAPK途径阻断剂PD98059下调Dnmt 1和Dnmt 3b.Dnmt抑制剂5-aza-dC下调Dnmt 1、Dnmt 3a和Dnmt 3b,且5-aza-dC联合PD98059对Dnmt1及Dnmt 3a mRNA的表达下调更为显著。5-azo-dC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百分比(P〈0.05),G2/M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PD98059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G2/M期增加(P〈0.05)。PD98059明显抑制细胞生长。PD98059促进细胞分化,呈上皮样改变,细胞变狭长,胞质减少,细胞排列开始出现相对整齐;5-azm-dC干预组细胞大小不一,出现较多多倍体细胞(多个核分裂相)。结论ERK-MAPK途径阻断剂及Dnmt抑制剂均能抑制结肠癌SW1116细胞分裂、增殖,并诱导细胞分化;两者有协同作用;ERK—MAPK信号转导途径能调控DNA甲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贵州省江口县土家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从分子水平揭示G6PD基因多态性。方法 采集世居当地土家族男性血液样本227例,用四氮唑蓝(NBT)纸片定性法及G6PD/6PGD比值法做G6PD缺陷症筛查。确诊者用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法(PCR-RE)进行中国人常见9种G6PD基因突变型分析,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ARMS)验证其中3种突变。结果227名土家族男性中检出17例G6PD缺陷者,总检出率7.49%,G6PD缺陷症基因频率0.0749。基因分析检出cDNA1388(G→A)12例,在G6PD缺陷者中的基因频率为0.706,未知突变5例,基因频率为0.294。结论 G6PD缺陷症在贵州土家族人群有着较高的基因频率,其主要突变类型为G6PD基因cDNA1388(G→A)。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LRRK2基因多态性位点S1647T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维族)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对124名临床确诊为PD的患者和1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法分析LRRK2基因第34外显子S1647T位点的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按年龄和按性别分层的各亚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 LRRK2基因S1647T多态与维族人群PD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相关基因LRRK2疾病易感位点R1628P、G2385R的新检测方法。方法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对已知基因型的标准品进行分型检验;检测100例未知基因型的PD样品,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的方法对待检样品基因型进行验证。结果标准品分型结果完全正确,待检的100例样品分型结果与PCR-RLFP分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序列特异性引物联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成功实现对LRRK2疾病易感位点R1628P、G2385R的基因型分型。  相似文献   

5.
<正>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运动失调性疾病和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位列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年龄的增长是散发性PD发病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基因的突变相关于家族性PD,这些基因包括SNCA〔1〕、parkin〔2〕、UCHL1〔3〕、PINK1〔4〕、DJ-1〔5〕、LRRK2〔6,7〕、ATP13A2〔8〕、GIGYF2〔9〕、Omi/HTRA2〔10〕、PLA2G6〔11〕和FBXO7〔12〕。在病理上,PD以投射到纹状体的黑质致密部(SN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黑质纹状体的退行性改变和纹状体多巴胺能递质的耗竭是PD患者包括运动迟缓、运动功能减退、僵化、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蛋白(PARK)2和富亮氨酸重复激酶(LRRK)2基因5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广西壮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112例〔男59例,女53例,年龄(64.29±12.93)岁〕壮族散发性PD患者PARK2基因的rs1801582(V380L)、rs45530340(L63V)及LRRK2基因的rs34778348(G2385R)、rs1491942(N511K)、rs7133914(R1398H)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与156例〔男84例,女72例,年龄(62.85±11.62)岁〕健康壮族老年人比较,分析这些变异与PD的相关性。结果SNP rs45530340 T等位基因明显增加PD的风险(OR=2.252,95%CI:1.186~3.517,P=0.009);不管是早发、晚发或总体上,PD组的CT杂合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相应亚组(P0.01~0.05),而PD组内的早发及晚发亚组在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上无明显差别(P0.05);SNP rs34778348 A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PD的风险也明显升高(OR=1.632,95%CI:1.238~2.346,P=0.029),总体上PD组等位基因A及纯合突变型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3个SN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差异(P=0.445~0.894)。结论PARK2 rs45530340及LRRK2 rs34778348与广西地区壮族散发性PD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贵州省江口土家族男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的基因频率。方法 2002年10-11月随机选取227名江口当地土家族男性居民,采用四氮唑蓝(NBT)纸片定性法初筛G6PD缺陷症。G6PD/6PGD比值法定量确诊。结果 对贵州省江口县227名土家族男性进行筛查,共检出17例G6PD缺陷阳性。其基因频率为0.0749。结论 通过对贵州土家族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的调查和分析,初步了解了贵州省土家族G6PD缺乏症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预防该疾病、指导临床、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及研究该民族起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的SCA3/MJD一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基因,泛素羟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基因,LRRK2基因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有关。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包括多种亚型在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除了共济失调外可伴有帕金森综合征。近来有报道SCA患者可以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而无明显的共济失调,我们对5个临床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帕金森病家系进行SCA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SP—1)基因第13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致TSP—1蛋白第700位氨基酸、丝氨酸转换为天冬氨酸(700N→S)与中国汉族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筛查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11~2005—09的323例汉族ACS患者和273名对照组TSP-1基因第13外显子钙结合活性片段8831A→G,对筛查到含有突变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TSP—1基因8831A→G变异频数明显低于西方人,与西方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4%对11%,P〈0.001);TSP—1基因8831A→G不是中国汉人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GA对AA:OR=1.699,95%CI为0.309~9.348,P=0.538)。结论TSP—1基因8831A→G在中国汉人中发生频率低,与汉族人ACS发生无相关性,补充了TSP—1基因SNPs的中国汉人数据库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α-内收蛋白基因变异(Gly460Trp)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T786C)变异与大动脉弹性相关性研究。方法 (1)采用Complior SP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量股-颈动脉PWV(C—FPwV),共319例,其中C—FPWV异常组204例,对照组115例;(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的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α-内收蛋白基因变异(Gly460Trp)及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变异(G894T、T786C)。结果 (1)C—FPWV升高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C—FPWV异常组WW、TG+TT基因型、W、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FPWV异常组T786C(CT、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WW和TG+TT基因型与WG+GG、TT基因型比较C—FPWV、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α-内收蛋白460WW基因型(P=0.001,OR=3.234,95%CI1.655—6.320)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TT、TG基因型是动脉弹性减退的危险因素(P=0.025,OR=0.477,95%C10.249~0.911)结论 α-内收蛋白基因变异(Gly460Trp)及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变异(G894T)与大动脉弹性有密切相关性,WW、TT、TG型是大动脉弹性减退的敏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疾病,呈高龄人群高发病率的特点,尤其是持续高血糖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困扰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缺陷是其遗传易感因素之一,在诸多报道的突变位点中,以位于tRNA 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及ND1基因的3316(G→A)、3394(T→C)和3593(T→C)突变最为常见。我们以老年2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四氮唑蓝(NBT)纸片定性法与G6PD/6PGD比值定量法在大样本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用NBT纸片定性法对501例贵州省江口县土家族、525例从江县侗族、586例荔波县瑶族共1612例成人进行定性初筛,再用G6PD/6PGD比值法对初筛阳性样本定量复查。结果:NBT纸片定性法共初筛出G6PD缺陷患者129例,G6PD/G6PD比值法确诊G6PD缺陷123例,2种方法的符合率高达95.35%。结论:对大样本G6PD缺陷症的筛查,先用NBT纸片定性法进行初筛,再用G6PD/6PGD比值法复查确诊,2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G6PD缺陷症检出率和节约大量经费和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西江苗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从分子水平揭示G6PD基因多态性。方法世代居住当地苗族男性431人,用四氮唑蓝(NBT)纸片定性法及G6PD/6PGD比值法作G6PD缺陷症筛查。确诊者用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PCR—RE)进行中国人常见7种G6PD基因突变型分析,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ARMS)验证其中3种突变。结果431人中检出G6PD缺陷28例,总检出率6.50%,缺陷症基因频率0.065。缺陷基因分析:检出突变基因cDNA95(A→G)6例,发生频率为0.214;cDNA1024(C→T)8例,发生频率为0.286;cDNA1376(G→T)1例,发生频率为0.036;cDNA1388(G→A)7例,发生频率为0.250,未知型突变6例;未发现cDNA487(G→A)、cDNA493(A→G)、cDNA592(C→T)突变。结论G6PD缺陷症在贵州西江苗族人群有着较高的的基因频率,其主要突变类型为G6PD基因cDNA1024(C→T)、cDNA1388(G→A)、cDNA95(A→G)3种。中国人中较常见的cDNA1376(G→T)突变在该人群中频率较低,与已有报道的贵州汉族及其他民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汉族人群中脂联素受体1(AdipoR1)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结合测序方法对西安地区100例T2DM患者(T2DM组)及84名正常对照者(NC组)AdipoRl基因的两个SNP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AdipoR1基因SNP-106A/G、SNP 5843A/G在DM组与NC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dipoR1基因5843G/G型T2DM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早于A/A型+A/G型。结论在西安地区的汉族人群中,AdipoR1基因-106A/G、5843A/G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T2DM的发病无关。携带5843G/G基因型的T2DM患者发病年龄较早。  相似文献   

15.
汉坦病毒系统发生分析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适于汉坦病毒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的系统发生树构建方法及其基因片段。选用GenBank中部分有代表性的汉坦病毒株,用M、S、M+S全序列。以及G1、G2的2003—2302、2741—2950核苷酸片段分别以邻位相连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用M+S、M、G1、以及G2的2003—2302片段以NJ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所选25株病毒分为5个分支,分别对应于HTN、SEO、DOB、PUU血清型及引起HPS的Sin Nomhre血清族。但用G2区的2741—2950片段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DOB型与HTN型分为一支。以MP法用M、M+S及G1片段构建的发生树,结果与NJ法相同。但用S与G2的2003—2302、2741—2950片段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则不能将所有的病毒株分在相应的血清型。因此,汉坦病毒的基因分型及系统发生分析时,NJ法优于MP法;用M片段的G1核苷酸序列可以替代M-9S片段全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及系统发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与多巴胺代谢的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G1947→A位点突变所致的基因多态性、NAD(P)H醌氧化还原酶基因〔NAD(P)H:quinoneoxidoreductase,NQO1〕cDNA609C→T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分析COMT、NQO1基因多态性。结果COM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PD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5)。和对照组比较,PD组野生型(G/G)和突变型纯合子(A/A)的频率分布有增高趋势,而杂合子基因型(G/A)的分布则有降低趋势。NQO1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PD组(52%)高于正常对照组(43%)。含T碱基的NQO1基因型频率PD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患PD的相对危险度(OR)为3.8。在COMT基因型为G/G基因型的个体,带有T碱基的NQO1基因型在PD组占91.2%,对照组占64.4%,其患PD的OR值为5.7(P=0.001)。结论CCOMT基因的G/G和A/A基因型、NQO1基因的T等位基因都是PD的危险因素。CCOMT基因的G/G基因型与NQO1基因的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可相互协同,增加P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阿霉素(ADM)在体外对HepG2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将0.5μg/ml ADM作用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Beutler改良法测定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速率法测定G6P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G6PD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24h实验组的抑制率为46.1%。ADM作用4h和24h后,G6PD mRNA的表达增强,G6PD活性高于未加药对照组(P〈0.05)。4h实验组GSH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DM在体外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生长,能诱导HepG2细胞G6PD mRNA表达增加、活性增强;其机制可能与G6PD参与肿瘤细胞内抵抗氧化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3826 A>G位点多态性与云南大理地区T2DM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04例T2DM患者(T2DM组),同期选取174名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NC)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对UCP1基因-3826 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统计分析。结果 T2DM、NC组UCP1基因-3826 A>G位点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T2DM组AG、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NC组。A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增加T2DM风险1.638、2.109和1.386倍。T2DM患者AG和GG基因型BMI高于AA基因型(P<0.05)。结论 UCP1基因-3826 A>G位点多态性与云南大理地区T2DM相关,且该基因位点突变增加T2DM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634C/G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在昆明地区汉族人中,应用PCR—RFLP方法和等位特异PCR(ASPCR)方法,对24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正常白蛋白尿组8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9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65例)和101例健康对照者(NC组)的IL-6基因启动子区-634C/G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1)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大量白蛋白尿组的G/G基因型频率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01),大量白蛋白尿组亦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45)。(2)大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微量白蛋白尿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31),大量白蛋白尿组亦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05)。(3)T2DM组中,GG基因型组UAER明显高于CG、CC基因型组(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L-6基因启动子区-634G/G基因型、病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昆明地区汉族人中,IL-6基因启动子区-634G/G基因型可能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基因型携带者UAER明显增高;G等位基因可能是DN发展的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浙37(Z37)株包膜糖蛋白基因G1、G2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Z37M基因序列设计6条引物,分别以质粒pGEMZ37,pCUMZ37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G1及G2片段。将G1、G2片段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片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经酶切鉴定,并测序证实。以磷酸钙沉淀法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瞬时表达的蛋白。结果:获得分别含有编码汉坦病毒(HV)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1,pcDNA3.1-G2;在转染的COS-7细胞内,用IFA可检测到细胞内有特异性荧光。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V 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