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宫颈腺癌(分别为普通型浸润性腺癌、绒毛管状腺癌和原位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由两种组织学类型构成。其中腺上皮病变为主要成分,表现为腺体杂乱,细胞呈柱状或高柱状,层次增多,细胞质内黏液减少,细胞核深染、增大,可见核分裂。原位腺癌腺体正常轮廓大致存在,缺乏浸润;绒毛管状腺癌有明显绒毛状结构形成,浸润肌层;普通型浸润性腺癌呈腺样、筛状结构,腔内有坏死及炎性渗出物,腺体周围有纤维间质反应及慢性炎细胞浸润,浸润黏膜层。3例腺癌附近局部均可见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2例累及腺体。结论宫颈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并非罕见疾病,预后较单纯性宫颈腺癌好,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与鳞状上皮病变不同,在病理诊断时需注意避免漏诊鳞状上皮内病变。  相似文献   

2.
宫颈微腺体增生-易于误认为恶性肿瘤的良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加强对宫颈微腺体增生的认识。方法 报告5例宫颈微腺体增生,其中包括2例不典型宫颈微腺体增生,并进行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4岁,其中1例有口服避孕药史。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该病变典型与不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密集集合的大小不等的腺体、部分区呈网状或实性的图象、间质或实性的图象、间质或腺腔中炎细胞的浸润、可出现上皮的多形性及核深染但无核分裂或核分裂偶见(≤1/10HPF);强调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微偏腺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MD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子宫颈MDA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年龄31~56岁(平均47岁),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绝经后阴道流血、腹胀。子宫颈较正常增大、质硬、脆。组织学特点为腺体扭曲、外形不规则,浸润宫颈壁全层,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性的间质反应,腺上皮呈CEA阳性。术后随访至2006年10月,5例死于肿瘤复发和广泛转移;3例分别在术后15个月、46个月和8年复发,放疗后至随访期末尚存活;仅1例术后2年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MDAC少见,呈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临床和病理上均易误诊为宫颈其他多种良好肿瘤及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上皮样型间皮瘤),在纤维性间质背景中,含有片状、灶状或巢状上皮细胞团,局部有腺样结构形成。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瘤细胞呈(-),网织纤维染色显示上皮性肿瘤特点,局部呈双向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calretinin( ),EMA强( ),vimenfin弱( ),CEA(-)。结论 原发于附睾的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临床易误诊。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应注意与附睾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及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杨志  朱德茂  杨利民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222-223,226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4例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研究.[结果]临床主要以大量稀薄粘液性白带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接近正常宫颈粘液腺上皮,但呈浸润性生长伴间质纤维反应.粘液组化染色AB/PAS(pH2.5)呈红色反应.免疫表型:CEA(12/14)阳性;Ki-67(11/14)阳性;P53(8/14)阳性(3/14)阴性;E-Cadherin(14/14)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14/14)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以细胞轻微异型、浸润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宫颈的非肿瘤性腺性病变指宫颈部位的良性腺体病变,包括瘤样腺体增生、各种腺体异位、化生性改变和其他特殊形态改变.由于形态特殊,而且常常增生活跃,在外科病理诊断中常过诊断为腺癌,导致过度治疗.本文对此类病变加以总结,并重点讲述鉴别诊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肾源性腺瘤(N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NA,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76岁。1例有急性膀胱炎病史,1例2年前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史。膀胱镜下3例病变均表现为黏膜的局部隆起。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由乳头状、小管状和小囊状结构组成,管腔中可见嗜酸性分泌物,上皮为立方状或矮柱状,部分呈“靴钉样”改变;间质水肿及慢性炎改变。免疫组化:上皮细胞PAX2、PAX8(+),CK7、P504S部分(+),而PSA和p63(-),Ki-67增殖指数<2%。结论膀胱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改变,患者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膀胱NA常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以及膀胱透明细胞腺癌等相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宫颈ABC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常规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均伴高危HPV感染,其中1例表现为宫颈接触性出血,4例无症状,阴道镜及大体标本均未见明显肿块,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组织学类型:均为ABC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累及腺体;镜检:上皮下宫颈间质内见分化较好的基底样细胞呈小巢状、索状浸润性生长,癌巢周围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囊性腔隙,也可见鳞状或腺样分化,浸润深度1.0~6.9 mm;免疫表型:P63及P40在ABC中呈阳性表达,在鳞状分化的区域表达减弱,腺样分化的区域表达缺失,P16及Bcl-2在ABC中呈弥漫强阳性,Ki-67在基底样细胞区域表达低于鳞状分化的区域,随访:术后随访25~48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宫颈ABC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常伴宫颈HSIL及高危型HPV感染,预后良好,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Müllerian腺肉瘤(MA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宫颈MAs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查,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例瘤组织上皮成分为宫颈管腺体,腺体成裂隙状,间质细胞分布不均,在腺体周围呈袖套样分布,伴轻~中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7个/10HPF。免疫组化间质细胞ER和PR(+),SMA、desmin和CD10部分(+),h-Caldesmon(-)。结论宫颈MAs较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确定异源性成分,组织中有无间质过度生长和肌层浸润影响患者预后,也是临床术式选择和是否辅助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排列致密的微小腺体组成,细胞胞质中等、透亮、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少.腺腔、腺上皮和间质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vimentin、mCEA和ER( ),而PR、p16和p53(-),Ki-67增殖指数>10%.结论 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形态学非常类似于宫颈的微腺体增生,刮宫标本中极易误诊,免疫组化可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及子宫颈微腺体增生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子宫颈微偏腺癌及1例子宫颈微腺体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微偏腺癌临床表现为大量水样白带,肉眼观察子宫颈增粗,切面见大小不一、含有黏液的囊腔;而微腺体增生宫颈无明显异常.结论 微偏腺癌是宫颈的恶性病变,分化好,预后差;微腺体增生是一种完全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患者3865例,所有患者均行TCT,细胞学分类采用Bethesda系统(TBS)分类标准,对TCT阳性者或临床可疑宫颈病变共385例行阴道镜指引下多点活检。结果TCT检测42例标本不满意,不满意率1.11%,余3823例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伴或不伴炎症者3525例(91.2%);细胞学异常阳性检出率为7.71%(298/3865),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136例(45.6%),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9例(3.0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12例(37.6%),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4例(11.4%),鳞状上皮癌(SCC)6例(2.01%)),非典型腺细胞(AGC)1例(0.34%);385例阴道镜取活检结果慢性宫颈炎189例(49.2%);上皮内瘤变(CIN)Ⅰ103例(26.7%),CINⅡ48例(12.5%),CINⅢ36例(9.35%),鳞状上皮瘤(SCC)9例(2.33%)。结论TCT检查能较准确反映宫颈病变情况,但TCT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应结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提高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诊断中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适宜的临床管理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选择2002—03/2004—10我院阴道镜门诊就诊的65例宫颈细胞学AGC患者,分析其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分段诊刮和宫颈LEEP术的组织学结果及随访时间6~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的结果。结果:细胞学检查共51462例,AGC152例,检出率0.295%,其中接受阴道镜检查和组织学确诊者65例。(1)阴道镜检查结果:正常转化区30例(46.15%);上皮内低度病变者30例(46.15%);移行带上移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3例(4.62%);图像显示宫颈浸润癌2例(3.08%)。(2)组织病理学结果:47例(72.31%)慢性宫颈炎;15例(23.08%)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合并尖锐湿疣6例,6例(9.23%)为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CGIN1);1例CIN2;1例(1.54%)宫颈鳞癌;1例(1.54%)子宫内膜腺癌。(3)随访结果:除外2例癌患者,余63例均行随访,随访率100%。慢性宫颈炎60例(95.24%)、2例CIN1(与活检CIN1为同患者)、1例LEEP病理由原活检CIN1进展为CIN2。结论:AGC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学诊断提示,因有宫颈癌前期病变、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存在,需用组织学评价其临床意义,包括用阴道镜指引下的宫颈活检术、分段诊刮术和宫颈LEEP术。随访是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宫颈病变特点及病变组成比例,探讨宫颈LPC涂片的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习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1日-2007年4月30日期间1874例宫颈LPC细胞涂片(Pap染色),按照TBS标准进行细胞学诊断,统计分析细胞学诊断结果,分析宫颈病变的特点,对照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细胞学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①检出癌症及癌前病变73例,检出率为3.9%,其中鳞状细胞癌(SCC)14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5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4例(其中10例见有挖空细胞),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17例,腺癌2例,不典型腺上皮细胞1例。73例中有56例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为86.67%。②1801例阴性病例中滴虫感染25例(1.39%),真菌感染11例(0.61%),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102例(5.66%),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结论应用LPC薄层细胞技术检查宫颈LSIL、HSIL与SCC特异性较高,同时能检出相对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及超薄液基细胞学(TCT)联合检测对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住院的8950例患者进行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中正常范围及良性反应性改变7958例(88.9%),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CS)710例(7.9%),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瘤变Ⅰ级154例(1.7%),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瘤变Ⅱ,Ⅲ级91例(1.1%),宫颈癌18例(0.2%),非典型腺细胞17例(0.2%),同时进行淋巴细胞微核分析。结果: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和平均微核细胞率两项指标随鳞状上皮细胞瘤变级别增高而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和平均微核细胞率两项指标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经膀胱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52例腺性膀胱炎声像图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乳头增生型22例,膀胱内壁呈乳头状或息肉样增生;Ⅱ型:结节增生型24例,膀胱内壁局限性增生呈团块状或结节状隆起;Ⅲ型:弥漫增生肥厚型6例,膀胱壁呈节段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累及整个膀胱壁。超声与手术病理符合率90.38%(47/52),误诊率9.62%(5/52)。结论超声检查对腺性膀胱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FHIT和PC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CINI级、25例CINⅡ/Ⅲ级;6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宫颈组、宫颈CIN组、CINI组、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中的阴性率分别为0%(0/20)、24.4%(11/45)、10.0%(2/20)、36.0%(9/25)和66.7%(40/60),各组间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组、宫颈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65.0%(13/20)、93.3%(42/45)和98.3%(59/60),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CIN和宫颈癌中,FHIT和PCNA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宫颈CIN中的FHIT蛋白表达情况,可用作高级别的CIN筛查或预测。FHIT和PCNA对于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未分类型肾细胞癌(URC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收集2001年~200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规外检肾细胞癌(RCC)422例,对10例未分类型肾细胞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URCC患者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岁),男性5例,女性5例,肿瘤最大径6~12cm(平均直径8cm),5例伴有肾包膜侵犯,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远处肺转移.组织学:各例均未伴有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细胞学特征,10例肿瘤瘤细胞均显示出多形性,部分区域排列成腺管状,滤泡状,条索状,或呈实性片状,可见梭形瘤细胞区域及瘤巨细胞.瘤细胞胞浆丰富,核仁明显.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Vimentin(+),CK、EMA、CD10、CK7部分阳性,CK20、34βE12均阴性,P53阳性率30%~70%.随访8例,均死亡.结论 未分类肾细胞癌为目前现有WHO组织学标准难以分类的一组肾细胞癌,具有形态的多形性及临床高侵袭性特点,预后多不佳.其发病率低,文献资料少,尚有待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el 67,Ki6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34 例宫颈活检组织,其中宫颈癌组织94 例(浸润性 鳞癌50 例,腺癌44 例),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组织90 例, 其中低级别SiL(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 )45 例和高级别SiL(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45 例,正常宫颈组织50 例。分别对上述三类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观察Ep-CAM 和Ki67 的表达情况。结果 Ep-CAM 和 Ki67 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均为100%,高于LSiL 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73~144.000,均 P <0.05);Ep-CAM 在浸润性鳞癌中的高表达率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 <0.05),Ep-CAM 和Ki67 在中晚期宫颈癌组织的高表达率高于早期宫颈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98~9.760,均P <0.05)。结论 Ep- CAM 和Ki67 可作为宫颈癌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Ep-CAM,能够帮助临床明确细胞的性质,评价肿瘤细胞的 增殖状态,同时预测浸润和转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