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营养缺乏性佝偻病在我国仍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V_D)缺乏使肠道对钙、磷吸收减少,最终使骨矿化过程受干扰所致。造成体内V_D不足的传统观点是:(1)外源性V_D供给不足;(2)阳光暴露不足使皮肤内源性合成的V_D减少。近年来,人们还认识到母亲的营养状况、婴儿的生活习惯、喂养方式、某些微量元素及其它营养素的缺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骨矿化的过程而致营养缺乏性佝偻病。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人们就已知道维生素D(V_D)的生物效应,它能促进钙在肠道中的吸收,动员骨骼中的无机盐,促进骨骼的矿化作用,因此它可以治疗营养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病。但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是由于V_D的直接作用,还是由于它变成了具有这种活性的代谢物的作用。慢性肾功衰竭,促使人们在V_D代谢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种病人表现有V_D缺乏症状,而且需要用大剂量的这种维生素来治疗才能纠正其中的一些异常。虽然对这种“V_D耐受状态”的本质还不清楚,但是无疑地可以提出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外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有不同见解。鉴于此,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和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小儿营养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拟定了《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该《建议》主要依据1986年我国佝偻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佝偻病防治建议为基础,参考2011年美国医师协会(IOM)和美国内分泌协会推荐指南、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以及国内文献作为《建议》的主要依据。该《建议》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预防、诊断、治疗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较之前版本,在佝偻病的防治年龄及剂量进行了更新,并且更着重于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以期从根源上杜绝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促进儿童健康。本文将对更新部分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深入理解,有益于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工作起到规范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早期防治佝偻病和合理使用维生素D3,方法 对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患儿进行骨硷性磷酸酶(BALP)的测定。结果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患儿BALP阳性率达87.5%,用维生素D3及钙治疗后一个月BALP均有下降。结论 BALP对佝偻病高度敏感,其值与活动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维生素间断投药,在佝偻病防治中确实获得了满意效果,使佝偻病患病率得到大幅度下降,但是,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目前报导不多。为了在佝偻病防治中避免维生素D中毒,我们在复查连续9年开展佝偻病防治工作的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黑河市及逊克县的佝偻病防治效果时,设计性观察了“二次投药法及三次投药法”中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的病例。复查时,不仅询问了有关维生素D中毒的病史及体征,而且还检查了心电、右腕X线片,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尿钙、尿蛋白、尿比重等项实验室检查。观察结果表明:无论是  相似文献   

6.
<正> 佝偻病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见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很大。佝偻病除引起骨骼病变外,常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因此,为确保儿童健康,积极防治佝偻病是一项根本的措施。但对佝偻病的防治工作,除沿用维生素D制剂外其他防治措施的效果尚未完全肯定。1958—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学系曾用大剂量维生素D_2突击疗法防治佝偻病,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婴儿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现历史,及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的逐步探讨过程,认为婴儿佝偻病是一种超出医学范畴的新病,其发病受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生物属性,主要是皮肤色素情况;社会和文化因素;环境改变;饮食、发育及其它疾病等五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区都在采取预防佝偻病的措施,已收到显著效果,但自然环境的恶化,不同种族、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差异仍使该病的防治存在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曾是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近年随着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典型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已经较少见到,但另有一些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却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当遇到较为显著的佝偻病表现时,须仔细查因,以免延误孩子病情。  相似文献   

9.
昆明地区围新生儿佝偻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性维生素D(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为5%~40%[1].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先天性佝偻病占一定比例.尽管全国各地已为佝偻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发病率依然很高,这提示我们仍应加强佝偻病的防治,提高先天性佝偻病及亚临床型佝偻病的检出,了解当地引起本病的相关因素,做好围产期保健,对降低佝偻病的发病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昆明地区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病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本地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保健日光灯预防佝偻病杨阳佝偻病是家喻户晓的小儿常见病。造成佝偻病的主原因之一是小儿缺乏日光的照射,使皮肤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3缺乏。目前发达国家对佝偻病的预防主要采用强化维生素D食品。国内则主要采用维生素D药物防治。由于预防性投药所需时间长,很难坚持,...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积极防治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院在儿童保健门诊使用维生素AD滴剂早期预防佝偻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营养性维生素D(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 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为5%~40%。发病 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先天性佝偻病占一定比例。尽管全国各地 已为佝偻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发病率依然很高,这提 示我们仍应加强佝偻病的防治,提高先天性佝偻病及亚临床型 佝偻病的检出,了解当地引起本病的相关因素,做好围产期保 健,对降低佝偻病的发病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昆明地 区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病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本地 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369例佝偻病患儿发中锌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锌元素与佝偻病之间的关系,对369例佝偻病患儿检测发中锌元素含量并与同龄正常儿童对照,结果发现各年龄组患儿发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从锌缺乏与佝偻病发病的一致性来看,说明患儿体内缺锌是佝偻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佝偻病的防治中,除补充维生素D、A、钙和磷之外,加用适量锌剂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家长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在儿科住院的50名儿童家长进行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家长对补充维生素D知识缺乏,儿童开始户外活动时间较晚,辅食添加较迟,辅食种类单一,蒙族儿童更为突出。结论规范开展佝偻病防治知识宣教工作,提高家长防治知识水平,降低佝偻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简便有效的预防佝偻病的方法,本中心于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进行了口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观察。在皇姑区龙江街道选择自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出生新生儿进行口服维生素D胶囊预防佝偻病效果观察(每粒含维生素D25千U)。共投药105例,其中因搬迁或其它原因中断联系未能坚持  相似文献   

16.
营养性维生素D(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为5%~40%。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先天性佝偻病占一定比例。尽管全国各地已为佝偻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发病率依然很高,  相似文献   

17.
提起佝偻病,也许有人认为是老生常谈。但涉及到一些有关佝偻病的细节问题,家长们还真有许多误区。在此,有必要再做些文章。有的孩子从小就补钙,到头来还是得了佝偻病。这是为什么?事实上,佝偻病的防治需要补钙,但必须同时补维生素D。钙的吸收和利用需要维生素D的...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V_D。)剂量超过机体生理需求,就引起明显的毒性作用。本文报导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V_E)对V_D中毒的保护效果。实验用240只大鼠,体重100~450g,分为若干组。实验开始前二周和实验期间给予平衡的合成饲料(22%酪蛋白、60.7%淀粉、3%甲基纤维素、10%葵花子油、0.2%氯化胆碱、0.1%水溶性维生素、4%混合盐)。V_(D2)配成油溶液,按每公斤体重1毫升(160,000~240,0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小儿佝偻病是小儿时期,尤其是3个月至2岁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重度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已显著减少,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在防治佝偻病的过程中.尚缺乏合理应用维生紊D的认识.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维生素D的中毒现象,造成婴幼儿多脏器的损伤。因此.在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同时,如何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问题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