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近年来在中医学科分化的大趋势下,针对对经典著作《伤寒论》课程的存废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充分论证了《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次提出应该在忽视《伤寒论》教学中吸取教训,并据此提出应当加强《伤寒论》教学和列举了《伤寒论》在中医教育中的五大优势;最后对加强《伤寒论》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内经》血瘀病机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中有关血瘀的内容,将血瘀病因病机归纳为内因及其病机、外因及其病机和复合因素致瘀,外因包括外邪及外伤,内因包括情志、久病、年老、饮食不节、气津运行失常。后世在《内经》血瘀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血瘀学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及现代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在不同侧面完善了血瘀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整理了血瘀学说的源流。  相似文献   

4.
和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伤寒论》太阳、少阳病等中,包含和解与调和两方面的意义,笔者从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肠胃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临床体验。  相似文献   

5.
试论《伤寒论》六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说《伤寒论》六病的意义,首先要明确"伤寒"的涵义,《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云:"伤寒有五。"张仲景在原著《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病中,分别论述了中风、伤寒、温病、风温以及痉、湿、眒等外感病证,由此可见该书所论的伤寒,是包涵各种外感及流行病在内的广义伤寒。既然伤寒包涵多种外感流行病,那么,仲景为什么只在太阳病中,分别作简单的论述,而不对各种外感病作深入的跟踪研究呢?  相似文献   

6.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合病,并病的条文分为10类进行讨论。其中有原文明确提出的合,并病者,也有原文未明确者,笔者以合,并病的概念为标准,通过对条文的分析,比较,归结为新的合,并病类型,于每一类中,从原文角度,按经辨证,讨论其归属;并对比条文间证候的异同,治疗的区别,明确了辨证的关键,总结出治疗原则和运用要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伤寒论》中有关合,并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诸多古代中医妇科专著中,蕴含着妊娠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初创其思想雏型;隋《诸病源候论》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迄于唐宋,各医学大家根据各自的学术造诣,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理论和方法;明清时期,妊娠病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飞速发展,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9.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11.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伤寒杂病论》方证体系中“证”的内涵及临床常用辨证方法,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辨证特点。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体系确立了疾病的基本病机(证型)模式,该模式是正确理解人体病理变化及指导用方的基础,为准确地把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14.
《金匮》有关情志病内容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匮》有关情志病内容刍议宋东眷中医系730000关键词金匮要略情志病中图分类号R222.19情志病,是内科杂病中很重要的一类,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或见情志异常、喜怒悲嗔等症,或不见情志异常而表现为气机紊乱、血气亏少之证。《金匮》中有许多条文涉及情导...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五十二病方》、《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出土文物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关方药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剖析和论述,使《伤寒杂病论》成书前的方药及其方剂中“辨证施治”法则的具体运用等状况得到较深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直接来源及间接继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少阳病腑证的存在,不论在中医理论的系统性上还是在三阳病原文的论述中都是肯定的,《伤寒论》以病位体征明示了少阳病腑证的特征。大柴胡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伤寒论》具体论述的少阳病腑证,由于胃气强弱的不同。二证之间有着偏虚偏实,偏热偏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的“卒病”,“暴病”,“暴疾”是中医典籍中最早的急证术语,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急证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唐.孙思邈的《备急方》等等对中医治疗的内科急证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对中医治疗内科急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长沙附近的马王堆发掘出汉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墓葬品,其中发现了《五十二病方》等一批医学资料。据考证,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秦汉之际,从内容来看,可以肯定是《内经》以前的作品。《治百病方》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发掘的汉墓中发现的简牍。根据墓室、殉葬品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8-141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机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续在《伤寒论》等经典中进一步丰富,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现代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定义病机的概念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这与《黄帝内经》提出的病机即“病之机要”不同,本文作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察鼻辨病特色浅述王恒照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医诊断望诊1.鼻中干燥,衄至先兆征诸自然,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推诸人身,其病欲作,亦必有先兆外见。故鉴此,仲景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与《素问·热论篇》以及《灵枢·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