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麻超快速脱瘾(UROD)治疗男性患者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尿道刺激症状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进行UROD治疗的患者在全麻插管后2 h置入硅胶导尿管,对照组患者导尿管涂抹蜡油,观察组则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比较麻醉苏醒期两组患者尿道刺激症状和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尿道刺激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苏醒期躁动评分也显著低于观察组(1.3±0.3 vs 2.1±0.2,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男性患者,能显著降低尿道刺激症状,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提高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廖常莉  张英  阮强  赵晓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40-5441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男性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导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全麻诱导前用石蜡油行导尿术;Ⅱ组:全麻诱导后用石蜡油行导尿术;Ⅲ组:全麻诱导前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导尿术;Ⅳ:全麻诱导后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导尿术.对患者进行导尿时的疼痛评分和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 Ⅲ、Ⅳ组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降低Ⅰ、Ⅱ组(P<0.05),Ⅲ组最低(P<0.05);Ⅰ组和Ⅲ组导尿时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导尿能减少患者疼痛不适,且对降低男性患者苏醒期躁动效果优于全麻诱导后导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导尿时,利多卡因胶浆局部应用对降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276例全麻手术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8例。观察组在插管前用2%利多卡因胶浆浸湿棉球润滑导尿管前段,插入尿道7~8 cm时,向尿管内注入盐酸利多卡因胶浆6~8 ml,待2~3 min药液扩散吸收后再继续插入尿管。对照组用传统的液体石蜡润滑导尿法。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疼痛行为反应评级评估患者导尿时的疼痛程度,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全麻苏醒期的躁动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导尿中、导尿后VAS评分为(1.84±1.23)、(0.98±0.4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73±2.10)、(4.62±1.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行为反应评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2%,低于对照组的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男性患者导尿时,于尿管注入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可起表面麻醉和润滑作用,对尿道黏膜创伤小、无不良反应,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引起的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复苏时尿道刺激症状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的男性全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患者苏醒期即给予利多卡因和丁卡因各5mL混合液通过无菌操作从尿管注入膀胱并冲洗尿管,夹闭尿管5分钟后开放,同时向患者解释尿管存在的必要性及患者可能出现的感觉;对照组复苏清醒后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道刺激症状。结果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干预组小于对照组,清醒期两组患者尿道刺激反应程度干预组小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均〈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予麻醉药混合液表面麻醉膀胱黏膜可避免清醒状态下留置尿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缓解尿道的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防治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青壮年男性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科颈椎、胸椎、腰椎手术青壮年男性患者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用药、术中麻醉维持及监测均相同.对照组: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试验组: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观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躁动评级.结果 对照组苏醒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苏醒期躁动率[83.3%(25/30)]明显高于试验组[16.7%(5/30)](P<0.01).结论 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青壮年男性苏醒期易发生躁动,应用右美托咪定后显著降低了躁动率,同时不延迟麻醉苏醒和气管拔管时间,提高了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认知干预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麻醉苏醒期尿管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全麻后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后进行常规导尿操作;干预组在术前访视时通过简图演示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认知干预,并于麻醉诱导前再次强化认知。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尿管耐受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对留置尿管的认知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对尿管的耐受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患者对留置尿管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进行有效的认知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麻醉苏醒期对尿管的耐受性,及对留置尿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L组插管前在气管导管前1/3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g,C组用生理盐水润滑气管导管前1/3。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观察麻醉诱导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2min(T3)、拔管后5min(T4)的HR和SBP、DBP;拔出气管导管前做套囊充气放气试验2~3次,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观察拔管后患者屏气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L组的I-IR、SBP、DBP在T1~T3时点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出现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1),屏氢厘应和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也高于L组(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期心率、血压、躁动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苏醒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避免患者的血压、心率急速上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全麻患者中筛选300例开展此次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在传统护理的同时进行舒适护理,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苏醒期血压与心率状况。结果: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显著较低,苏醒期血压与心率指标均较低,各项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P<0.05。结论:在全麻手术患者中在进行传统护理的同时采用舒适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良好稳定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临床运用效果较好,应该广泛运用于临床全麻手术患者中。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69-87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胸科手术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分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发生躁动13例,发生率为11.21%。单因素分析显示,躁动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高于非躁动组,留置尿管、制动不当、气管插管刺激发生率均高于非躁动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疼痛、留置尿管、制动不当及气管插管刺激为影响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全麻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躁动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全身麻醉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方法54例全身麻醉下行口腔癌根治和气管切开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各27例。L组气切套管气管内段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c组套管不涂任何药物。记录两组诱导前(T0)、术毕(T。)、唤醒即刻(T:)和唤醒后1min(T,)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呛咳、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七氟醚吸入总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恢复室停留时间少于C组[(27.3±6.9)min比(34.9±6.6)min](P〈0.05)。C组B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T0[(113.5±18.0)次/min比(82.2±13.1)次/min,(112.7±15.7)mmHg比(87.5±12.7)mmHg;(P〈0.01),L组L时HR、MAP低于C组[(92.6±12.8)次/min比(113.5±18.0)次/rain,(98.3±13.5)mmHg(1mmHg=0.133kPa)比(112.7±15.7)mmHg](P〈0.01或〈0.05)。L组呛咳程度明显低于C组(Z=-2.409,P〈0.05)。L组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Z=-2.013,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表面麻醉有效抑制气管切开术后的循环波动、呛咳及躁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对乳腺癌乳房再造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镇静水平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全麻下择期行乳腺癌乳房再造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D组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P组单纯靶控输注异丙酚。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清醒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躁动例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苏醒期T1、T2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D组低于P组(P〈0.05);D组术后躁动例数低于P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乳腺癌乳房再造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提供满意的镇静水平和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与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联合连续硬膜外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A组,n=20)和连续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B组,n=20);监测患者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术中(T3)和拔管时(T4)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麻醉过程中B组HR、MAP比A组更平稳,且麻醉恢复更快。结论: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更适合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陈铁军 《现代保健》2013,(8):130-131
目的:探讨加温输液对老年人长时间开腹手术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时间大于3h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两组均在室温下手术,常温组给予输入室温液体,加温组给予输入经电子液体加温仪加温的液体。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压、心率、体温及全麻苏醒时间和寒战、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体温、血压、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加温组患者体温高于常温组,血压及心率低于常温组,寒战、躁动的发生率低于常温组,全麻苏醒时间少于常温组(P〈0.01)。结论:加温输液能缩短老年人长时间开腹手术全麻苏醒时间,同时也能降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牟峰  孙丽 《现代保健》2014,(15):142-145
目的:评价欧普乐喉罩通气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欧普乐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与T4时点的SBP、D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痰多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普乐喉罩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较气管内插管全麻围术期循环功能更加稳定,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插管全麻后使用1%丁卡因表麻及1%利多卡因粘膜下浸润麻醉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慢性鼻窦炎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局麻联合全麻组(C组)与单纯全麻组(S组)。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进行手术。而C组在手术开始前以及手术将结束时予以1%丁卡因20 ml湿润棉片行鼻道表面麻醉,再以1%利多卡因2 ml粘膜下浸润麻醉。S组不给予任何局麻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术中30 min(T2)、手术结束(T3)、麻醉清醒拔管后5 min(T4)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两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硝酸甘油用量,复苏时间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T1Ⅱ慢性鼻窦炎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局麻联合全麻组(C组)与单纯全麻组(S组)。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进行手术。而C组在手术开始前以及手术将结束时予以1%丁卡因20 ml湿润棉片行鼻道表面麻醉,再以1%利多卡因2 ml粘膜下浸润麻醉。S组不给予任何局麻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术中30 min(T2)、手术结束(T3)、麻醉清醒拔管后5 min(T4)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两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硝酸甘油用量,复苏时间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T1T4时点的心率、血压与S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麻醉剂用量和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p<0.05)。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且清醒后镇痛效果较好,较少出现躁动(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全麻的基础上应用丁卡因表麻及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能有效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提高苏醒期舒适度,具有良好的麻醉可控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诱导,瑞芬太尼维持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组(SR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分别采用瑞芬太尼1μg/kg、舒芬太尼O.5μg/kg,麻醉维持两组均为瑞芬太尼0.1μg/kg/min和异丙酚4—6mg/kg/h。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R组与SF组气管插管和术中均能维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苏醒期SR组血流动力学稳定,VRS和躁动均低于R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方式适宜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能满足手术麻醉深度,保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又能迅速恢复并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自愿行无痛人流的患者130例,按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5)。观察组先予0.1μg/ks舒芬太尼,2min后给予丙泊酚1—1.5mg/kg进行人流麻醉;对照组单纯给予丙泊酚2mg/kg进行人流麻醉。记录MAP、HR、SpO2变化,丙泊酚的总剂量、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等。结果:与手术前比较,观察组的术中MAP无明显变化,HR和SpO2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MAP、HR及SpO: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宫缩痛发生等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较好,起效迅速,安全平稳,不良反应少,适合在人流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控制性降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动脉瘤实施介入栓塞手术的患者55例,分为单纯使用七氟烷组(S组35例)和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20例)。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65 mm Hg左右。监测并记录达到目标血压的时间以及麻醉前、麻醉中、控制性降压中、手术结束后的HR、MAP、SpO2;观察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心电图的变化;记录控制性降压过程中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躁动发生率。同步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血红蛋白(Hb),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两组在麻醉及手术各时点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P组吸入七氟烷浓度低于S组(P〈0.05)。两组均未有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及心率失常发生。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除喉罩后出现心动过缓、躁动情况均明显高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PaO2、SaO2和SjvO2在降压前、降压中、降压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前、降压中、降压后的Cjv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前、降压中、降压后的Da-jvO2和CERO2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且SP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需控制血压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优于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七氟烷用量减少,停药后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