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此后建立来了HCV的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和抗-HCV的检测技术,解决了慢性丙型肝炎(CHC)的实验室诊断的问题。干扰素(IFN)应用到CHC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开辟了CHC临床治疗的新时代。随即,发现利巴韦林(RIB)的联合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CHC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瑞林 《中原医刊》2002,29(3):53-54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好的方法。方法:采用病毒唑联合重组基因干扰素(IFN-a2b)治疗24例慢性丙型肝炎,并以单用IFN-a2b治疗的18例为对照。结果:联合用药组的HCVRNA转阴率为58.82%,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IFN a2b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比单用IFN-a2b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IFN—α及胸腺肽a-1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每周3次,加病毒唑600mg/日,胸腺肽a—1每周2次,每次1.6mg,治疗1个月后,将剂量增加至IFN300万U和病毒唑1000mg/日,治疗半年,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有12例耐受尚好并完成IFN疗程,而4例无法耐受,IFN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12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LB、TBIL、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4.
杨浦娟 《医学综述》2011,17(8):1143-1146
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目前治疗HCV感染比较有效的方法。宿主IL-28B的基因多态性与抗HCV的应答有关,也与HCV的自发清除有关,IL-28B基因的变异决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宿主IL-28B基因型有助于抗HCV疗效的预测,对临床抗HCV治疗决策的制定有指导作用。现就IL-28B的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拥军  王玉华 《中原医刊》2003,30(16):43-44
我院自 1991年 5月以来应用基因重组α 干扰素 (IFNα)联合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丙型肝炎 16例 ,并采用IFNα ,病毒唑分别作对照 ,临床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为 1991年 5月至 2 0 0 0年 6月期间住院患儿 48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0年第六届全国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 2 分组及用药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A组 :IFNα加病毒唑组 ;B组 :IFNα组 ;C组 :病毒唑组 ;每组 16例。三组病例治疗前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A组IFNα10 0万u/d ,每周三次连用六个月 ,病毒唑 15m…  相似文献   

6.
刘明水 《医学综述》2012,18(3):385-388
干扰素(IFN)α是目前一种对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比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但其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同时核苷(酸)类似物药物的耐药性目前已成棘手问题。在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中IFN-λs的作用已开始显现,深入理解IFN-λs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影响,有助于明确慢性病毒感染的机制,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新方法。现就IFN-λs与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对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28例以IFN-a作抗病毒治疗的丙肝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IL-2、IL-4及IL-12检测。结果三者在治疗前的含量分别为14.06±12.63pg/m1、57.89±61.78pg/m1和230.55±420.56pg/m1。治疗结束(第24周)时IL-2测值不变,IL-4测值下降至30.41±40.73pg/m1,IL-12上升至57.89±61.78pg/m1。随访时(第48周)三者恢复至抗病毒治疗前水平。结论采用外源性IFN-a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4及IL-12等与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出现一过性改变,这种变化是外源性IFN调节体内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肝炎,约70%的成年人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并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目前认为,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抗病毒方案,但该治疗方案治疗时间长,患者常出现类流感症状、口干、恶心、腹泻、月经不调,抑郁,以及白细胞总数下降和体重减轻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方案的执行,所以要得到理想的疗效,必须使患者顺利度过不良反应阶段[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收治的68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13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则不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比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血小板和WBC的计数明显升高,Child-Pugh评分也明显下降,均符合抗病毒治疗的评分标准;研究组实施抗病毒48周的后,1年中平均住院次数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hild-Pugh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研究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结束治疗后均消失。结论:运用抗病毒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术后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副反应的影响,为促进患者安全有效、足剂量、足疗程完成疗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应用干扰素(派罗欣IFN-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例,分2组,个性化护理组30例,自然治疗组30例,疗程为期1年。结果:对比2组治疗结果,个性化护理组在患者依从性、临床治愈率(SVR)、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自然治疗组。结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规划,针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使其减少不良反应,减轻心理压力,增加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SVR),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α-干扰素(PEG-IFNα,)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与普通α-干扰素(IFNα)相比,它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EG-IFNα单独应用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和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均显著高于IFN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来PEG-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易发生慢性化,且与原发性肝癌(HCC)有密切关系。抗病毒治疗不仅能有效预防急性丙型肝炎转为慢性,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明显抑制慢性丙型肝炎肝组织病变的活动,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推荐最有效的方案是IFNa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只有正确掌握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本院32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郝建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01-1002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联合治疗(干扰素+病毒唑)方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HCV—RNA变化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ALT、ALT、ALB、TBiL、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抗病毒及改善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病毒唑)34例与对照组(单用干扰素)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病毒应答率、生化应答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1.2%,生化应答率为88.3%,病毒应答率为61.8%;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0%、70%、43.4%。经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访48周,联合治疗组的持续应答率为44.1%,而对照组为16.7%,差异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外,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可以增强丙肝抗病毒治疗的远期疗效,且耐受性良好,宜作为目前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杨帅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23-123
目的分析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应答率、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丙型肝炎给予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抗病毒治疗,可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过去一直认为α干扰素与病毒唑联合治疗丙型肝炎是标准的治疗方案.但是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这个治疗方案疗效并不尽如人意,α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受其蛋白质特性影响,即受蛋白质的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及其免疫原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应用α干扰素(IFN)治疗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并以同期收治而未用IFN治疗的病例作对照观察,表明用IFN治疗急性丙型肝炎3个月~6个月后,ALT复常率为79%,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T下降与HCVRNA阴转呈正相关而抗HCV效价在多数患者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丙型肝炎易慢性化,慢性化率高达50%~80%。一旦慢性化,病毒很少发生自发清除,且极易向肝硬化、肝癌方向发展,而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影响丙型肝炎抗病毒因素的研究报道提示,其与病毒、宿主、治疗方案等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能更早期、更有效、更经济地控制病程进展,提高治疗效果,该文总结了目前影响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因素,较为全面地阐明了这些因素对抗病毒疗效影响的原由,以利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综述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引起大家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予以关注,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派罗欣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丙肝并接受派罗欣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00例丙肝患者中,79例在治疗的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流感样综合征、骨髓抑制等。通过指导、心理护理和症状护理,使患者度过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不适应期,保障了抗病毒治疗的实施。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派罗欣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时的观察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保证抗病毒的治疗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