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受伤部位、伤肢温度、末梢循环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缺血时间长短,对患的肢体损伤和创面进行检查。在一定的临床经验积累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术后指导患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对22例四肢大血管损伤患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手术后,21例保肢成功;1例因吻合血管过少而第4、5足趾及足跟皮肤坏死。与其他手术技巧相比,本临床经验的成功率为95.5%(21/22),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另有3例由于缺血时间太长而截肢。对截肢患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半年后肌力恢复达Ⅳ^ ,1年后皮肤瘢痕软化,对患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结果明显优于未行功能训练。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其有利于对患进行更确实有效的手术治疗和保肢锻炼。探查伤处血管前,先控制远、近端出血,可使术野清晰、减少失血量,亦可提高患的肢体保护。轻易结扎知名血管对患末梢循环有不利影响。筋膜间隙切开可有效防止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运用此经验对患的肢体保护和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肢刀伤往往导致相应部位神经、血管、肌胜、肌肉甚至骨肪的损伤,易发生创伤性休克。早期及时准确地处理,对挽救生命、减少感染、恢复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我科自1983年1月至1996年1月收治四肢刀伤200例,现就其早期处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例中男191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27.6岁。伤肢分布:左上肢72例(36%),左下肢58例(29%),右上肢33例(165%),右下肢12例(6%),双上肢20例(10%),3个肢体4例(2%),四个肢体1例(0.5%)。上述部分病例还合并躯干等部位损伤。组织损伤情况:同时损伤血管、神经、肌肉、骨…  相似文献   

3.
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最大限度恢复病人自理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8例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方法:采用热疗穴位、按摩双下肢肢体,肌肉震动及下肢功能康复仪(CPM)训练、音导、放松意念、肌肉最大限度主动和被动收缩锻炼;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翻身、按摩、肢体被动训练。结果实验组病人肢体肌肉萎缩发生率为8%,对照组病人肢体肌肉萎缩发生率为30%。结论采用热疗穴位、按摩双下肢肢体,肌肉震动及CPM训练、音导、放松意念、肌肉最大限度主动和被动收缩锻炼等对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是创伤中发病率仅次于四肢创伤的常见创伤,伤情复杂严重,病死率高。经抢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系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组建起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本科自2002年9月~2003年9月对75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自体血管移植修复,但存在来源有限和创伤等缺点。目的:回顾性分析29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对象: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刨伤中心骨创伤科1989—01/2000—12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9例,腋动脉6例,肱动脉2例,股动脉10例,股静脉1例。胭动脉1例。合并休克11例。占37.9%。合并骨折、脱位8例,周围神经损伤5例,感染3例。方法:采用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感染性动脉损伤3例在手术中采用旁路迂回感染区,人造血管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MAS)评分方法评价肢体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保肢情况。结果: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保肢功效:肢体全部保存住,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长达12h已出现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术后2周Doppler血流探测移植血管通畅率100%,1年复查时通畅率96.5%,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9%。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保住肢体及其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优势为术后短期评估血管通畅率及肢体功能优良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 5例,T10-12 7例,L1,2 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对1995年2月-2005年2月收治的132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2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中,以多发伤为主76例占同期收治四肢主耍动脉损伤的57.58%。其临床特点为:多发伤,伤势严重,伤情复杂,动脉损伤范围和动脉损伤严重程度与受伤方式有关。结论救治原则应及时控制出血,尽快恢复肢体血运,保存肢体。早期诊断、及时修复损伤动脉、恢复肢体血循环,是抢救肢体的关键;同时积极治疗多发伤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前尿道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a来36例前尿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并对其进行了治疗效果的随访。结果:8例能顺利置入尿管,留置2~4周,3例治愈,5例需尿道扩张,其中1例行尿道内切开术;8例Ⅰ期尿道吻合术,留置尿管4周,拔管后尿道扩张1~6次治愈;20例行尿道会师术,留置尿管4周,10例经6~18个月的定期尿道扩张治愈,5例尿道狭窄严重行尿道内切开术,术后继续行定期尿道扩张3~12个月,2例2次尿道会术后再次失败,行尿道吻合术后治愈,另3例拔尿道后损伤段尿道折叠成角,行成角段尿道切除尿道吻合术治愈。结论:尿道吻合术是治疗前尿道损伤及创伤性狭窄、尿道成角的理想方法,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创伤性前尿道狭窄有一定优势,但拔管后仍需较长时间的尿道扩张,尿道会师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瘢痕形成,其次是损伤段尿道成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以及通过干预达到正常人所具备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取2001年7月~2005年1月乳腺癌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8例,两组均给予根治手术及术后常规护理,且干预组术后给予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综合评价,干预组108例中103例肩关节外展、外旋和肌力均恢复术前肢体功能,优良率95.37%;对照组108例患者,84例肩关节外展、外旋和肌力均恢复术前肢体功能,优良率77.78%。结论 早期进行系统地运动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主要是肢体偏瘫,能否恢复自主行走,提高生存质量除与及时有效的手术有关外,术后积极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138例。男108例,女30例;年龄18~50岁。138例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平均<8分,其中3~5分29例,6~8分21例,全组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急性硬膜外血肿伴脑疝8例;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29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术后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4例,双侧肢体瘫3例。开始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98年9月~2005年4月12例有完整病例记载的外伤性白内障12例的处理方法,观察疗效。结果:此12例中,手术11例,术后视力改善10例,1例因存在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结论:对于外伤性白内障,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康复护理在促进脑外伤术后病人功能障碍恢复方面,疗效肯定,我科自1996年对50例脑外伤术后昏迷病人实施康复护理,取效满意。1对象与方法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2~64岁,平均32岁;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方法:(1)康复训练的时间:病人患病后,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在1周内大都可进行康复训练。(2)肢体功能的康复:功能位的摆放;被动按摩;被动运动(活动的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健肢的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总结10年治疗的62例四肢动脉损伤。方法:62例分别采用血管断口修补、端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结果:46例肢体存活并具良好功能,一期截肢4例,二期截肢6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正确诊断,争取伤后8h内处理血管,恢复肢体血循环,是挽救肢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术对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40例复杂四肢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肢体功能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术应用于复杂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能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促进患者肩关节及膝关节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人18例,采用手术法固定或手法复位,其后即开始按康复程序训练,取效较好,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8例病人均为1996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人,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32~56岁,平均40.4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活动受限以及排尿排便障碍等症状。采用后入路器械固定手术复位8例,手法复位10例。方法:(1)术后功能卧位:术后卧硬板床,保持头、颈、躯干的一致性,可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用气垫或水垫辅助保持脊柱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本组病例提高对于四肢血管损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本组报告了10年间22例血管损伤伴有肢体损伤。其中开放性损伤10例,占45.45%,工伤6例,占27.27%;枪伤2例,占9.8%,周围神经损伤,伴行静脉损伤11例,各占50%。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或髓内钉固术。对于开放性损伤彻底清创。对于闭合性损伤高度警惕。结果:本组无1例死亡,13例重建循环在6小时以内,占72.22%(13/18)。一期截肢3例,二期截肢1例。结论:四肢血管受伤机制复杂,操作严重,合并伤多。所以强调早期诊断,正确处理,争取在12小时以内处理血管,恢复肢体血液循环是抢救肢体的关键。同时,要认真处理好合并损伤及深筋切开,保证肢体成活,提高四肢血管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例均在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发生大出血而行局部碘仿纱条鼻腔填塞,术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1例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1例在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1例先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再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鼻出血、颅内出血及肢体瘫痪。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管减压伴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后或未栓塞,鼻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对虹吸段创伤性颈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可行、微创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受伤部位、伤肢温度、末梢循环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缺血时间长短,对患者的肢体损伤和创面进行检查。在一定的临床经验积累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对22例四肢大血管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手术后,21例保肢成功;1例因吻合血管过少而第4、5足趾及足跟皮肤坏死。与其他手术技巧相比,本临床经验的成功率为95.5%(21/22),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另有3例由于缺血时间太长而截肢。对截肢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半年后肌力恢复达Ⅳ+,1年后皮肤瘢痕软化,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结果明显优于未行功能训练者。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其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确实有效的手术治疗和保肢锻炼。探查伤处血管前,先控制远、近端出血,可使术野清晰、减少失血量,亦可提高患者的肢体保护。轻易结扎知名血管对患者末梢循环有不利影响。筋膜间隙切开可有效防止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运用此经验对患者的肢体保护和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冰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川英 《现代护理》1997,3(6):18-19
我科自1993年引进康诺技术发展公司的致冷冰毯机以来,共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治疗,使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有广明显的提高,并大大减少了共发症。现将我们应用冰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报告如下:臣临床资料本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40例(GCS≤8分),男35例女5例,年龄20~60岁。其中,脑内散在性血肿并发外伤性蛛网膜下胜出血伴昏迷13例,均未手术,入院后即用冰毯;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伴脑疝16例,均作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使用冰毯;脑干损伤伴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呈剪刀样强直且昏迷6例;脑挫裂伤,原发性…  相似文献   

20.
双下肢截瘫病人功能训练裤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双下肢截瘫是由于胸椎以下骨折致脊髓损伤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促进全身及肢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的新陈代谢,恢复机体及肢体的功能有积极作用。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常需要在护士及家属协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被动功能锻炼,由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鉴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功能训练裤,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