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喆  周国宝  李俭春 《海南医学》2011,22(21):2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1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记录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晨峰组(73例)和非晨峰组(120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ST段偏移程度和偏移的时相性,研究心肌缺血和血压变异的关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检出ST段水平型压低分别为34.2%与14.2%(P〈0.01)。57.6%的ST段压低发作出现在清晨6:00~8:00,相关分析表明,凌晨血压和血压晨峰与对应时域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更常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BP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93例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4例、单纯冠心病组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4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测量血压晨峰,根据住院期间CAG结果,分别采用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结果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的血压晨峰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单纯冠心病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中MBPS<25 mmHg亚组与MBPS≥25 mmHg亚组间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血压晨峰水平、冠脉狭窄程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在剔除了其他常见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 MBPS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MBPS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优劣。方法将80例具有血压晨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服药后第3,4天,第7,8天,第15,16天及1个月时的血压进行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血压晨峰的控制。结果1周以内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晨峰的控制不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但2周后前者较后者对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更好(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晨峰的控制要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及血压晨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8例,入院后完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计算血压变异系数,记录动态血压结果及冠脉病变情况,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病人分为血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血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血压变异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压变异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血压变异及血压晨峰的关系。结果血压晨峰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三支病变率及C型病变率高于血压非晨峰组(P<0.05),而单支病变率和A型病变率低于血压非晨峰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血压晨峰组Gensini总积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1);冠心病组24 h平均血压变异、白天平均血压变异及夜间平均血压变异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血压晨峰现象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变异性及晨峰程度为冠状动脉病变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晨峰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筛选出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56例,给予氨氯地平5mg/d晨服,替米沙坦80mg/d晨服,实验疗程为8周.结果 治疗8周末,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相比分别降低(10.2±2.6)/(7.8±2.8)mmHg、(11.0±1.8)/(7.5±2.7)mmHg、(9.5±1.5)/(7.4±2.0)mmH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晨峰程度降低(15±3)/(11±2)mmHg,血压峰值异常控制率83.9%,24小时动态血压达标率87.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不仅有效降低24小时血压,而且能控制血压晨峰的发生,降低晨峰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以及MBPS与HRV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EH患者行焦虑、抑郁评定(SAS、SDS),分为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及MBPS情况.结果 ①焦虑抑郁组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清晨血压及晨峰血压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均<0.01).其中尤以清晨血压增高更加明显.焦虑抑郁组MBPS反应明显,MBP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67.3%比31.5%,P<0.01).②焦虑抑郁组HKV时域指标(SDNN、SDANN、RaMSSD及PNN50)明显低于非焦虑抑郁组(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发生MBPS(+)的危险与年龄增加、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及SDNN降低相关(OR值分别为2.524、2.699及3.867,P均<0.05).结论 焦虑抑郁情绪使EH患者MBPS(+)增加,可能与自主神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关系。方法将6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机上读出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结果晨峰组TO明显高于非晨峰组,TS明显低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HR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及伴有血压晨峰患者的心源性损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时对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d、4d、7d、8d和15d、16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对比不同药物控制血压晨峰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发生了明显的降低(P0.05),但是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治疗一周的时间内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压晨峰控制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治疗第2周开始对照组相对于研究组来说血压晨峰控制具有显著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氯地平可作为长期使用的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降压效果长效稳定,可作为控制血压晨峰常用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效果。方法对符合条件的78例高血压患者,每日晚间临睡前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需要时2周后将剂量递增到10mg,每日1次。服药2、4、6、8周后分别测定患者10pm~10am的血压。结果78例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2、4、6、8周后高血压晨峰值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显效率为62.82%,总有效率为87.18%。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13.
人体血压存在典型的近日节律(或称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并且这种节律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而血压的晨峰现象尤为如此。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充分关注血压的晨峰现象,有效抑制清晨时段的血压上升速度与幅度,可能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3—10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92例,根据血压晨峰水平将患者分为晨峰血压组以及非晨峰血压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TC、TG、 LDL-C、 HDL-C、 BS、 HCY水平以及吸烟史情况。结果晨峰血压组患者TC、LDL-C、HCY水平(5.00±0.88、2.76±0.77、31.12±31.10 mmol/L)高于非晨峰血压组(4.51±1.07、2.54±0.84、22.46±20.8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P<0.05)。结论 TC、LDL-C、HCY水平升高是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分为两组,即血压晨峰≥23.6 mm Hg(1 mm Hg=0.133 3 kPa)4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血压晨峰<23.6 mm Hg 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展开同步24 h动态心电图与血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频发房性早搏、房速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ST段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T波改变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晨峰的出现提示存在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等风险,对此需要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旷文君  刘毅  尚思异 《当代医学》2011,17(2):134-134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以收治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氨氯地平,晚间服用坎地沙坦;而对照组仅口服依那普利,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晨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降低血压晨峰,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治疗组与依那普利治疗组晨峰血压下降的幅度分别为SBP(22.51±1.52)mmHg,DBP(22.13±1.84)mmHg;SBP(10.27±2.17)mmHg,DBP(12.23±2.2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控制血压晨峰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结论在服用氨氯地平的同时,晚间加服坎地沙坦,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不同时间服药对高血压患者降压及控制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早晨顿服组32例,分次服用组32例,使用拉西地平4mg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62.5mg,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降压疗效及血压晨峰值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早上顿服组与分次服用组服药后比较:(1)24h平均收缩压140.6±12.7 mmHg vs121.5±10.6 mmHg(P<0.01);(2)夜间平均收缩压125.4±10.6 mmHg vs110.4±9.8 mmHg(P<0.05),夜间平均压舒张压81.2±6.2 mmHg vs75.2±5.6 mmHg(P<0.05);(3)血压晨峰值36.8±6.2 mmHg vs22.4±5.3 mmHg(P<0.01)。结论:拉西地平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不同时间分次服用可平稳降低夜间血压,有效控制晨峰现象,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4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对两组性别、年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血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有晨峰现象的129例(MBPS组),发生率为31.1%,与非MBPS组相比较.MBPS组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01).②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1),调整年龄后,男女MBPS发生率分别为28.5%,1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05).③不论男女,MBPS组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 h平均心率、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非MBP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BPS与BMI、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关联.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与年龄、性别、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MBPS患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MBPS可能使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的现状,以及该类人群血压晨峰值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00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 mmHg者入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入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认知功能量表测定,包括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NMS组及MS组的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t检验.对血压晨峰值及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组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低于NMS组(P<0.05),MMSE及MoCA评分与血压晨峰值成负相关.结论 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晨峰值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