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SPDP-ELISA检测38例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e系统,检出率为97.7%。13例HBsAg阴性、抗-HBc IgM阳性急性乙肝e系统检出率为23.1%。慢性乙肝e系统检出率为95.5%。发病后半年内抗-HBe阳转4例,有3种类型。并发现HBeAg与抗-HBc IgM阳性,高滴度HBsAg、HBV-DNA阳性、ALT异常有关,均属HBV复制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 DNA对测定对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3例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患者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同时采用PCR技术对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分析。对照组为同期经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83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28.9%,单独抗-HBs阳性的慢性肝炎组HBV DNA阳性率为27.3%,抗-HBe,抗-HBc并存者HBV DNA阳性率为24%,抗-HBs、抗-HBe及抗-HBc三者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35%。单一的抗-HBc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阳性率为25%,HBeAg、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66.7%。结论HBsAg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的原因之一,临床应重视这种低水平的HBV复制,以免造成宫内输血及肝移植后HBV感染。  相似文献   

3.
在随访的18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中,乙型肝炎的HBsAg阳性率为76.1%,高于慢性乙肝(54.4%)和甲、乙型肝炎合并感染者(53.8%)。发病初期HBsAg滴度低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降低或消失,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恢复期抗-HBs阳转;高者持续阳性9个月以上,不发生抗体阳转。据此可作出预后的早期判断。抗-HBcIgM阳性、NBsAg阴性者抗-HBs阳转率(42.9%)高于HBsAg阳性者(11.3%)。绝大多数病人(91.7%)的抗体阳转发生在病后2个月内。  相似文献   

4.
浙 江省海宁市卫生防疫站和海宁市斜桥中心医院,为正确评价乙肝病毒(HBV)前S_1,蛋白(Pre-S_1)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对136例HBsAg阳性标本,进行了Pre-S_1与HBV免疫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结果发现,全部标本中有82例(60.3%)为Pre-S_1阳性,具体分布为,在72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中有64例(88.9%)Pre-S_1阳性;在24例HBsAg、抗-HBe、抗-HBe阳性中有8例(33.3%)pre-S_1阳性;在8例HBsAg、  相似文献   

5.
采用10~40%蔗糖梯度密度超速离心和ELISA(捕捉法)检测21例乙肝患者的血清IgM抗-HBc分子类型。发现11例临床判断为急性乙肝的患者中,8例以19S IgM抗-HBc为主,余3例以7S IgM抗-HBc为主。对急性肝炎患者的随访发现,19S组7例HBsAg阴转,仅1例HBsAg持续阳性,病程中出现19S向7S转换;而7S组无1例HBsAg阴转。1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均以7S IgM抗-HBc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检测血清19S和7S IgM抗-HBc,有助于鉴别急、慢性HBV感染和判断临床急性乙肝患者的预后,且7S IgM抗-HBc可作为综合判断慢性HBV感染自发性再激活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76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进行HBV标志检测。母血HBeAg和PHSA-R阳性率分别为48.9%和52.9%。婴儿脐血HBsAg阳性率9.8%(27/276)。对276例新生儿按0、1、3、6月程序,每次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μg进行阻断研究。生后9月龄,脐血HBsAg阴性组212例抗-HBs阳转率86.8%,随访24月龄时抗-HBs阳性率91.4%。脐血HBsAg阳性组27例抗HBs阳转率51.9%,9例HBsAg持续阳性。母血HBV标志和婴儿性别对疫苗阻断效果无明显影响。抗-HBs阳转组婴儿血清PHSA-R和HBV-DNA检测均阴性。表明单独使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感染模式。方法对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HBc阳性2430例(96.97%);抗-HBe阳性910例(36.31%);HBeAg阳性316例(12.61%);抗-HBs阳性26例(1.04%)。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的感染模式较为复杂,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者306例(12.21%);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者1792例(71.51%);HBsAg、抗-HBc均为阳性者316例(12.61%)。结论要认识到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感染模式的复杂性,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正确理解这些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以指导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肝内HBsAg与HBcAg的表达情况对15例抗-HBe阳性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细胞内HBV DNA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其HBV感染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①HBV活动复制型(4例,26.7%),肝内HBV DNA、HBsAg、HBcAg三者或HBsAg、HBcAg阳性;②HBV不完全复制或表达型(8例,53.3%),肝内HBV DNA、HBsAg阳性;③HBV非复制型(3例,20.0%),肝内HBV DNA及HBV标志均阴性。提示:在血清HBeAg向抗-HBe转换的病例中,HBV感染状态不尽相同,部分患者仍存在HBV活动性复制,少数病例的HBV复制已停止,半数病例处于由活动性复制相向非复制相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仅肝组织具有病变,而且还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贮存者,可以将感染传播给他人。据文献报告,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高水平的患者传染性较强。本文通过对10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并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的定期治疗(治疗组)与原发性肝癌(PHC)组的发病率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的癌变发生率,检测35例PHC患者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结果:治疗组52例血清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1例(1.9%)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0例(38.5%),HBsAg阳性7例(13.5%),抗抗-HBe,抗-HBc同时阳性15例(28.8%),抗-HBe阳性16例(30.8%)抗-HBs阳性8(15.2%)。PHC组35例其中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33例: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5例(15.3%)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3例(69.2%),抗-HBe,抗-HBc同时阳性例(9%),抗-HBc阳性2例(6%),全部资料均查AFP,B超和MR进行确诊。讨论:治疗组52例乙肝患者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无1例发生癌变。PHC组35例中其中33例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结论:表明乙肝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病毒学及血清病毒标志物转归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36例成人AHB患者,行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滴度规律监测.结果 本组236例中,157例获得随访.153例治愈,l例死亡,死因为急性肝衰竭,3例转为慢性乙肝.153例治愈者中,142例(92.8%,142/153)于24周内临床痊愈;11例(7.2%,11/153)于24~44周内获得临床痊愈,其HBV DNA均在发病12周以后转阴;HBV血清标志物存在不同转换模式,①HBV DNA先转模式(HBV DNA先转阴,HBeAg和HBsAg转换不分先后,占25.5%,39/153);②HBeAg先转模式110例(HBeAg先转换,HBV DNA转阴和HBsAg转换不分先后),占71.9%;③HBsAg先转模式4例,(HBsAg先转换,HBV DNA转阴和HBeAg转换不分先后)占2.6%.结论 HBV DNA≥13周未转阴可转为慢性,必要时应予抗病毒治疗.AHB应重新定义为:44周内获得HBsAg转阴/转换并伴有HBV DNA转阴和HBeAg转阴/转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主要HBV感染模式及其与血清AFP的关系.方法 分析195例PHC患者HBV感染情况及血清AFP水平.结果 HBV感染到临床发生PHC中位时间12.5年,158例HBV-M阳性(81.03%)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36.71%)及HBsAg、抗-HBe阳性(27.85%)居多.HBV-M阳性组AFP升高比例(73.42%)与阴性组(45.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AF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C与HBV感染有关,应对HBsAg阳性及HBsAg、抗-HBe阳性者高度重视,HBV感染后12年是警惕PHC发生的重要时期.AFP水平受HBV感染影响,临床中应结合病因判断AFP在早期筛查及诊断PHC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记物(HBVM)模式的自然转变规律。方法 对399例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 结果 399例HBV携带者中起始HBsAg阳性381例,阳性率为95.5% ,随访期间HBsAg阴转28例(7.3%),15例(3.9%)出现抗-HBs阳转;最初检HBeAg阳性129例,阳性率32.3% ,随访期间HBeAg阴转46例(35.7%),23例(17.8%)出现抗-HBe血清转换。最初HBeAg阳性129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13例(10.1%);HBeAg阴性270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21例(7.8%),在随访期间,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者11例(2.8%),其中5例(1.3%)表现为急性肝炎发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3倍正常值上限)。结论 HBV在体内复制的过和中可产生不同的抗原,抗原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又可产生相应的抗体,随着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以及个体间免疫应答的差异,血清HBVM 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有多种模式,且不同的模式很有可能互相转变或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艳  刘睿 《吉林医学》2005,26(4):428-429
目的: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观察其减少急性乙型肝炎转慢的效果。方法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500万u,肌肉注射,前两周每日一次,以后隔日一次,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9例急性乙肝病人,对治疗后未产生表面抗体者,加用乙肝疫苗(30滋g,肌肉注射,每周注射一次,连用3周);对照组为病情相似的15例病人,服用一般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18例(95.0%,18/19)HBsAq阴转,但均未产生抗HBs,再用乙肝疫苗后,17例(94.0%,17/19)产生抗HBs,24~240周随访期间,18例HBsAg阴转着无复发;1例HBsAg未转阴者,至随访结束时仍为阳性。对照组8例(53.0%,8/15)HBsAg阴转,同时,87.5%(7/8)的病例产生抗-HBs,另7例HbsAg未阴转者,在24~240周的随访期间,仅1例HBsAg阴转,余6例HBsAg持续阳性。结论: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发病8周后HBsAg仍未阴转者,采用干扰素合用乙肝疫苗,对防止转慢及HBsAg阴转后抗HBs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生  陈钦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279-128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华根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07-1107,1110
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用以判断HBV感染、复制,诊断乙型肝炎。抗-HBe和抗-HBc呈反应性,表明现在或既往感染HBV。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常出现不少HBs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结果,如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抗-HBs、抗-HBe阳性模式;抗-HBs、抗-HBc阳性模式;抗-HBe阳性模式;抗-HBc阳性模式;抗-HBe、抗-HBc阳性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汕头市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本市大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在人群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取1514份新生血清的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1514份血清中,HBsAg( ),HBBAg( ),抗-HBe( )标本236份,阳性检出率为15.59%;HBsAg( ),抗-HBe( ),抗-HBc( )标本112份,阳性检出率7.40%:抗-HBs( )标本675份,阳性检出率44.58%;总的阳性率为67.57%。结论 入学新生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偏高,应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检查了2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存在情况。3例献血者(12%)HBV DNA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阳性,而且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IgM抗体(抗-HBc)也阳性。2例献血者(8%)HBV DNA阳性,HBeAg阴性,HBeAg的抗体(抗-HBe)阳性,缺乏抗-HBc的IgM。21例HBV DNA阴性的  相似文献   

20.
江冬梅  孙敏  张盛茹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89-139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清甲胎蛋白(AFP)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和血清AFP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复查随访。结果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中有68例血清AF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例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AFP稳定上升型的患儿发生肝癌;1例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血清AFP持续低浓度型的患儿发生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模式和AFP动态变化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