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损伤后行脾保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 本院1998年1月至2008年2月间对脾损伤患者行脾保留手术共59例,其中单纯黏合剂止摁8例(Ⅰ级),单纯缝合修补7例Ⅰ/Ⅱ级),单纯缝合修补+黏合胶止血15例(Ⅰ/Ⅱ级),脾部分切除6例(Ⅱ,Ⅲ级),脾破裂大网膜捆扎+脾动脉结扎10例(Ⅱ/Ⅲ级),原住保留脾蒂+后腹膜自体脾移植2例(Ⅳ级),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1例(Ⅳ级),数字减影法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脾动脉栓塞术10例(Ⅰ/Ⅱ/Ⅲ级),其中部分脾栓塞术(part spleen embolize,PSE)7例,牌动脉主干栓塞术(spIeen mtery embolize.SAE)3例.结果 本组59例患者行脾保留手术及操作均获成功.复查脾组织存活,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脾损伤后行脾保留手术及操作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留和恢复脾脏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闭合性脾破裂行脾保留手术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对外伤闭合性脾破裂行脾保留手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外伤闭合性脾破裂患者中行单纯黏合剂止血6例(Ⅰ级),单纯缝合修补6例(Ⅰ级),缝合修补加黏合剂止血13例(Ⅰ/Ⅱ级),脾部分切除手术4例(Ⅱ/Ⅲ级),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术3例(Ⅱ/Ⅲ级)。32例行脾保留手术患者中除1例因手术后再出血行脾切除获治愈外,其余31例均获保脾成功,术后3~6个月行B超和CT检查示脾脏生长良好,IgM、C3、C4等免疫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对Ⅰ~Ⅲ级外伤闭合性脾破裂行脾保留手术安全、可行,疗效好,对保留和恢复脾脏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我院进行的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23例脾修补术。结果:2组病人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有术后并发症,脾修补术组10例有术后并发症(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病人无输血,脾修补术组16例输血,平均输血(650.6±178.3)ml(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6.3±1.2)d,脾修术组平均住院日(10.4±4.4)d(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手术时间(1.5±0.6)h,脾修补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5±0.6)h(P〈0.05)。结论:选择性脾动脉栓塞与脾修补术的治疗效果相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比脾修补术输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选择性睥动脉栓塞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6年我院进行的23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32例非手术治疗睥破裂的患者。结果: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无输血,非手术组1例输血。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感染;非手术组1例出现并发脾周脓肿(P=0.298)。非手术组保脾成功率为81.3%(26/32)。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成功率为100%(23/23,P=0.03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7.9±2.1)d,非手术组平均住院(11.9±4.6)d,P=0.045。结论:脾Ⅰ、Ⅱ级损伤适宜保脾治疗,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比非手术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脾破裂的保脾手术治疗: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笔者回顾性分析近11年来选择的脾破裂行保脾治疗26例的临床资料。损伤分级:I级15例,II级5例,III级6例。9例有合并伤。其中单纯缝合修补术12例;生物胶粘合止血3例;脾部分切除术5例;脾动脉分支结扎+缝合修补术2例;脾部分切除术+修补术+生物胶粘合止血4例。全组患者均保脾成功,恢复顺利,3个月后复查CT,保存脾存活良好,血小板、血液免疫球蛋白和C3,C4均正常。提示按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脾破裂在III级以内无严重腹部合并伤者在基层医院行保脾手术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腹部闭合或穿透伤常伴肝脾伤,脾脏为最常被伤及的脏器,超过60%,其次为肝脏。继头部伤之后,出血(30.5%)为第二创伤死因。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止血,其次为修补或保留受伤的脏器。病人及方法8年内治疗98例肝脾损伤病人,按OIS指标分级。63例脾脏伤中保牌46例,4例0级伤未手术,Ⅰ、Ⅱ级伤以维合、凝固或纤维素填闭(或联合应用)足以止血;Ⅲ级均用可吸收压迫网,仅17例Ⅳ级者须全牌切除。58例肝外伤经B超或CT诊断其严重度确定止血措施。8/58(14%)(Ⅰ级7,Ⅱ级1)未手术,Ⅳ级以上深度实质裂伤缝合实质。凝固或以纤维素胶或胶原…  相似文献   

7.
成人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5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临床分析,为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初步证据。方法回顾1992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的包括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患者55例,对治疗成功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并评价其卫生经济学效益。结果治疗总成功率87.27%(48/55),元患者死亡。损伤严重程度分组,51例脾Ⅰ、Ⅱ级损伤,总有效率90.19%(46/51),再次栓塞或开腹手术5例。4例脾外伤Ⅲ级患者,2例非手术治疗成功,再次栓塞或开腹手术2例。治疗分组分析,传统保守治疗组保脾成功率为81.3%(26/32),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成功率为100%(23/23)(P=0.03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感染;保守治疗组1例并发脾周脓肿。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较保守治疗组[(7.9±4.2.1)d比(11.9±4.4.6)d]明显缩短(P=0.045),但住院花费增加[(4216±668.4)元比(2616±437.8)元](P〈0.05)。结论脾损伤Ⅰ、Ⅱ级患者适宜保脾治疗,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比传统非手术保守治疗疗效更为可靠,在医疗设备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源性脾损伤保留脾脏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医源性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该11例医源性脾损伤的患者进行处理时.采用压迫和/或电凝止血者3例,直接缝合止血者3例,自体腹膜加垫缝合修补术5例。11例医源性脾损伤的患者均成功保住脾脏.无1例因术后出血或脾周脓肿行再次手术。无手术或术后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压迫、电凝、缝合以及自体腹膜加垫缝合等方式在医源性脾损伤的处理中是安全、可行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脾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手术中脾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11年我院496例泌尿外科手术中16例脾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左肾癌根治术9例,左肾错构瘤剜除术3例,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例.损伤位于脾外缘8例,脾肾韧带附近6例,脾门附近2例.16例中行保脾手术14例(Ⅰ级损伤8例,Ⅱ级6例).其中3例直接采用止血纱布压迫止血;5例采用电凝、黏合、止血纱布压迫止血;2例Ⅱ级损伤者用可吸收线作兜底U形缝合,涂生物蛋白胶后再用止血纱布压迫止血;2例Ⅱ级损伤者缝合时将部分大网膜缝入,喷涂生物胶后用明胶海绵压迫;2例Ⅱ级损伤者行脾动脉分支结扎术.2例(Ⅱ级、Ⅲ级各1例)行脾切除术. 结果 14例保留脾脏和2例脾切除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无脾脏延迟出血及脾功能异常.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癌复发转移. 结论 泌尿外科左肾及左肾上腺巨大肿瘤手术时,脾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重在预防,一旦发生术中脾损伤,应根据具体伤情选择合理术式,尽可能保留脾脏.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脾破裂保留脾脏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外伤性脾破裂分别施行单纯修补6例,脾部分切除术8例.薇乔网脾脏包裹术18例、自体脾片腹膜后移植术16例等保脾手术治疗。结果48例均顺利完成了保脾手术。单纯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脾血肿,经非手术治疗治愈。薇乔网包脾术后2例再次出现大出血,行再次手术切除脾脏。本组病例均康复出院,出院前全组46病例复查B超保留脾脏存活良好。术后对保脾成功的46例随访3月~5年(平均2.5年)。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及全身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薇乔网包脾者术后6个月复查B超示:脾脏形态完整,密度均匀,网片纹理完全消失。自体脾移植者B超、CT扫描证实:6个月移植脾整体形态显像清晰,脾片有增大及生长情况。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处理恰当仔细,部分脾脏损伤可行保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拥扎术在保留脾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取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脾脏的上、中、下极模拟脾脏损伤Ⅱ、Ⅰ、Ⅲ级.实验组均采用脾脏捆扎术,对照组分别采用结节缝合加大网膜充填,结节缝合加明胶海绵及部分脾脏切除术.分别观察手术时间,失血量的多少,脾脏的近期和远期形态改变以及脾脏功能变化.结果 脾脏上极损伤实验组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1±6/32±17;P<0.05),脾脏F极损伤对照组脾脏形态改变和功能变化明显高于实验组(8/1,P<0.05;8/2;P<0.05).结论 脾捆扎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脾手术方法,选择性治疗Ⅰ~Ⅲ级外伤性脾破裂远期效果好.安全简便,能最大限度保留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153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接受非手术治疗中,145例避免手术治疗,成功率达94.8%;其中,Ⅰ级脾破裂成功率98.0%(96/98),Ⅱ级脾破裂成功率89.1%(49/55);Ⅰ级2例、Ⅱ级6例因血流动力学紊乱转手术治疗。15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只要采用个体化选择,综合考虑血流动力学、影像学分级、腹腔积液、腹腔合并伤以及年龄等因素,大多数I级和Ⅱ级外伤性脾破裂者均能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CT检查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脾破裂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2008年收治83例经CT和B超检查的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进行脾损伤分成四级:Ⅰ级,包膜下积血9例;Ⅱ级,脾外周撕裂23例;Ⅲ级,脾实质撕裂29例;Ⅳ级,粉碎性脾12例,其中Ⅰ级和部分Ⅱ级病例行保守治疗22例.部分Ⅱ级及Ⅲ级以上行手术治疗61例.均治愈出院。术前CT扫描诊断符合率93.5%,B超诊断符合率82.0%:CT扫描发现8种合并伤共29例,B超发现3种合并伤7例。结论CT检查可对外伤性脾破裂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对脾破裂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是外伤性脾破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保脾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69例创伤性脾破裂Ⅰ~Ⅲ级患者,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或开腹电刀烧灼、医用生物胶粘合、止血纱布填塞、缝合修补、脾部分切除等方法止血保脾。结果:非手术治疗25例;开腹保脾16例,术中切脾2例;腹腔镜保脾手术23例,镜下切脾2例,1例中转开腹行脾切除术;共64例保脾成功,术后6个月复查CT,脾脏愈合良好,免疫功能指标均正常,无再出血、腹腔感染发生。术后随访3~96个月,平均(28.5±2.5)个月,无膈下脓肿、血小板升高、免疫功能减退。结论:在脾破裂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保脾理念,准确分级、判断血液动力学变化,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术者技术水平,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对于创伤性脾破裂Ⅰ~Ⅲ级、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合理选择保脾方式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大场医院收治的26例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国内脾损伤4级法分级.根据患者病情、脾损伤程度及受伤时间等,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 26例患者均为左季肋区有明确受伤史,受伤后有轻微腹痛,然后疼痛缓解,活动或增加腹腔压力,48 h后出现明显全腹痛;均有面色苍白,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脉搏>100次/rain患者20例,血压<90/60 mmHg(l mmHg=0.133 kPa)患者15例.Hb<5g/L 3例,5~ 10 g/L 21例.行腹腔穿刺术26例,抽出不凝血25例.行B超检查26例,发现脾破裂24例.行CT检查19例,均发现脾破裂.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脾缝合修补术2例,脾下极切除术2例,单纯脾全切除术9例,脾全切除术联合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13例.2例因失血性休克于围手术期死亡,其余24例治愈出院.手术时间为(90±15) min,术中腹腔内积血量为(1 500±700)mL,输血例数为24例,平均输血量为1 2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6.7 d.术后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分别为左侧胸腔积液和脾窝积液,经对症处理后治愈.全组患者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治愈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l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于术后5年死亡,其余23例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B超和CT检查是诊断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最重要的手段.患者有左季肋区外伤史,有腹痛、腹痛缓解、再突然腹痛病程,缓解期>48 h,有腹腔内出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B超和CT检查结果示脾破裂征象时应考虑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对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应严格把握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学习曲线。方法:将92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4组,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手助)率、术后流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逐渐缩短,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逐渐减少,4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助)率降低,但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流质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住院时间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为20例,完成45例手术后,此技术的熟练程度、稳定状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14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普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普伐他汀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后,Ⅰ、Ⅱ、Ⅲ、Ⅳ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1±2.1)、(41.7±2.8)、(44.4±3.1)、(40.1±2.5)mm,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CRP水平分别为(4.56±0.24)、(4.47±0.45)、(2.87±0.53)、(2.54±0.42)mg/L,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7.9%、79.4%、77.1%、85.3%,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普伐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检测结果和分型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随访7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55—74岁,平均62.4岁。将术前检测SEP的波形分为5型:Ⅰ型为正常SEP,Ⅱa型为单独幅值异常,Ⅱb型为单独潜伏期异常,Ⅲ型为幅值和潜伏期同时异常,Ⅳ型为SEP消失。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和计算康复率,统计分析SEP与临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EPⅠ型18例,Ⅱa型16例,Ⅱb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SEP与术前JO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X^2=53.9,P〈0.05)。比较术后2年随访时的康复率发现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Ⅱb型和Ⅳ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检验,P〈0.05)。结论SEP分型为临床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脊髓的受损程度和评估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9.
CT薄层扫描枢椎椎动脉孔术前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扫描枢椎椎动脉孔解剖变异术前评估在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寰枢椎手术患者共160个枢椎椎弓根,术前接受薄层CT扫描,根据参数(a椎动脉入口与椎管外壁的距离)和参数(e椎动脉球顶部顶点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将枢椎椎弓根分为4种类型,Ⅰ/Ⅲ/Ⅳ型选择椎弓根固定,Ⅱ型选择椎板螺钉或椎板钩固定。术后病例行CT钉道扫描复查。结果Ⅰ型椎弓根102个,Ⅱ型26个,Ⅲ型21个,Ⅳ型11个。134个Ⅰ/Ⅲ/Ⅳ型椎弓根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6个Ⅱ型椎弓根被判定不适于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改用椎板螺钉(15枚)固定和椎板钩(11枚)固定。术后CT钉道扫描复查显示,130侧次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4侧次偏外穿入椎动脉孔,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术前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枢椎椎动脉孔技术可以有效判读枢椎椎弓根类型,确定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椎弓根固定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