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块骨质溶解症,又称为特发性骨质溶解症、gorham病/综合征、消失骨病、急性自发性骨吸收、鬼怪骨。1938年jackson首次报道本病,1954年gorham首次正式描述本病,1958年johnson和mechure将本病命名为大块骨质溶解症。本病是一类罕见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的,受累骨进行性溶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假体周围骨质溶解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85例行TKA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质溶解将其分为骨质溶解组和未发生骨质溶解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骨质溶解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485例中24例发生骨质溶解,发生率为4. 95%(24/485)。发生骨质溶解组与未发生骨质溶解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术前HSS评分及手术前后股胫角和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骨质溶解组明显低于未发生骨质溶解组(P 0. 001),手术前后股骨后髁偏距(PCO)、胫骨后倾角(PSA)及关节线水平(JL)变化量骨质溶解组均明显高于未发生骨质溶解组(P 0.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PCO、PSA和JL变化量均是影响TKA术后骨质溶解的独立因素(OR分别为1. 675、1. 596、1. 952)。结论 TKA术后患者膝关节PCO、PSA、JL的变化量与骨质溶解的发生明显相关,临床应加强对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骨溶解症,又称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种以特发性、进行性骨质溶解、吸收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该病首次由Jackson于1938年报道,Gorham和Stout[1]于1955年又对该病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病因可能为淋巴管瘤和多发性血管瘤,因此该病又称为Gorham-Stout综合征。骨溶解症是一种大量毛细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骨溶解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发病机理不明,髋关节骨溶解症更少见。  相似文献   

4.
用人成骨肉瘤OS-732细胞系与人胎骨粒共培养,观察瘤细胞浸润及溶解吸收骨质的过程。可见(1)瘤细胞突侵入骨质浅层,包绕骨基质致呈小块状分离,然后吸收;(2)瘤细胞分泌水解酶,直接溶解及吸收骨基质,致骨质表层陷窝状凹陷。故认为瘤细胞能直接浸润及溶解骨质,而不需要破骨细胞的参与。作者尚应用 ̄(45)Ca标记新生小鼠颅骨与人成骨肉瘤细胞系共培养,以及加入骨质溶解促进剂(EGF)及抑制剂(二磷酸盐)后,通过液闪计数仪检测以及 ̄(45)Ca释出的数据,加以比较及分析。结果说明EGF能使骨质溶解增强;小剂量二磷酸盐可抑制骨质的溶解,但大剂量二磷酸盐则有加速骨肉瘤细胞溶解骨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彦彩  李盛华 《中国骨伤》2007,20(11):786-787
创伤性骨质溶解症(post-traumatic osteolysis,PTOL)比较少见,其发病与损伤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疼痛及软组织肿胀,X线表现为局部大量骨质溶解,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难与恶性肿瘤鉴别,易导致误诊误治,2003-2006年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7岁,2年前因外伤致  相似文献   

6.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是导致假体周围骨质溶解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导因素.假体磨损颗粒主要作用的靶细胞是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此外还可能包括成骨细胞、、淋巴细胞等.引起的分子反应包括活化丝裂原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某些转录因子(如NF-κB)及一些细胞信号抑制因子的激活,导致了促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加剧,抑制了一些抗破骨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的保护作用.目前对假体周围骨质溶解的研究已转向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如抑制促炎症反应因子(如TNF-α)和破骨细胞激活及增殖的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但现阶段对假体周围骨质溶解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就近年来假体周围骨质溶解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系统性综述,并总结不足,以待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Gorham-Stout综合征(Gorham-Stout syndrome,GS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骨代谢疾病,以特发性和渐进性骨质溶解与吸收为特征[1],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大量骨骼不明原因的溶解、吸收,血管或淋巴管等非肿瘤组织取代骨组织的过程~([2]),累及脊柱者极为罕见,且预后较差[3],严重者可影响脏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极易误诊。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以胸椎椎体骨质破坏并发大量乳糜胸为主要表现的  相似文献   

8.
刘子君  丘钜世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1):672-675,T002
用人成骨肉瘤OS-732细胞系与人胎骨粒共培养,观察瘤细胞浸润及溶解吸收骨质的过程,可见(1)瘤细胞突侵入骨质浅层,包绕骨基质致呈小块状分离,然后吸收:(2)瘤细胞分泌水解酶,直接溶解及吸收骨基质,致骨质表层陷窝状凹陷。故认为瘤细胞能直接浸润及溶解骨质,而不需要破骨细胞的参与,作者尚应用^45Ca标记新生小鼠颅骨与人成骨肉瘤细胞系共培养,以及加入骨质溶解促进剂及抑制剂(二磷酸盐)后,通过液闪计数仪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缓解关节疼痛、重建关节活动度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随着THA的广泛开展,各种手术并发症也相继被报道,如感染、假体松动、骨质溶解、负重界面磨损等,其中磨损碎屑是导致骨质溶解及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3-5],影响人工关节使用寿命,尤其是在中青年患者中。为了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更换耐磨的负重界面日益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活动受限1年、加重5d于2002年8月入院。一年前因车祸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当时X线片示髋臼未见骨质破坏(图1),入院后摄X线片示:右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杯呈中心性脱位,突入骨盆约5mm,髋臼前缘耻骨区骨质有部分溶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