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原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自1843年通商开埠以来,在短短数十年间快速成长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东亚名之都会。在这一历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业的设立,这些所谓“外国的力量”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上海在短时期内崛起以及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则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关。可以说,上海的成长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国而主要是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市场乃至人资源)。这些资源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中,是构筑“农业明的基础”,至近代被组合到上海后,才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写作之目的在于探讨清末地方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的慈善团体和福利机构,与政治参与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在工业化、商业化及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以工商业及外贸为地方经济支柱的新兴城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地方政治及社会之菁英阶级也随着此一变化而产生了颇大的变动。一部分人仗着财富买官置爵,晋身官场,也有些人因西学新知,交结洋人而享盛誉,又或挤入传统社会组织如会馆、公所和善堂等的领导阶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城市管理机构建立的角度,比较了上海和天津地方自治在起因主旨与创办者、城市理念与形制、内容与实效等诸多的不同.认为上海和天津都是中国最早创办地方自治的城市,但是由于创办者的身份分别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其兴办自治的初衷、手段、效果,以及与建立城市管理机构的理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点,进而探讨中国构建城市行政管理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代上海电报网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租界电报线的架设、海线的铺设和海陆线的连接三个过程,清政府的消极防御反造成电信主权不断丧失。在设立津沪电报总局自主开展电报建设后,电报局领导者利用外洋电报公司的矛盾收回淞沪陆线,从而使上海陆地电报通信权得以维护。电报通信权的交涉过程促使清政府的观念逐步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在推动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旧式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些也反映到语言方面上。新的城市用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我们古老的汉语体系中,逐步成为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近代城市用语的形成,有助于了解近代城市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近代城市社会·经济·空间——“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严文军一、会议概况“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8月22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上海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美国、德国、...  相似文献   

7.
市轮渡是近代上海地方政府因应城市发展和行政管辖需要而兴办的黄浦江对江航渡公共交通设施,兴办之初,虽限于种种原因难以尽善,但在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空间,也保护了国家主权免遭外力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城市功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城市人口也在短短三十年间剧增数倍,黄浦江东岸和苏州河以北,既是工业布局中的重要区域,也成为解决居住困难的新天地,以致市轮渡不得不承受日益增大的运输压力,与城市发展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市轮渡发展的历史过程,重点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40余年间,城市发展与市政基础设施严重脱节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瞿骏 《中国社区医学》2007,15(3):100-113
传统王朝时代士人依托于“乡土社会”,依靠他们的血缘、地缘、学缘等构成的私谊网络和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的一整套文化/权力结构来获得他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权力。可是明中期以后,在“乡土社会”的层面上,已经另外发展出一个“城市社会”。到清末,这个“城市社会”使得士人们的私谊网络产生了各种深刻的嬗变。1895—1911年士人人上海和居上海的历程正是这些变化的集中反映,清末士人们为何往城市去,有人留下,有人离开,留下的如何开展其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这“去”、“留”、“离”和“开展”之间无一不和私谊网络之嬗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蛰居上海的日本文人骚客来说.上海给他们留下的.永远是一幅混沌的景象。他们虽然长时期地耽于斯、游于斯.却始终未能参透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那种幻象.只是以日本人特有的感觉.在作品中竭力描摹他们的所见所闻。这些作品也许会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上海增添一些好奇感.而在上海史研究者那里.它们勿宁更象是稗官野史的渊薮。二十年代日本名作家村松梢风的小说《魔都》,便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当上海在晚清开始向近代化都市迈进时,作为推进这一进程的双轨,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植入及生长;另一个就是封建主义文化对立面的资本主义新文化的相应楔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双满意”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职工满意与患者满意。坚持以“关心职工、关爱患者”为宗旨,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双满意”文化并付诸实践,通过多项举措调动职工积极性,以职工满意赢得患者满意,以群众口碑赢得医院发展,以优质服务惠及社会和百姓,为改革中的公立医院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宗族组织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族会便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新型形态。近代族会制度起源于上海,其建立并不是简单地给宗族组织披上民主的"洋装",而是希望通过援引"合群"思想,让原本分散的家族成员意识到彼此价值观念和实际利益的一致性,进而本着自愿的原则走到一起,结合成为具有参与意识的社会公众,将家族组织改造成具有公共性的、现代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以解决家族组织中面临的族长专权、族产产权"公""私"不明等诸多矛盾。族会的出现,表明部分宗族面对时代大潮,努力做出相应的调整。族会并不应该视为当时宗族改良的普遍情况,但至少可以从中发现宗族具备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时下不少论著和怀旧文字述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片面地聚焦老上海的先进、繁荣、摩登一面,本文从民众文化角度切入,说明近代上海是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极为混杂。由于这种混杂性,在城市化程度很低的近代中国,上海是乡村里的都市。由于居民移居上海的短暂性、同乡在上海居住的相对集中性、同乡交往的密切性、活动范围的狭小性,近代上海人的大多数其实是生活在都市的乡村里。  相似文献   

14.
徐汇公学于1850年创办,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也是天主教系统在上海设立的最著名学校之一。这是马相伯、马建忠、李问渔、潘谷声、翁文灏、张家树、傅雷等一批名人的母校。本文围绕徐汇公学的创立背景,并通过对不同时期《徐汇公学章程》的文本解读,分析公学的办学宗旨、生源变化、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继而结合徐汇公学内两个组织的成立,即公学圣母会与校友会,解析徐汇公学校友与教友网络的构建。本文在梳理大量有关徐汇公学中外文原始档案与文献的基础上,反映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但凡提及唱片,鲜有不知上海百代者.民国时代最大规模的唱片企业是百代公司;最负盛名的唱片乃是百代唱片.百代这个品牌所蕴涵的意义,远远超出唱片本身:它既民国时代斑斓多彩的城市生活中的一面,也是社会时尚、流行文化在声音上的具现.百代沉浮中,也曲折地反映出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起落.  相似文献   

16.
商团特指近代中国以商人为主体成立的一种准军事组织,源于上海之万国商团。这支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直接指挥的武装部队组建于1853年,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担当了维护租界当局统治的角色,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万国商团犹太分队是锡安主义的成功之作。犹太分队虽然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是积极救助来沪犹太难民,在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时布防公共租界,事实上也支援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其历史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卫生》杂志第四届“新医改.新实践”高层论坛,是一次改革典型经验的交流。也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更是以“片医”为起点,探讨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研讨。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官员与基层社区卫生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理论研究工作者说,郑州经验超出想象;当地卫生官员说,专家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不足;  相似文献   

18.
1870年,寓居上海的苏格兰裔侨民郎格应上海侨民团体之邀,为纪念上海开埠三十周年撰写了一部长篇讲稿《社会视野中的上海》。书稿详细记述了上海开埠前后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从多个视角揭示了近代上海社会的新陈代谢,诸如青浦教案、英美租界合并、小刀会起义、越界筑路、法租界扩张等都有述及。该书资料翔实,框架鲜明,条分缕析,对上海史和江南史研究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Santa Claus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圣诞节最重要的标志性形象。当圣诞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及其他城市逐渐流行的时候,他被译为圣诞老人,其形象频现于报纸杂志,同时也被广泛地用作商业促销。由于上海是最早流行过圣诞节的城市,本文主要探寻圣诞老人在近代上海的足迹,看他是如何被中国人接受并加以利用的,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圣诞节在上海等都市流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大英帝国的子民向来以“傲慢”凌世 ,而面对上世纪初的“东亚病夫”,以“上海人”自居的英侨更是“傲”得嚣张。不傲不足以显示其高贵 ,“傲”的背后自有其历史原因。然而 ,傲者必孤 ,孤者必败。这也是其必然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