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立东  陈孝平 《腹部外科》2007,20(4):221-22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96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外引流组(41例)和内引流组(55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组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的(343.54±105.56)μmol/L、(321.19±110.50)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0.56±103.46)μmol/L、(283.72±104.95)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19.95)μg/L、(109.98±16.24)μg/L降为术后的(104.32±19.59)μg/L、(83.92±13.43)μ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病人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 、CD3 、CD4 /CD8 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 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 、CD3 、CD8 、CD4 /CD8 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病人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行胆道内引流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减黄组入院时总胆红素为(268±70)μmol/L,至术前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PB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治疗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1995—2009年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中以英文检索词为“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的主题词,限定论文语种为英文的文献。采用Stata9.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比较PBD组与未行PBD(NPBD)组术后病死率、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1 82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入选。PBD患者术后、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NPBD的恶性黄疸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86,0.364,0.786,0.819,0.265);术后切口感染率PBD组明显高于N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荟萃分析显示PBD并未提高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没有必要将胆道引流作为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常规术前准备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aptic cholangial drainge,PTCD)减黄(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对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33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减黄组(n=16)和非减黄组(n=17)。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减黄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26.4±7.5)μmol/L vs(308.6±145.2)μmol/L]和谷丙转氨酶水平[(60.1±26.4)U/L vs(525.8±257.5)U/L]显著降低(P0.05);且手术时间[(5.6±0.8)h vs(6.5±1.2)h]、术中出血量[(560.7±159)mL vs(685.3±188.2)mL]和输血量[(398.1±101.5)mL vs(523.5±139.3)m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31.3%vs 100%),均P0.05。结论 PBD能显著改善术前肝功能,缩短行半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萸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普瑞巴林组(P组)、吴茱萸碱组(Q组)和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F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并结扎,建立脊神经结扎(SNL)模型,S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但不结扎。建立SNL模型7 d后P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5 mg/kg),Q组腹腔注射吴茱萸碱注射液(5 mg/kg),F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5 mg/kg),S和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 L/kg),连续给药7 d,观察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疼痛行为学的变化。给药7 d后取主动脉血3 m L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T细胞分化群4(CD4~+)、T细胞分化群8(CD8~+)的水平。结果:模型制成后S组大鼠活动如常,其它四组大鼠SNL 1周后,步态及姿势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P组、Q组、F组三组动物SNL第10天开始,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尤其F组症状表现轻微。给药7 d后C组TNF-α为(101.75±15.46)μg/L、IL-6为(32.98±6.64)μg/L、NE为(78.14±4.38)pg/mL、5-HT为(6.21±1.87)μmol/L,较S组TNF-α[(55.14±13.28)μg/L]、IL-6[(18.16±5.98)μg/L]、NE[(23.65±2.21)pg/mL]、5-HT[(1.89±0.76)μmol/L]显著升高(P0.01);F组TNF-α为(68.54±17.65)μg/L、IL-6为(20.21±4.23)μg/L、NE为(33.08±3.85)pg/mL、5-HT为(2.64±1.38)μmol/L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给药7 d后C组CD4~+为(16.43±1.68)ng/mL、CD8~+为(11.26±2.31)ng/mL较S组CD4~+[(25.28±1.56)ng/mL]、CD8~+[(14.05±2.45)ng/mL]显著降低(P0.01);F组CD4~+为(32.45±3.45)ng/mL、CD8~+(21.47±1.08)ng/mL较C组升高(P0.01或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英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较好的协同镇痛作用,优于各自单独使用;两者合用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家兔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并能延缓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位梗阻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引流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内引流,以及低位梗阻ERCP内引流和开腹胆肠吻合手术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20例,采用抽样分层的方法 ,根据高位和低位梗阻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于术前一天和术后第1天、第1周以及第2周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浓度以及血液中CD8+CD28-T细胞含量,比较患者细胞免疫的变化情况。以正常志愿献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四组患者术前血清中LPS含量、sIL-2R浓度以及血液中CD8+CD28-T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四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较对照组高(P0.05),ERCP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力下降;经ERCP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治疗的患者免疫力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8.
自70年代许多报告证实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行经皮胆道引流(PBD)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效果以来,PBD的应用与日俱增.但早期报告缺乏对照,结果比较不统一.作者对3年内连续经治的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程进行评定,以确定术前PBD的效果.对象和方法:1979~1982年,有50例良性与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HC),并随机决定是否需行术前PBD,根据PTHC结果确定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胭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金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age PTCD)后放置胆道内支架引流与姑息性开放手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份到2012年7月份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30名,分姑息性手术组和胆道支架组两组,各15名;健康志愿献血者15名作为对照组。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抽取手术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中脂多糖及sIL-2R浓度、CD8+CD28-T细胞含量,比较这三因子对细胞免疫力的抑制作用。结果术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较正常人三指标明显增高(P<0.05),在术后各时间点胆道支架组三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姑息性手术组(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力是下降的,胆道支架内引流组患者细胞免疫力恢复较开放性手术内引流组快。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利弊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行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的利弊。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截止到2010年6月。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BD组术后死亡率(P=0.88)和总并发症发生率(P=0.6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BD)(OR=0.49,95%CI=0.31~0.79,P=0.003)、引流前血清总胆红素〉200μmol/L(OR=0.56,95%CI=0.37~0.84,P=0.006)、引流时间小于4周(OR=0.60,95%CI=0.39~0.93,P=0.020)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采取合适的引流方式,控制合适的引流时间,术前减黄可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术后死亡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80例阻塞性黄疸病例采用PTCD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放置PTC管数、平均手术时间、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差异。结果 80例患者穿刺放置PTC管95根,留置时间为7~185(45±21)d。平均手术时间为(30±15)min,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为(415±214)ml。术后1周TB均值(μmol/L)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56vs 354±150,t=17.030,P〈0.01)。术后2周TB降至(57±36)μmol/L,与术后1周T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1,P〈0.01)。发生胆汁漏及胆道出血并发症共2例(2.5%)。结论 B超引导PTCD术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是治疗阻塞性黄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7例术后行胆汁外引流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A组)、EEN组(B组)、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联合组,C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3、7天晨同一时间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10 mL,测定CRP、C3、C4、IgA、IgM、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观察患者病情转归情况,统计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后血清CRP水平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0.05).联合组与EEN组相比较,其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更迅速、恢复程度更高(P< 0.05),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术后恢复较快(P<0.05);联合组与单纯胆汁回输组比较,两组术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的恢复,在速度和程度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 0.05).结论 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和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患者术后免疫状态和胰岛素抵抗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按信封法分为治疗组(48例,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和对照组(48例,普通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和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对数化胰岛素抵抗指数(lnHOMA-IR)、降钙素原、T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9.1±4.3)%比(30.1±5.7)%,P=0.043;1.76±0.21比1.36±0.12,P=0.038;(19.3±4.8)%比(13.3±3.2)%,P=0.032];而空腹胰岛素、lnHOMA-IR及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3±1.7) mU/L比(10.2±2.1) mU/L,P=0.041;0.60±0.05比0.88±0.06,P=0.039;(0.12±0.07) μg/L比(0.35±0.12)μg/L,P=0.028].治疗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8.8%(9/48)]明显低于对照组[39.6%(19/48),P=0.025].结论 对于由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腹腔感染患者,应用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及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能改善免疫状态,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ALI)早期的作用.方法:采用撞击后静脉注射脂多糖的二次打击方法复制创伤后ALI家兔模型.2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ALI组(复制ALI模型)和UCMSC组(伤前30 min静脉注射UCMSC 1×106个),每组8只.各组动物于伤后0、1.5、3和6 h测定血浆TNF-α含量;伤后6 h测定PaO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补体C3a和C5a、白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值(W/D),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I组PaO2下降,其余各检测指标均明显升高,镜下见肺泡壁破坏,肺泡腔渗出和出血,肺组织TNF-α表达增强.伤前给予UCMSC能提高ALI动物的PaO2,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TNF-α及BALF中TNF-α[(0.72±0.70)μg/L比(1.82±0.60)μg/L]、C3a[(0.28±0.07)μg/L比(0.45±0.03)μg/L]、C5a[(0.08±0.01)μg/L比(0.19±0.03)μg/L]、白蛋白含量[(69.0±9.7)mg/L比(102.0±14.9)mg/L]和中性粒细胞计数[(229.0±21.4)×106/L比(298.0±36.8)×106/L],降低肺W/D,抑制肺组织TNF-α蛋白表达,减轻肺泡的损伤程度.结论:UCMSC能减少ALI时组织及血浆TNF-α的含量,减轻肺泡损伤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早期创伤后急性肺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日间嗜睡、TNF—α水平及微觉醒的关系。方法选取多导睡眠图证实为OSAHS的男性患者40例(OSAHS组),另选择经多导睡眠图检查无OSAHS的健康者1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检者血清中TNF-α水平,以Epworth嗜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判断嗜睡评分。结果OSAHS组血清TNF-α水平[(18.42±6.23)ng/L]较对照组[(9.75±3.12)ng/L]明显升高(P〈0.01),两组的嗜睡评分、微觉醒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AHS组血清TNF-α水平与微觉醒指数、嗜睡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3、0.461,P〈0.01),嗜睡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微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3、0.751,P〈0.01)。结论OSAHS患者嗜睡评分、TNF-α、微觉醒指数升高。OSAHS相关的微觉醒对日间嗜睡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TNF-α水平异常可能是造成睡眠呼吸紊乱的丰耍原因方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灌注化疗(HIIC)及术后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江苏省肿瘤医院胃肿瘤诊疗中心收治的6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N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0例)、HIIC加EN组(HIIC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2例)和HIIC加PN组(HIIC加术后肠外营养,23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7、12d,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尿L/M比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结果术前1d,EN组、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患者L/M值分别为0.0280+0.0183、0.0305+0.0208和0.0298±0.0229;术后3d,3N患者L/M值均明显升高(0.1235±0.0611、0.1648±0.0571和0.1702±0.062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明显高于EN组(P〈0.05);之后,3组L/M值均开始回落.至术后12d,EN组(0.0278±0.0217)和HIIC加EN组(0.0336±0.0235)L/M值已回落至术前水平(均P〉0.05)。而HIIC加PN组(0.0616±0.0430)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及其他两组(均P〈0.05)。与术前1d相比,术后12dEN组和HIIC加EN组患者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CD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EN组(均P〈0.05)。结论HIIC会加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通透性的损伤,并一定程度地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HIIC引起的肠黏膜通透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对重症腹腔感染(SII)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引流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引流组采用人工胃液联合大肠杆菌腹腔内注射制备大鼠SII模型;引流组于制备模型后2h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并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对照组以等量10% BaSO4营养肉汤腹腔内注射.3组大鼠分别于制模后6h处死.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匀浆中TNF-α及IL-6浓度.结果 模型组光镜下见回肠黏膜组织结构紊乱,透射电镜下见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明显,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可见早期凋亡细胞;而引流组肠黏膜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上皮内质网和线粒体轻度肿胀;对照组回肠黏膜组织结构正常.引流组、模型组及对照组肠组织DAO分别为(5.9±0.4) U/L、(3.0±0.1) U/L及(18.3±2.1)U/L,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D-乳酸水平(256.0±177.2)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45.4±37.9) μg/L(P<0.05);引流组血浆D-乳酸水平(136.9±21.5) μg/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肠组织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431.3±23.9) ng/L和(86.3±1.6) ng/L,与对照组[TNF-α(2730.0±408.7) ng/L和IL-6(30.2±0.9)ng/L]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而引流组肠组织TNF-α和IL-6分别为(2653.2±324.1)ng/L和(50.9±0.7) ng/L,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后可明显改善腹腔感染后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对肠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分析2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及11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基因型。并测定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结果脑卒中组PAF-AH基因突变率和血浆PAF、GMP-140、β—TG和PF4水平[分别为42.44%、(91.08±39.10)ng/L、(36.46±13.10)μg/L、(41.75±11.18)μg/L、(29.05±9.16)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1.05%、(64.30±18.81)ng/L、(18.27±7.68)μg/L、(30.94±8.47)μg/L、(18.75±6.06)μg/L](P<0.01)。脑卒中组基因突变者血浆PAF、GMP.140水平显著高于无基因突变者(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增强,且与PAF。AH基因多态性相关。PAF-AH基因突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遗传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