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于唇红缺损少于1/3,而皮肤缺损较多(占上唇1/3或以上者)的病例,应用鼻唇沟瓣修复较上下唇交叉皮瓣法效果好,且不需行二次断蒂术,下唇也不留瘢痕,方便易行.现将应用双侧鼻唇沟瓣修复上唇缺损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鼻唇沟瓣联合下唇瓣修复上唇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唇部肿瘤及外伤造成的唇部缺损,易对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1996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应用鼻唇沟瓣联合下唇瓣对15例上唇缺损患者进行了修复,手术全部成功。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1~79岁,平均(48.30±2.01)岁。其中唇部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5例,外伤性上唇缺损2例。15例患者上唇缺损面积均在1/2以上,其中1例为上唇全缺。2 手术设计与步骤[1]2.1 手术设计据上唇缺损程度,沿鼻唇沟自然弧度设计一侧或双侧矩形组织瓣,其宽度等于缺损之唇高度,血液供应为同侧上唇动脉。再据鼻唇沟瓣转移后上唇剩余缺损之大小,设计宽…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上唇肿物3年入院。查体:左上唇见一不规则肿物,表面破溃有凹凸不平脓样物质沉积,面积约2.5 cm×2.0 cm,与周围皮肤边界不清,质韧,无明显异味。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左上唇浸润型基底细胞癌。全身麻醉后,按无瘤原则,用亚甲蓝距肿物边缘5 mm设计切缘,切除肿物达口轮匝肌层;将肿物送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示左上唇基底细胞癌,底切缘仍有肿瘤残留。遂将创面下口轮匝肌及口腔黏膜一并切除,再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鼻唇沟皮瓣在上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于缺损邻近部位沿皮纹方向设计鼻唇沟皮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形成皮瓣,推进或者旋转转移修复皮肤缺损,以7-0无损伤缝线缝合.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5例获随访3~12个月.上唇形态满意,局部平整,切口瘢痕不明显,无"猫耳"畸形产生.结论 鼻唇沟皮瓣修复上唇缺损,简单易行,效果可靠,能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良Abbe瓣修复上唇缺损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研究改良Abbe瓣修复上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例上唇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Abbe瓣修复上唇缺损。结果:16例患者Abbe瓣均成活,患者上唇外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Abbe瓣可改善患者的上唇外形。缓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上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临床上修复鼻翼缺损较理想的方法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1例鼻翼缺损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用局部带蒂的鼻唇沟瓣修复鼻翼缺损的设计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不留畸形且皮瓣颜色和受区相适应,有10名患者对术后效果较满意,只有1例患者经过二期手术后也达到了治疗目的。结论:局部带蒂的鼻唇沟瓣用于修复鼻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上唇肿物3年”入院。查体:左上唇见一不规则肿物,表面破溃有凹凸不平脓样物质沉积,面积约2.5 cm×2.0 cm,与周围皮肤边界不清,质韧,无明显异味。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左上唇浸润型基底细胞癌。全身麻醉后,按无瘤原则,用亚甲蓝距肿物边缘5 mm设计切缘,切除肿物达口轮匝肌层;将肿物送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示左上唇基底细胞癌,底切缘仍有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 例1 男,67岁.因左上唇皮肤肿物进行性增大伴溃烂3月余入院.检查:左上唇唇红缘上方皮肤有-3 cm×2 cm梭形肿块,中央凹陷破溃,界尚清,质韧,基底硬.病理诊断为左上唇基底细胞癌.全麻下行上唇恶性肿物扩大切除术,保留口腔黏膜,辅以颏下及同侧颌下淋巴清扫.左上唇区形成4 cm×3 cm皮肤及肌层缺损,缺损区外侧设计并切取3.5 cm× 2.5 cm左鼻唇沟双动脉蒂梭形岛状肌皮瓣,肌皮瓣长轴重合于鼻唇沟.保留皮瓣上下极面动脉及上唇动脉,沿动脉向外潜行分离1 cm.皮瓣下方保留部分表情肌肌蒂,移位肌皮瓣修复缺损.供区创口无张力下直接拉拢缝合,隐藏于鼻唇沟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在上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6年6月~2010年4月间,应用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上唇缺损31例。于缺损邻近部位设计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向下及周围潜行分离形成皮瓣,滑行或旋转修复上唇缺损。结果:应用此法修复上唇缺损31例,切口均I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区平整,无"猫耳"畸形,面部形态满意,远期瘢痕不明显。结论: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上唇缺损,手术效果肯定,能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介绍亚单位原则引导下设计鼻唇沟皮瓣于上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健侧上唇亚单位为模板制作修补皮瓣,结合患侧组织缺损的位置和大小于缺损邻近部位设计鼻唇沟皮瓣。沿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掀起皮瓣,转移修复上唇缺损。结果亚单位原则修复上唇缺损.皮瓣与缺损对合良好,无纽扣状增生性瘢痕形成;供瓣区无张力缝合,无条索状增生性瘢痕形成。结论亚单位原则引导下设计鼻唇沟皮瓣修复上唇缺损,手术效果肯定,术后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唇及其周围组织美学形态,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亚单位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对10位病损位于上唇,范围大于所在上唇亚单位的50%,激光治疗无效或疤痕瘢痕形成的葡萄酒色斑/血管瘤患者,进行改良的旋转鼻唇沟皮瓣修复上唇亚单位缺损。结果 所有鼻唇沟皮瓣均存活,未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瘢痕均隐藏于鼻旁、鼻唇沟、鼻基底、人中嵴和上唇处,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改良的旋转鼻唇沟皮瓣可以从功能、美观两个方面进行上唇表浅组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是一种理想且可靠的上唇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国献  徐梁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511-1512
目的:探求上唇外侧组织瓣在修复较大面积下唇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下唇缺损情况,设计上唇外侧组织瓣,旋转后插入缺损组织,同时在缺损吻合处,将上层外侧旋转瓣内侧粘膜肌肉向外牵拉形成部分新的红唇,然后逐层相对缝合,修复缺损。结果:自2003年1月应用此方法修复患者6例,术后随访1~2年,唇部外形好,无流涎,无口闭合不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鼻唇沟瓣修复外伤性鼻尖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外伤性鼻尖部缺损患者采用蒂在上的鼻唇沟皮瓣修复.结果 全部皮瓣均完全成活,鼻尖外形得到良好恢复.5例术后1年行蒂部修整.术后获随访3~12个月,患者对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鼻唇沟瓣操作简便,血运可靠,并发症少,是外伤性鼻尖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鼻唇沟双叶瓣瓦合法修复鼻翼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切取鼻翼组织缺损同侧鼻唇沟双叶皮瓣,分别作为外被皮肤和衬里,经瓦合后插入鼻翼缺损侧鼻翼沟进行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自2008年5月以来,应用该方法修复先天性鼻翼缺损9例,鼻唇沟双叶瓣完全成活,鼻翼外形良好,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鼻唇沟双叶瓣距鼻翼缺损部位近,具有血供丰富,皮瓣颜色、质地好,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等优点,经瓦合缝合后可较好的恢复鼻翼外形。  相似文献   

17.
鼻唇沟双叶瓣瓦合法修复鼻翼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鼻唇沟双叶瓣瓦合法修复鼻翼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切取鼻翼组织缺损同侧鼻唇沟双叶皮瓣,分别作为外被皮肤和衬里,经瓦合后插入鼻翼缺损侧鼻翼沟进行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自2008年5月以来,应用该方法修复先天性鼻翼缺损9例,鼻唇沟双叶瓣完全成活,鼻翼外形良好,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鼻唇沟双叶瓣距鼻翼缺损部位近,具有血供丰富,皮瓣颜色、质地好,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等优点,经瓦合缝合后可较好的恢复鼻翼外形.  相似文献   

18.
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全层缺损1例北京军区总医院整形外科组(100700)王大雄,邢玉林l病例简介病例:男性,27岁,因面部刀砍伤后畸形15个月入院。检查:面部多处瘢痕,左眼球缺如,眼睑凹陷,左鼻翼缺损并鼻孔狭小,吸气困难,左口角轻度歪斜,鼓腮、吹口哨均...  相似文献   

19.
上唇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从上唇一侧人中嵴至鼻翼外侧缘所做垂线的区域内,做病变切除后形成较大的白唇矩形皮肤缺损,应用缺损外侧的正常皮肤设计局部推进皮瓣[1],是除其他常用的修复方法[2]之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本法为13例因色素痣、瘢痕、肿瘤切除所致无法直接缝合的皮肤缺损修复,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上唇红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5cm×2.0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式修复上唇的红唇缺损15例,成活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双侧先天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组织缺损畸形,具有较强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