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因创伤、瘢痕或痣切除所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皮瓣面积最大者10cm×5cm,最小者5cm×3cm.1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面部形态满意.颏下岛状皮瓣是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颏下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3.
颏下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To observe the anatomy of the island flap based on the submental vessel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blood supply in the submental region was studied on 51 cadavers by microsurgical dissection and dye inje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bmental region is supplied by the submental artery, which is a constant branch of the facial artery (100% rate of occurrence). The vessel was 60.0 +/- 7.9 mm in length with a diameter of 1.75 +/- 0.15 mm (mean +/- s) at its origin. There were rich anastomoses between submental arteries of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reliable pedicle, the flap dimension can be as large as 130 mm x 65 mm.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以颁下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解剖,以便临床设计和应用,在51例成人尸体上,通过显微解剖、染色试验等方法观察了颏下区血供。结果如下:此区由颏下动脉供养,该动脉由面动脉发出,出现率100%。起始处外径为1.75±0.15mm((?)±s),主干长60.0±7.9mm。双侧颏下动脉在中线附近有丰富吻合。以颏下动脉为蒂,颏下区可提供皮瓣的最大面积达130mm×65mm。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以颏下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解剖,以便临床设计和应用,在51例成人尸体上,通过显微解剖、染色试验等方法观察了颏下区血供。结果如下:此区由颏下动脉供养,该动脉由面动脉发出,出现率100%。起始处外径为1.75±0.15mm(x±s),主干长60.0±7.9mm。双侧颏下动脉在中线附近有丰富吻合。以颏下动脉为蒂,颏下区可提供皮瓣的最大面积达130mm×65mm  相似文献   

6.
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治疗颏部黑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皮瓣修复颏部黑痣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6例颏部黑痣患者行一次性黑痣切除,设计颏下动脉皮瓣Ⅰ期修复黑痣切除后的创面.结果:6例颏部黑痣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及家属时术后外观满意,无挛缩现象发生.结论:颏下动脉皮瓣与颏部组织类似的特性,颜色质地好,供区隐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快速,是I期修复颏部黑痣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颏下岛状皮瓣解剖和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颏下岛状皮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此皮瓣旋转弧度大,供皮面积大,术后皮瓣易成活,功能与外观满意,是修复头颈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6例面部病变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78岁。病变部位:左面部2例,左腮腺区1例,右腮腺区1例,右面部2例。病变性质:皮样囊肿感染伴皮肤坏死1例,皮脂腺囊肿感染伴皮肤坏死1例,皮肤上皮瘤恶变1例,鳞状细胞癌3例。良性病变切除后,恶性病变扩大切除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后,面部缺损均以颏下岛状瓣即时修复。组织缺损范围最小4.0cm×3.0cm,最大6.0cm×6.0cm。组织瓣最小面积4.5cm×3.0cm,最大6.0cm×4.5cm。组织瓣以颏下动脉为蒂3例,颏下动脉联合面动脉为蒂3例。蒂的长度:6cm3例,9cm2例,11cm1例。结果6例组织瓣均存活良好,肤色与面部无明显差异;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供区伤口Ⅰ期愈合,平视位时,供区瘢痕不显露。结论颏下岛状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霍峰  王鹏  苏哲君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194-2196
目的:总结颏下岛状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1例舌癌术后缺损患者进行颏下岛状瓣修复,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全部病例行舌癌扩大切除术,舌缺损采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同期修复。术后观察组织瓣生长情况以及修复效果。结果:10例皮瓣存活,皮瓣形态自然美观,舌活动灵活,基本恢复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1例男性患者组织瓣上有胡须生长。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愈合。结论: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操作简单,修复效果良好,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月,我们收治1例右侧面部汗腺癌术后面部软组织缺损骨外露2年余的患者,行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术成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扩张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以颏下血管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12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颈部扩张器植入术,二期以一侧颏下动脉为蒂,设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的最大面积16 cm×9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4例获得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及色泽均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满意,颈部供区瘢痕隐蔽、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颏下动脉走行恒定,颈部扩张后可以提供较大面积高质量的皮肤组织,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是修复面部损伤后瘢痕挛缩及面部浅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13例口腔癌根治术后组织缺损,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同期修复。结果颏下岛状皮瓣全部成活,患者的形态、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颏下岛状皮瓣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损伤小,适合中小型口腔癌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A-T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应用A-T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应用A-T皮瓣修复面部色素痣、瘢痕、基底细胞癌等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患者158例,术中将病变组织行圆形或椭圆形切除,再修整成三角形缺损。于缺损邻近处设计、形成A-T皮瓣,将缺损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进闭合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期愈合,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应用A-T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其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岛状皮瓣在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皮瓣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针对各类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无合适局部带蒂皮瓣可供利用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大小设计应用耳前皮下蒂侧颌颈岛状皮瓣、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内眦动脉岛状皮瓣、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等进行I期修复。结果共48例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上述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5例患者随访1~3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述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肤色质地好,供区多较隐蔽,手术操作也较为简单,安全快速,是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 1994年 3月以来 ,我们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躯干及肢体皮肤缺损 32例 ,其中缺损位于鼻尖及鼻翼者 18例 ,上唇者 5例 ,面颊部者 6例 ,腹部、臀连大腿外侧及前臂者各 1例。缺损面积最小者 0 .5cm× 0 .7cm ,最大者 8cm× 10cm。结果 术后除 1例皮瓣尖端表皮坏死外 ,其余均完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简单易行 ,效果可靠 ,尤其适用于面部面积不大但又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以颏下动静脉为血管蒂,形成颏下岛状瓣,带蒂移位,修复由于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观察近期的临床效果。结果12例颌面部缺损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瓣最大面积为8.0cm×4.0cm,最小面积为4.0cm×2.5cm。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瘢痕轻微,功能与外观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 以颏下动静脉为血管蒂,形成颏下岛状瓣,带蒂移位,修复由于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观察近期的临床效果.结果 12例颌面部缺损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瓣最大面积为8.0 cm×4.0 cm,最小面积为4.0 cm×2.5 cm.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瘢痕轻微,功能与外观满意.结论 颏下岛状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