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杨慧琴  赵斌 《新疆医学》2000,30(2):83-84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伴糖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根据糖代谢紊乱情况将AMI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糖尿病组;B组为应激性高血糖组;C组为单纯AMI组。结果:三组AMI发病年龄及梗塞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统计学上均显著性差异,阵发性房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AMI伴糖尿病者的并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死亡率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吴非  沈小玲 《九江医学》2000,15(2):79-80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血钾浓度,结果提示:AMI早期低钾血症常见,多伴有不同程度室性心律失常,与前壁梗塞关系密切,及时补钾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急性心肌梗塞(AMI)经乳清酸治疗(AMIOA)和生理盐水治疗(AMINS)后梗塞面积、非梗塞区心肌肥大及能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在AMI后1,3,7,14d,AMINS与AMINS组梗塞面积无明显区别(P>0.05);在AMI后14d,AMIOA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AMINS组(P<0.05);梗塞后7,14d,AMIOA、AMIOS两组全心重量、右室重量/体重比相近,但高于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右江医学》2000,28(6):473-475
胺碘酮自 1970年开始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1)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疗效好 ,对其他药物无效的难治性心动过速有效。特别是欧洲心肌梗塞胺碘酮试验 (EMIAT)和加拿大胺碘酮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试验 (CAMIAT)的研究结果表明 ,胺碘酮对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所致的死亡率降低 35% ( 2 )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证实IA、IC类抗心律失常药未能降低心肌梗塞后伴轻度或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 ,胺碘酮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用于其它治疗并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病人的紧急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时QT离散度的变化情况,发现AMIQT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并探讨了与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部位,梗塞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测定了84例AMI患者的血清镁浓度,结果表明,AMI患者血清镁浓度明显降低,静脉点滴硫酸镁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2%,而非硫酸镁组为90%,差异有显著性(P〈0.01)。硫酸镁组病死率为0,非硫酸镁组为10%,提示硫酸镁可防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AM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10例AMI病例,根据AMI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将其分为两组。A组有缺血预适应,B组无缺血预适应,将AB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小面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而左心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限制梗塞的扩大,维护了梗塞后心功能,降  相似文献   

11.
杨平 《中原医刊》1999,26(6):18-19
本文对1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理,以便更早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死亡率。1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130例AMI系1994年至1996年间发病后12小时就诊的住院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后96小...  相似文献   

12.
观察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显示Q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94.10±29.84ms;在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70.21±21.75ms;在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50.08±22.74ms,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Q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QTd增加有关,揭示QTd对判断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沈建宏  宗尧庆 《河北医学》2001,7(8):739-740
室性心律失常 (VA)是急性心肌梗塞 (AMl)早期严重并发症 ,尽早防治对AMI患者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应用 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AMI合并VA患者 3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均无 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症 ,为治疗组 ,其中男 2 3例 ,女 13例 ,年龄 4 673岁 ,梗塞部位 :累及前壁者 2 9例 ,未累及前壁者 7例。对照组 4 0例患者中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 4 570岁 ,用利多卡因治疗 ,梗塞部位 :累及前壁者 33例 ,未累及前壁者 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及梗塞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AMI…  相似文献   

14.
DCG对31例AMI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监测。6例出现主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例非Q波性心梗出现的心律失常程度比Q波性心梗更重。17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有12例(70%)是四周及四击以上恢复期患者,其中有6例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王秀兰  闫卫 《中原医刊》1999,26(11):2-3
我们观察分析1990年3月~199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6例的QT离散度及动态分布规律,探讨其与梗塞面积、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AMI患者86例,男67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岁,梗塞部位,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28例,下壁16例;死亡17例(占20%)。死于室速、室颤者1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者6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明显差异。1.2 方法:AMI患者86例分为二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8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连续心电监测,分析Q-T.延长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清钾、镁浓度有关。观察到Q-T≥440ml者有28例,占32.94%,其中25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Q—Tc<440ms者57例中仅有17例(29.8%)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显著性(P<0.01)。28例Q—Tc延长组中血钾<3.5mmol/L者有18例,血镁<0.8mmol/L者有12例.其中两者均低者有10例,和Q—Tc正常组比差异显著(P<0.01).经补钾、补镁治疗后Q—Tc延长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近似于Q—Tc正常组。认为AMI时出现Q—Tc延长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低血镁有关,及时补充硫酸镁和氯化钾可预防和治疗AMI时Q—Tc延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昌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2):117-118
为了探讨室性早搏(VPB)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作分析了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5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的VPB起源部位,结果发现:AMI早期(12h内)出现的VBP主要起源性梗塞部位(72.2%),而AMI后期(12h)及OMI期则主要起源在梗塞相邻部位(分别是61.4%和76.91%),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VPB起源于梗塞部位的患其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过程中配合应用硫酸镁的效果。方法:9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溶栓配合硫酸镁(MS)治疗组(A组,45例)和未加用MS的溶栓治疗组(B组,45例)。A组与B组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非墓碑样(对照组)和墓碑样(观察组)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特点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比较。观察AMI三大并发症,心电图∑ST、∑Q、∑QRSⅠ、Ⅱ、Ⅲ、RV5、NQ及EPI的变化。结果:在临床方面,三大并发症中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和室颤发生率无产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和室速发生率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