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报告206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CL-Ⅳ)透明质酸(HA)和层连蛋白(LN)联合检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肝病患者3项指标血清含量均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尤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升高显著(P〈0.01),以CL-Ⅳ,HA〉200ng/ml,LN〉120ng/ml为慢性肝炎诊断临界值,诊断符全率分别为93.3%,91.1%,73.3%,以CL-Ⅳ〉450ng/ml,HA〈  相似文献   

2.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55例各种肝病病人,235例非肝病病人及42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部分肝功能变化。结果表明CAH,LC患者血清PCⅢ、HA、LN水平均显著高于NC、NL、CPH及AH患者;而NL,CPH与NC比较无差异,三项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此外血清LN与门脉压力程度有相关性。提示PCⅢ,HA、LN血清学测定对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54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尿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旨在探讨其对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重度慢肝(HCH)、慢重肝(CSH)和肝硬化或合并肝癌(LC)组血HA、LN显著高于轻、中度慢肝(RCH、MCH)组(P<0.01);MCH血HA亦显著高于RCH(P<0.01),而各组间尿L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5例血HA、LN均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HCH、CSH及LC组尿LN异常率仅为8%,而尿HA达100%,显著高于RCH及MCH组(P<0.01),各组间尿LN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检测血HA、LN及尿HA对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血清胶原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本文检测了70例急性肝炎(AH),6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8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30例肝硬化(LC)和39例正常人的血清,Ⅰ、Ⅲ、Ⅳ胶原含量,并对全部患者进行肝活检和肝组织切片的HE染色并分级,同时与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比较。结果显示:CAH和LC组血清,型胶原,HA及LN含量显著高于CPH,AH和正常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胶原Ⅳ型血清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Ⅳ型胶原的血清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标方法对各种肝病进行Ⅳ型胶原的检测。结果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以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及肝细胞瘤(HCC)为最高,分别为(250±78)、(278±95)及(268±89)ng/ml。急性肝炎(AH)及脂肪肝(FL)的Ⅳ型胶原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纤维程度与Ⅳ型胶原的血清水平也有一定关系,S2期有所提高,以S3 ̄S4期为最高。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Ⅳ型胶原的血清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标方法对各种肝病进行Ⅳ型胶原的检测。结果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以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及肝细胞癌(HCC)为最高,分别为(250±78)、(278±95)及(268±89)ng/ml。急性肝炎(AH)及脂肪肝(FL)的Ⅳ型胶原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Ⅳ型胶原的血清水平也有一定关系,S2期有所提高,以S3~S4期为最高。Ⅳ型胶原水平与前白蛋白(PA)水平呈负相关(r=0.5321,P<0.01),但与ALT及Sb无关。结论Ⅳ型胶原血清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为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提供了一个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代谢失衡可致肝纤维化;两者血清含量可反映病变程度。该文作者应用RIA法检测156例肝病和42例健康者血清LN和HA。结果显示:急性肝病组血清LN和HA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CPH组两项指标轻度增高;CAH组测定值更高;LC组LN和HA测定值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和9.5倍(P<0.001)。按Child-pugh分级,LN和HA测定值在肝硬化A、B和C级间呈递增趋势,且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γ=0.84,0.57),与白蛋白呈负相关(γ=-0.92,-0.95)。作者认为:LN与HA对诊断肝纤维化有肯定价值,它们测定值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病程演变,还可用于对治疗效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放射法对108 例肺癌、156 例良性肺疾患者及118 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CYFRA21- 1 检测,结果示:NSCLC组血清CYFRA21 -1 水平(13-34 ±19-21)ng/ml 显著高于良性肺疾患组(1-10 ±0-85)ng/ml,P≤0-01。和健康对照组(1-64 ±0-95)ng/ml,P≤0-01 。取良性肺疾患组血清CYFRA21 -199% 可信限为标准,以> 3.29 ng/ml为判断肺癌的阳性诊断参考界限值,则NSCLC组阳性率75 % ,特异性98-7 % 、阳性诊断正确性89-8% ,其阳性率显著高于SCLC组( P≤0-001),尤其是诊断SQC 敏感性最高(85-9 %) ,其次为LCC(75 %) 、ADE(53-1 %) 、SCLC(12-5% )。SQC阳性率随病情进展而升高,Ⅰ~Ⅱ期65% 、Ⅲ~Ⅳ期95-5 % ( P≤0-001) 。结果表明:血清CYFRA21 -1 值测定对NSCLC尤其是SQC诊断是一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肿瘤标志物,连续动态监测对判断病情分期、预后、疗效评价、术后复发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7例正常人和39例病毒性肝为患者血清sICAM-1浓度,结果;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国975.93±322.51ng/ml和833.08±490.59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人(217.86±30.26ng/ml),急性肝炎患者血流sICAM-1水平与其血清AL  相似文献   

10.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放射免疫及ELISA法检测PHGF治疗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Ⅲ,LN水平的动态改变,探讨PHGF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各纤维化指标均较正常高(P<0.001),且肝硬化高于慢性活动型肝炎;PHGF治疗6~8周HA,PCⅢ,C-Ⅲ,LN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一般治疗后6~8周,慢性活动型肝炎LN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硬化PCⅢ,C-Ⅲ,LN较明显下降(P<0.1),治疗结束后PHGF治疗组较一般治疗组各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PCⅢ下降较早。提示:PHGF通过减少肝脏炎症反应及细胞坏死,抑制成纤维细胞,贮脂细胞增殖,达到抗纤维化作用,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双抗体法),对300例正常小儿血色素在100g/L以上血清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年龄均值为:新生儿120.34ng/ml,6个月~3岁49.46ng/ml,4岁~7岁78.89ng/ml.8岁~14岁73.20ng/ml.300例正常小儿SFX±S为92±79.09ng/ml.发现缺铁情况以6个月~3岁组最多.认为应注意对婴幼儿缺铁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糖适平诱导离体大鼠胰岛β细胞脱敏及敏感性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适平诱导离体大鼠胰岛β细胞脱敏及敏感性恢复的规律。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5mg/kg)腹腔一次注射并高热量饮食的方法建立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糖适平(500、1000、1500ng/m1)在不同作用时间对正常和2型糖尿病鼠离体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了解糖适平对胰岛β细胞脱敏及敏感性恢复的条件。结果 500、1000ng/ml的糖适平刺激正常鼠胰岛β细胞能于2h时产生胰岛素分泌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1500ng/ml糖适平则无此现象;不同剂量糖适平预处理的正常鼠胰岛β细胞对相应剂量糖适平的即刻刺激均无反应,10min短期脱敏不能使胰岛素分泌恢复,20h长期脱敏,胰岛素分泌在500ng/ml糖适平刺激时能完全恢复。结论 鼠胰岛β细胞对糖适平诱导的脱敏作用及敏感性恢复具有时问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催乳素对人甲状腺细胞表面HLA-DR和CD4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催乳素(PRL)对人甲状腺细胞表面HLA-DR和CD40表达的调节作用,以探讨PRL影响Graves'病(G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传代培养的GD和对照组(取自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病变周围组织)甲状腺细胞分别经羊PRL(oPRL)、IFN-γ或IL-4以及oPRL和IFN-γ(10 U/ml)或IL-4(5 ng/ml)作用7天.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表面HLA-DR和CD40的表达.结果 oPRL(12.5-1000 ng/ml)对甲状腺细胞表面HLA-DR和CD40的表达均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而且它对IFN-γ刺激两组甲状腺细胞及IL-4刺激GD甲状腺细胞表达HLA-DR的作用亦无明显影响.oPRL能够拮抗IFN-γ对两组甲状腺细胞表面CD40表达的刺激作用和IL-4的抑制作用.此拮抗作用与PRL的浓度有关.在200(GD:P<0.01及P<0.05;对照组:P<0.05)和1000 ng/ml(P<0.01及P<0.05)时,它能使IFN-γ刺激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dMF)均显著减少.在12.5和1000 ng/ml时能使受到IL-4抑制作用的两组甲状腺细胞中CD40+细胞百分率以及在1000 ng/ml时能使GD甲状腺细胞相应的dMF明显增加(P<0.05).对于后者,与IL-4单独作用时比,oPRL在12.5和1000 ng/ml时GD甲状腺细胞的dMF明显增加(P<0.05).结论 PRL能够通过拮抗IFN-γ和IL-4的作用而间接影响甲状腺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并且此作用与PRL的浓度有关.这可能是PRL影响G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战梅  刘康  冯刚  Xudong Li 《西部医学》2010,22(8):1380-1384
目的研究生长分化因子(GDF5)在诱导脂肪干细胞(ADSCs)成软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大鼠AD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经细胞微团培养后,通过检测细胞增殖、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软骨细胞特异性基因CollagenⅡ、AggrecanmRNA和蛋白质表达,以及软骨细胞肥大标志基因CollagenⅠ、CollagenⅩ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浓度的GDF5(10ng/ml、100ng/ml和1000ng/ml)与TGFβ1(10ng/ml)对ADSCs成软骨分化的促进作用。结果 GDF5对AD-SCs成软骨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增加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的含量,以及上调软骨细胞特异性CollagenⅡ和Aggrecan基因和蛋白表达。在10ng/ml、100ng/ml和1000ng/ml的GDF5剂量组中以100ng/ml为最佳浓度,其效果显著优于10ng/ml的TGFβ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DF5能够显著促进脂肪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并且以100ng/ml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7例COPD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患者的最终预后,将患者分为无呼吸衰竭组、呼吸衰竭好转组及呼吸衰竭死亡组,比较三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同时根据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小于500 ng/ml组、500~1000 ng/ml组以及大于1000 ng/ml组,比较其预后及其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无呼吸衰竭组、呼吸衰好转组及呼吸衰竭死亡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283.0±311.1 ng/ml、315.9±442.5 ng/ml、997.9±1501.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纤维蛋白原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小于500 ng/ml组、500~1000 ng/ml组,以及大于1 000 ng/ml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4.8%、57.14%,及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血pH值密切相关,而与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无关。结论 D二聚体增高是COPD继发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在血管生成中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g Y  Zou L  Wang Y  Zhang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75-478
目的研究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其上Netrin-1的各种受体表达,并用体外实验分别检测Netrin-1对HUVEC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并用兔角膜新生血管实验研究在不同浓度Netrin-1作用下体内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在HUVEC上仅检测到一种受体UNC5B的表达。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发现Netrin-1不仅是个促血管生成因子,也是一个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在浓度低于500ng/ml时均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1000~5000ng/ml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当Netrin-1为50ng/ml时,HUVEC的增殖能力最强,当Netrin-1浓度为100ng/ml时,HUVEC的迁移能力最强。结论Netrin-1在血管生成中起着促进和抑制的双重调控作用,这种双重调控作用取决于Netrin-1浓度,其中抑制作用和受体UNC5B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硝苯吡啶与山莨菪碱分别可使大鼠血小板膜微粘度最大增加38.3%及37.1%.并使大鼠血小板5min最大聚集率降低40.5%及42.0%(P值皆小于0.001)。药物效应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药物浓度达最大药物效应时,再增加浓度反而使其药物效应减弱。两种药物的血小板膜作用曲线及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曲线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应用稀释法消除胆汁中抑制物质对鲎试验内毒素测定的影响。胆汁稀释后,用产色基质法按血浆内毒素定量原理测定,可获得较好结果。测定32例非胆系疾病胆囊胆汁内毒素浓度,平均为6.93±3.43ng/ml,最小一最大值为1.55—21.20ng/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LIATESTD-D)和快速ELISA法(VIDAS D-D)两种D-二聚体定量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LIATESTD-D和VIDAS D-D两种方法对108份健康体检及住院患者标本进行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检测的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当D-二聚体检测值在500~1000万g/ml之间时r2=0.9947,两种方法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当D-二聚体检测值<500 ng/ml和>1000 ng/ml时,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697和r3=0.9538,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不理想。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