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8例喉癌组织、12例非喉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基膜(BMI)的状态,郎格罕细胞(LC)及T淋巴细胞的密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CNA、BM、LC及T淋巴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研究并比较多种因素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4例宫颈癌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并计量郎格罕细胞(LC)数(X1),用原位杂交法测出HPV感染状况并分级(X2),将上述二项指标与患者的年龄(X5),临床分期(X3)、病理分级(X4),治疗方式(X6)共6项因素,对存活期(Y)的影响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一般回归方程Y=177.344+1.668X1-18.799X2-6.460X3-21.988X4;标准回归方程Y=0.430X1-0.251X2-0.206X3-0.179X4。结论 (1)对宫颈癌预后有作用的主要因素有LC数,HPV感染,临床分期,病理分级;(2)LC对宫颈癌患者存活期影响最大呈正相关;HPV感染,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三者对预后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阐述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型,方法:对28例LC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X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VP或VCP加胸腺肽治疗,疗程6 ̄12周,结果:痊愈1例,好转18例,未愈9例均为勒-雪病。  相似文献   

8.
邓玮筠 《广东医学》1999,(3):230-230
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原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种反应性非肿瘤性增殖性疾病,在小儿时期并不少见,本病对小儿的体格发育和生存率影响极大。为了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普及并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护理的认识和水平,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治疗以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2例。发病年龄在1岁半-6岁。入院前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3a。1.2诊断依据和分型本组按临床、X线摄片、病理资料诊断。病理取材主要来自皮肤或刮除物。其中勒雪氏病(LS)4例,韩薛柯氏综合征(HSC)l例,骨嗜酸性…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PAP法)对61例口腔鳞癌局部浸润的郎格罕见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进行半定量观察。结果发现癌的病理分级不同,其间质LCs也有差异,分化高,癌间质LCs数量多;LCs在癌间质中数量与淋巴细胞,浆细胞数有关联;LCs数还与肿瘤分期有关,但与颈淋巴结是否转移在统计学上无显差异。其中48例口腔癌患预后与LCs数关系的分析显示,随癌间质LCs数量的增加,生存时间延长。并对LCs在口腔癌间质中的分布,反应的意义及对口腔癌预后的评估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郎格罕氏细胞 (Langerhan′scells ,LC)在声带息肉浸润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息肉样变性 30例和增生型息肉 30例石蜡标本重新制备 ,用免疫组化技术SABC法作S- 10 0单克隆抗体染色和HE染色 ,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息肉样变型组息肉上皮内的DC/LC浸润密度平均为 1.4 0± 1.0 3个 /16HP ,间质内的DC浸润密度平均为 11.10± 4 .0 7个 /16HP。增生型组的息肉上皮内的DC浸润密度平均为 0 .73± 1.0 8个 / 16HP ,间质内的DC浸润密度平均为 3.13± 2 .78个 / 16HP。两组息肉内DC/LC浸润密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声带息肉中DC/LC浸润密度与声带息肉的预后及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角膜碱烧伤中郎格罕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13.
性激素对豚鼠表皮郎格罕细胞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简报)本院皮肤病学教研室金慧玲,高玉祥性激素已证实可以影响免疫反应,但对皮肤免疫反应的直接作用尚少研究.本文旨在观察性激素对豚鼠表皮郎格罕细胞(LC)密度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1材料与...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对豚鼠表皮郎格罕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青蒿琥酯对表皮郎格罕细胞LC的影响.在给雌性豚鼠腹腔注射青蒿琥酯24mg/d×6d后,取各豚鼠右后肢皮肤计算LC密度.结果显示青蒿琥酯组LC数为452±12个/mm~2,对照组为781±16个/mm~2,P<0.001.作者对青蒿琥酯降低LC密度,从而抑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网状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以病灶内浸润的组织细胞中含有病理性郎格罕斯细胞(LC)为诊断依据。其发病可呈单灶或多灶性,好发于扁平骨,如颅骨、盆骨、肋骨等,也可累及全身脏器。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确诊眼眶LCH10例,现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I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18.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认识 方法 报告1例LCH的病理诊断并复习文献 结果 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LCH 结论 病理检查是确诊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9.
郎格罕氏细胞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定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TP酶细胞化学及定量学方法,观察了20例食管癌内的郎格罕氏细胞。在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及鳞癌组织内均可查见ATP酶阳性郎格罕氏细胞,在62500μm~2视野内,该细胞的均数在正常粘膜、增生性癌旁粘膜、早期癌和浸润癌内分别是7±2.45、4.65+2.30、9.67±2.58、7.35±3.08,结果表明郎格罕氏细胞在早期癌内最多(P<0.05),而在增生性癌旁粘膜内明显减少(p<0.01)。在癌灶内Ⅴ型、Ⅵ型和星芒状郎格罕氏细胞数量较多,郎格罕氏细胞同癌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密切接触清楚可见。本研究提示,食管粘膜内的郎格罕氏细胞参与肿瘤的形成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田文亮  王勇  屈建平 《现代医学》2002,30(4):227-229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内树突状细胞(DC)及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选用抗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和CD45RO单克隆抗体对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内的DC和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内DC及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关系十分密切,结论: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DC和具有特异抗肿瘤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膀胱移行细胞癌宿主局部抗肿瘤免疫状态,两者是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