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博落回中生物碱对5种皮癣真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晶  郁建平  葛永辉  齐柳娅  李春梅 《中成药》2010,32(7):1108-1111
目的:研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提取物对皮癣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常见的皮癣真菌包括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许兰黄癣菌(Trichophyton schoenleini),玫瑰色癣菌(Trichophyton rosaceum),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为供试病原菌,通过采用琼脂打孔法;平板稀释法;固体培养基稀释法;对博落回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以及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博落回提取物有抑制皮癣真菌的活性,博落回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6mg/mL,对玫瑰色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8mg/mL。结论:博落回提取物对上述几种皮癣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苎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改良的烧瓶振荡法和奎因法。前者是将苎麻坯布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混合振荡培养,对照组为棉坯布组,3 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者是将2种真菌分别接种在苎麻坯布上,培养60 h后与对照组比较菌落生长情况。结果改良烧瓶振荡法结果显示苎麻织物组抑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0%和37%;改良奎因法显示苎麻织物组2种真菌的菌团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苎麻织物可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柔肤愈裂搓贴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抑菌药理作用,为临床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真菌培养实验进行体外抗茵效果和抑菌浓度试验。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观察柔肤愈裂搓贴抗皮肤癣菌等菌株感染的效果。设柔肤愈裂搓贴组、复方土槿皮酊组,检测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柔肤愈裂搓贴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各组对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均值分别为:柔肤愈裂搓贴组0.0718mg/ml、0.1436mg/ml,2%复方土槿皮酊组0.0670mg/ml、0.0769mg/ml。柔肤愈裂搓贴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复方土槿皮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柔肤愈裂搓贴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表明柔肤愈裂搓贴具有抗皮肤癣菌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玉明  靳小青  黄宝康  钮燕  沈越 《中药材》2006,29(9):956-957
目的:探讨依地红皮肤消毒剂的镇痛效果和抗浅部真菌效果。方法:利用甩尾法、扭体法、体外抗真菌实验,观察药物对疼痛的抑制情况及其抗真菌能力。结果:依地红皮肤消毒剂能减少大鼠的甩尾次数同时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结论:依地红皮肤消毒剂的中、高剂量有较明显镇痛效果,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低剂量组几无镇痛作用。此外,该药对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苦豆子干馏油的抗炎与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证明:苦豆子干馏油对角叉菜引起的小鼠足趾炎症和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对三种真菌(石膏样毛癣菌,裴氏着色菌,石膏小孢子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蒜提取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大蒜提取物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小抑真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fungal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真菌浓度(minimal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观察其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采用沙保培养基(Sabouraud Dextrose Agar,SDA)液体稀释培养法和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菌落法分别测定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和MFC。结果: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红色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絮状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256;犬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128;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1:128,MFC为1:64.;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512;MFC 1:2560结论:蒜氨酸仅对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对其它试验菌无抑制作用;蒜酶对所有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药敏作用.方法:将2%硝矾散及其拆方分为3组,另设克霉唑癣药水组.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检测4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均值分别为:2%硝矾散组0.0718mg/ml、0.0670mg/ml,2%枯矾组0.1436mg/ml、0.2500mg/ml,2%芒硝组0.4061mg/ml、0.5359mg/ml,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组0.0670mg/ml、0.0769mg/ml.2%硝矾散复方效果优于拆方,有显著性差异(P<0.05);2%硝矾散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复方作用优于拆方.  相似文献   

8.
二味拔毒散出自《医宗金鉴》,由雄黄、白矾两味药组成。 分析:①雄黄,辛温有毒,解毒燥湿,杀虫止痒,去恶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对各种真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②白矾性味酸涩、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血敛汗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化脓菌有抗菌作用,对羊毛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新型隐球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脚气是医学上足癣的俗称,它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所致的常见皮肤病。引起脚气的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等真菌,由于红色毛癣菌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逐渐成为主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脚癣狐臭宁酊剂抗皮肤病真菌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脚癣狐臭宁酊剂对人的脚癣、铜钱癣、鱼鳞癣等皮肤病真菌如:红色毛发癣菌、石膏样毛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实验结果,可见局部皮肤轻度充血(微发红),未见皮肤及内脏瘤(癌)变。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