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本文重点阐述了肝脏正气的概念,及肝脏正气在与乙肝病治疗中的特殊意义。扶正祛邪,扶助肝脏正气是治疗肝病诸种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在治疗肝病中诸种治疗方法都可以和扶助肝脏正气,即补肝气药物配合。  相似文献   

2.
张欣荣  张雷 《天津中医药》2016,33(6):348-350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3.
抗肿瘤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原则,在攻瘤的同时注重扶助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才能祛邪外出,而正气不足、余毒未消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对肺癌转移的病因病机做出阐释,认为肺癌转移的核心病机是正虚余毒,虚、毒、瘀贯穿疾病演变始终;提出正气虚弱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余毒伏邪是肺癌复发转移的前提,瘀积络脉是肺癌进展的重要原因。对于该病的治疗,扶正重在健脾益气,祛邪多选清热解毒之药,活络宜用益气活血之品,攻补兼施,以提高疗效。基于正虚余毒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肺癌及其转移,对指导中医临床诊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朴炳奎教授把握肿瘤的正虚毒结的基本病机,辨证论治,精准施策。治疗策略上,倡导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补伐有度;具体治法上,积极运用补脾益肾、疏肝理气、消痰散结、解毒抗癌等;在药物配伍技巧方面,圆机活法,重视药对的运用,同时配合心理疏导,逐渐形成行了一整套中医治疗肿瘤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体现了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学术思想,反映了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痛风性肾病是由血尿酸水平升高引起的肾损害,其发生发展由正气亏虚、外感、饮食居处等多因素导致,病机以正气不足,或脾肾亏虚,或肝脾肾虚损为本,痰湿浊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具有多样性。本文从痛风性肾病中医病因病机与中医药治疗,包括分型辨证论治、分期辨证论治、经典方剂化裁研究、单味中药及药理研究、针灸治疗、中药灌肠及足浴疗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谢刚 《四川中医》2006,24(3):10-11
本文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志雄主任医师治疗肺癌的学术经验:正气亏虚是肺癌发病的根本原因;扶正祛邪是肺癌治疗的基本法则;大霸微补、活血调气治疗肺癌兼证。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浅谈恶性肿瘤因于寒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雪强  陈信义  唐勇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9
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补虚扶正是临床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早期肿瘤多清热解毒,早中期多活血化瘀,晚期则人体正气耗损,采取补虚扶正之法.但是传统的关于肿瘤"因寒而生"的中医理论却往往被所忽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扶正祛邪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光明中医》2009,24(6):1012-1014
扶正祛邪理论源于《内经》,形成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始于张仲景。辨证论治是临证灵活选用经方,驾驭扶正祛邪治则的关键,在运用这一原则时,仲景通过组方的攻补相辅,强调了正气和邪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转变,揭示了处理补虚、留邪,祛邪、伤正两组矛盾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何谓补益药?临床应用有何意义?其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凡具有补虚扶正,以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补益药,亦称补养药或补虚药。补益药具有补助人体正气的作用,临床应用意义有二:即用于正虚体弱之证,可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逐渐增多。吴煜教授基于“和”思想阐释肿瘤的病因和治疗,强调扶助正气,注重补虚药物的使用。在补虚药物应用方面,吴煜教授用药特点为:(1)病证结合,灵活运用脏腑理论;(2)分期论治,把握用药时机;(3)健脾补肾,注重先后天;(4)抗癌解毒,协用中成药剂。常用药对有生黄芪和太子参、女贞子和墨旱莲、北沙参和麦冬、黄精和淫羊藿、当归和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12.
王铁中 《河南中医》2004,24(5):54-54
扶正培本是治疗“虚证”的一条重要法则,目前,在多种慢性疾病治疗中,已被广泛重视。该法即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借以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充分发挥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使患者趋于康复的治疗方法,即中医“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法则。从临床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认为是急性肝病或某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的肝脏损伤后的遗留症状,在此期间,邪气渐消,正气未复,脏腑功能低下,以“正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临床上多出现“虚证”。十几年来,根据“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法则和西医“保肝治疗”的精神,运用扶正培本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脏腑机能活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间接地起到保护肝脏,使患者趋于康复的治疗作用。现将其具体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治疗妇科癥瘕具有丰富独特的经验,用药别具一格且疗效卓著。在病因上认为妇科癥瘕一是因瘀血阻于冲任致冲任失调,二是因冷积结于下焦致气血逆乱、癥瘕形成,正虚血瘀是癥瘕的主要病机。在治则治法上强调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同用。癥瘕初期治疗专以祛邪,日久治疗扶正祛邪并用,善用活血化瘀的特色药物。治疗既能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又能深入病所,专药消癥,促使癥瘕早日消退,其治疗妇科癥瘕的经验对临床用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汤防治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由正气先虚,留滞客邪,气滞血瘀,邪毒积聚成块所形成。《素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恶性肿瘤形成以后,肿瘤能否在体内发展、扩散,决定于邪正相搏,孰胜孰负。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肿瘤患者后期常呈阴、阳、气、血偏虚的见证,故祖国医学对体内肿块的处理,除了攻、削、散、除诸法以外,还重视用补法治疗。金元以来,即有“养正积除”之说。近年来,一些单位在临床实践中证实,扶正法治疗肿瘤确有一定效果。说明扶正祛邪治则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途径。六味地黄汤(丸),系宋代钱乙制订的滋肝补肾方剂。全方六味,三补三泻,开阖兼顾,寒燥不偏。虽功专肾肝,而六经备治。宜于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诸证,是滋阴特别是滋肾阴的通用方,向为历代医  相似文献   

15.
刘旭  刘大贵 《河北中医》2004,26(9):680-681
《内经》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肿瘤的形成也不例外.正气虚损是其内在根据.外邪乘虚侵入机体,盘踞于内,使脏腑功能发生紊乱,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蕴结等病理改变,日积月累导致肿瘤的形成。因此,可以肯定肿瘤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正虚邪实。中医针对肿瘤的这一基本病理,采取“扶正祛邪”的  相似文献   

16.
梁冰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梁冰教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验,指出该病当从虚实夹杂论治,其发生一是因外感邪毒,二是因正气不足;临床施治时应扶正祛邪治疗,治以解毒凉血、益气滋阴、气血双补、健脾补肾;补骨脂、仙灵脾、肉桂等对正虚属阳虚型者有明显升白效果,且作用持久,鸡血藤、当归在各型均可选用。  相似文献   

17.
钱伯文运用攻补兼施治疗肿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伯文教授以擅治肿瘤著称。他对于肿瘤的治疗,主张从调整整体着手,充分发挥正气的抗癌作用。善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而攻不伤正,补不碍邪。钱老常说: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是治疗肿瘤取得成效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8.
曾倩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脾肾两虚乃病机之本,湿热瘀结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上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并注重中医综合治疗,以达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认为应从"虚实"为切入点,以"扶正祛邪"立法治疗,发挥中医药特色,内外同治,自拟免煎中药直肠给药及耳穴埋药。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扶正祛邪两者不可分割,且扶正是妇科疾病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吴良村治疗胃癌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良村教授认为正虚邪积为胃癌的根本病机,辨证首责之于脾胃,按人体正气盛衰将胃积分为脾胃气虚、胃热瘀毒、气阴两虚三型,治疗按此三阶段扶正祛邪,用药特点以益气养阴为本,甘凉平补,意在细水长流。  相似文献   

20.
肿瘤病机是以正气虚弱为本,兼有有形之邪。在肿瘤的治疗中应扶正祛邪。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广义之胃气即人体之正气,所以"保胃气"在肿瘤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刘永惠教授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提倡"保胃气",以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其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