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上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比较少见 ,约占颈部转移癌的 5 .5 % [1 ] 。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应积极治疗 ,密切随访 ,持续寻找原发灶 ,以取得一定的远期疗效 [2 ]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5 1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1)颈部肿物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癌 (不包括恶性淋巴瘤 ) ;(2 )未找到原发肿瘤 ;(3)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包括不明性质的肿块切除史 ) ;(4)治疗过程中无颈部以外的转移灶。 1…  相似文献   

2.
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78例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院从1996年1月~2003年3月收治78例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78例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中原发灶来源于头颈部的46例(58.97%)、肺部10例(12.82%)、消化道10例(12.82%),原发灶未明11例(14.20%)。临床分析发现转移灶的病理形态、解剖位置、病灶大小与原发灶有密切关系。结论 以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首诊的恶性肿瘤,应强调注意其病理形态、解剖位置、病灶大小、结合病史、内镜等检查,以提高原发灶的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2月~1999年2月收治的42例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0/42),45.2%(19/42),33.3%(14/42.)。随诊中有14.3%(6/42.)的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发现了原发灶。结论影响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学类型,N分期,转移癌的部位,原发灶是否找到。对颈部转移性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或鳞癌应采用放射治疗,位于中上颈者应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转移性腺癌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颈转移癌应采用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锁骨上区转移癌应以化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颈部超声诊断的价值,以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仙居县中医院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治疗的1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术前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癌原发灶特点、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对经手术清扫后病理证实的病例,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6%、70.4%和94.9%、100.0%。而原发灶侵及甲状腺上极的病例,发生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病灶局限于甲状腺中极或下极的病例要高约3倍。[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侧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方面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是否行颈侧区清扫有参考意义。甲状腺乳头状癌一旦侵及甲状腺上极,会大大增加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避免手术切除范围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_PCRELISA检测方法,对76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同期取淋巴结良性病变2 2例作对照。结果 良性淋巴结病变端粒酶活性为0 0 3 4±0 0 2 6,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端粒酶活性为0 3 5 2±0 14 1,两组之间端粒酶活性检测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而且发现不同细胞学类型的淋巴结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 0 5 ) ;不同原发灶肿瘤转移淋巴结端粒酶活性差异也不显著(P >0 0 5 ) ;说明端粒酶活性与病变良恶性有关,与细胞学类型和原发灶的部位无关。结论 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都: 读贵刊发表的“隐性乳腺癌(附33例报告)”(石松魁等1987年第3期)一文之后,认为有些论点和结论不妥,愿提出与作者商讨。 1.通过腋淋巴结针吸涂片检查很难确定原发病灶。文中33例隐性乳腺癌,2例经淋巴结针吸证实为癌。文章未说明其乳腺病理检查结果。如在乳腺发现原发癌并未发现其他脏器癌,可认定淋巴结的转移癌来自乳腺,但乳腺病理检查未见原发癌并经随访仍无其他脏器癌,也不能断定淋巴结的转移癌来自隐性乳腺癌。因为除乳腺外,临床上时有来自肺,消化道及卵巢的腋下淋巴结转移腺癌。而且在针吸涂片上鉴别原发癌,不仅很难甚至不可能。 2.切除乳腺20例,发现原发灶10例和未行乳房切除13例随访中,发现乳腺肿块5例外,余18例未发现乳腺原发病灶。这些病人随诊时间为1~14年不等。如果随诊仅1~2年未见乳腺外恶性病灶而竟断定  相似文献   

7.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是指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 ,但经过一切临床检查仍然找不到原发癌 ,该病的发生率约占头颈部转移癌的 2 %~ 10 %左右[1] 。我院自1984年 8月~ 1997年 6月共收治病人 3 4例 ,现对其治疗方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部位及疗效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全组 3 4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9例 ,年龄 14岁~ 70岁 ,其中 4 0岁~ 4 9岁占 17 6% ,50岁~ 59岁占3 8 2 % ,60岁~ 69岁占 2 6 5% ,单侧颈部转移灶有 3 0例 ,占 88 2 % ,双颈转移灶 4例 ,占 11 8% ;转移灶位于中上颈者 11例 ,占 3 2 4 % ,下颈及锁骨上区者 2 3例 ,占 67 …  相似文献   

8.
45例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方法]45例食管小细胞癌,17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28例采用手术加术后全身化疗的方法。[结果]45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32个月,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vs23.1%,P〈0.05);单纯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手术加化疗组(0vs11.1%,P〈0.0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淋巴结有无转移及治疗手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转移性肿瘤原发灶的定位对指导组织学诊断及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0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以评价其在探测原发灶中的价值。 方法 50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男36例,女14例,其中颈部转移瘤18例,骨骼转移瘤15例,脑转移瘤12例,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FDG PET全身显像,结果判断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摄取值,SUV)。 结果 50例患者中,有32例PET可检出原发灶(64%),且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其中肺癌17例,鼻咽癌9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各1例。2例(4%)FDG PET呈假阳性,分别为子宮和结肠病变各1例。18例FDG PET显像原发灶不明者,经临床随访2~26个月,有2例发现原发灶,1例证实为前列腺癌,1例为粘液性胃癌。17例患者PET检出了其他部位的转移灶。 结论 PET一次检查可了解肿瘤原发灶及全身转移情况,包括骨骼及软组织的转移,对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进行全身PET检查有助于原发灶的寻找,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至1987年经手术治疗喉声门上区癌50例,对临床无颈淋巴结转移的36例,19例仅切除原发灶,17例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行选择性功能性颈深上淋巴结清除术;另14例临床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行原发灶切除的同时行治疗性颈清除术。结果,T_1N_0M_0 T_2N_0M_0 T_(3-4)N_0M_0 T_(1-4)N_(1-2)M_0各组转移率分别为15%,50%,60%和71.4%,且转移部位皆在中、上颈部。本文提出声门上区癌颈淋巴结的处理意见为:T_1N_0M_0组行选择性中、上颈功能性区域淋巴结清除术;T_2N_0M_0和T_3N_0M_0组行选择性功能性颈清除术;T_(1-4)N)(1-2)M_0组行治疗性颈清除术。  相似文献   

11.
金永锋 《肿瘤学杂志》2007,13(2):134-135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MTC以手术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为主,合并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23例,生存5年以上16例,术后复发8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方法应以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为主,有淋巴结转移者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来源不明的转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文飞  冯梅 《癌症》1993,12(5):458-459,465
来源不明的转移癌(MUO)是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和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定原发病灶的肿瘤。共分两大类:限于淋巴结转移和内脏器官转移者。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预后较好,其它部位淋巴结转移癌预后较差,内脏器官转移癌预后最差。 一、转移癌的生物学 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首先要穿透基底膜。基底膜  相似文献   

13.
黎静  梁玉莹  陈晓东  张伟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2):1744-1747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nm23-H1(non-metastatic clone No.23)、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自身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nm23-H1、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nm23-H1阳性表达率(17/22,77.3%)低于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8/22,81.8%),但未见显著性(P>0.05);MMP-9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阳性表达率(19/22,86.4%)高于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3/22,59.1%),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灶与转移灶中nm23-H1呈正相关,转移癌组织中nm23-H1和MMP-9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MMP-9在鼻咽癌组织其表达强度可能与鼻咽癌病期进展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双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CT)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CUP患者进行PET-CT全身扫描,分析PET-CT扫描图像、临床资料、转移灶部位和病理等以评价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①37例CUP患者经PET-CT检查,发现原发灶25例,原发灶检出率为67.6%(25/37);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PET-CT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6.2%(25/26)、81.8%(9/11)。②40.5%(15/37)患者发现的新转移灶,72.9%(27/37)患者抗肿瘤治疗策略有所改变。③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其原发灶更多来源于头颈部肿瘤(P=0.004)。[结论]结合转移灶病理等临床信息,PET-CT在CUP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头颈部皮肤与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颈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规律及疗效 ,及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套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期是否合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 5 5例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分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 31例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2 4例 ,分析转移规律及预后因素。结果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血行转移率分别为 4 8 38%、4 5 16 %、2 1 81%和 37 5 0 %、4 1 6 7%、33 33% ;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血行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分期、原发灶首次手术方式、起源影响复发率和转移率 (P<0 0 5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和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15 %、6 6 2 0 %、4 5 0 7%和 81 95 %、4 9 72 %、39 77% ;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分期、原发灶首次手术方式、血行转移影响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率 (P <0 0 5 )。分组后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高 ,粘膜恶性黑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频彩色B超(以下简称B超)对肺癌、食管癌的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早期临床诊断、首选放疗范围的价值以及颈部包块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门诊就诊及病房的食管癌15例,肺癌2例经手指触摸法有可疑淋巴结的行B超检查,对无原发病灶的颈部包块2例行颈部B超检查,对食管癌11例有可疑淋巴结转移但未行B超检查,原发灶放疗后1—2月锁骨上可疑淋巴结进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30例病例中,有恶性原发灶手指法扪及可疑淋巴结26例,行B超检查15例,14例B超阳性,11例未行B超检查。原发灶治疗后1—2月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明显9例,放疗后退缩9例;2例无原发病之颈部肿块经B超后排除肿瘤,一年后无变化。在章中还分析了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的病理、病变部位、大小长度及CT检查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 高频彩色B超对食管癌、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探讨7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其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 Ⅵ区肿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在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院1985年4月至1990年7月对34例原发灶明确、临床上诊断为转移性肺癌的患者作纤支镜检查。对其镜下表现和诊断价值作粗浅的探讨。一般资料一、本组患者共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3~68岁,平均49岁。均在原发癌治疗后五年以内。原发灶为鼻咽癌10例,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各4例,胃癌、食管癌、绒癌,软组织肉瘤各2例,宫颈癌、扁桃体癌、对侧肺癌、睾丸恶性畸胎瘤各1例。二、X线表现:单一球块型5例(即直肠癌转移2例,绒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转移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对102例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进行临床分期与手术 病理分期对照 ,分析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0 8% ,其中Ⅰb 期(20 0%)高于Ⅰa 期(4 8%) ,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腺鳞癌及透明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为8/88、1/4、1/5、1/5,盆腔淋巴结转移还与肿瘤细胞分级及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 05)。[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 病理分期有较大差异。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明确分期 ,尤其对Ⅰa(G2、3)期、Ⅰb(G1、2、3)期及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面罩适形技术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挽救手术;基因工程腺病毒(H101)瘤内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头颈部及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放射性粒子^125Ⅰ立体种植治疗头颈部转移瘤(附3例);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