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壮乡医话     
<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论》。历来的注家见解有所出入。王冰从阴阳互根的关系,主饮食寒温之说。他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夏属阳,宜食寒凉之品以养阴气之根;秋冬属阴,宜吃温热而培阳气之根;张志聪则根据季节气候温、热、凉、寒变化的特点,主阴阳内外虚盛之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  相似文献   

3.
<正>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疗法之一,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适应症广泛,对许多常见病、急性病、危重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素为国人所公认,也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的瞩目和研究,许多外国朋友,也乐意接受针灸治疗,银针的声誉,传播海内外。可是目前却出现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国内有一些医疗单位反而认为针灸只能治疗一些小病、轻病、慢性病,对针灸的业务,排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以致使针灸的治疗范围,越来越缩小,没有很好发挥针灸疗法在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优越性,实在非常可惜!  相似文献   

4.
<正> 带下病的治法,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一般有温化、清热、燥湿、祛痰、补虚、泻实等的不同。在这些治法中,我素来是推崇《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之说,又以祛湿为先,在选方用药均着眼于湿邪的温化或清化,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近年来从临床实践体会,发现仅以温着眼还不够完善。盖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遏气机,导致冲任脉功能的失常,血行不畅而形成湿瘀混杂为患的带下病变。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除了以湿为先之  相似文献   

5.
<正> 治水与治血水病血病的发生,各有不同的病机,自有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但在病变的过程中,两者往往相互影响的。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指出的“病有血分水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这一段话,虽然是指妇女病有血分水分之分,以及其治疗的难与易而言,但实际上却导出了血病可累水,水病可累血。在治疗上,则“去水,其经自下”,可见治水与治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痰浊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反过来也是致病的因子。但总的来说,因病而致痰的为多,是主要方面,而因痰致病者临床上较为少见。疾病是本,痰浊是标,所以前哲有“见痰休治痰”之说,在治疗上,要着眼于“治其生痰之源”。痰浊的发生,既有外感六淫之邪,也有七情内伤以及饮食失度,劳役损伤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水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而发生痰  相似文献   

7.
<正> 望、闻、问、切,是我们中医认识疾病,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方法。四者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加以全面地分析,才能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辨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以及预后的吉凶,作为论治用药的依据。要是忽略了哪一方面,对病情的认识都不全面,甚或错误。可是在临床实践中,有少数患者,故意隐瞒病情,一伸手便询问医生是何病,轻重如何?而个别医者为了迎合病人的心情,或自恃高明一等,一摸脉自称“切脉识病”,凭三指之能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蕹菜解药”。凡是有病在服药治疗期间,不论病的寒热虚实,药的清温补泻,一律禁吃蕹菜。这是对蕹菜不正确的片面认识,必须加以澄清,才能发挥蕹菜在保健中的作用。蕹菜,又有空心菜、空筒菜、藤藤菜、无心菜、水藤菜等之称。它的性味甘平咸滑,无毒,不仅是人民群众喜爱菜类之一,而且有清润退热,解毒祛秽之功。对鼻子出  相似文献   

9.
痰病医话录     
一、痰淤互扰遗精王××,男,25岁。近几年来梦遗频作。遗泄前自觉心烦难忍;遗泄后则神疲乏力、嗜睡。因未婚偶,自以为青春期之正常生理现象释怀,隐忍而未即时就医。近半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每晚一入寐,则梦有异性来与求欢。心颇疑惧,故白天极力克制自己,不作劳鹜之思。冀借转移情怀以杜其发生,然亦徒劳,几至夜无虚度。不  相似文献   

10.
<正> 前哲时贤的针灸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穴位的主治疗效,以歌诀的体裁加以概括总结,以利于易诵记忆,如“肚腹三里留”,便是“五总穴”之一。这里的“三里”,是指足三里而言,突出地说明足三里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凡是脾胃的病变,都要以足三里为着眼。足三里穴,为阳明经之所属,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则能通阳降浊。无病用之,则能调理气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是防病保健的很好穴位;有病用之,则能调整脾胃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脾居中州而主运化,上则输于心肺,下可达于肝肾,外则能灌四旁,与胃同为人身升降的枢纽。只有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才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全身脏腑、四肢百骸,保持人体的健康。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人体失去应得的濡养,便要发生病变,如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大便泄泻,甚则脱肛、内脏下垂等。在妇女还可出现月经量多、闭经、带下绵绵、子宫脱垂等疾患。所以说“脾以升为健”。  相似文献   

12.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3.
一、痰浊郁结于肝屈××,男,43岁,医师。1983年10月4日就诊。近三月来肝区时觉不适,并日益重坠和加重。精神欠佳,食纳不馨,不安于寐。经B超和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二、三个约蚕豆大阴影,转氨酶偏高。患者操西医工作,又鉴于肝癌等肝脏疾病发病率高,故情绪日益不安。其面色晦黯,表情抑郁,时而口  相似文献   

14.
<正> 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它的生理活动,气血的盈亏,阴阳的盛衰,以及病理变化的寒、热、虚、实,都能导致五官九窍的特殊反应,所以《内经》非常强调内脏与体表苗窍的密切关系,其中以心来说,不仅开窍于舌,而且“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心血充沛,心神安谧,则耳廓肥厚,色泽均匀,听力明晰;反之,心血不足,心神不安,则耳形瘦簿,听觉模糊;心火炽盛,则耳赤、耳痛。根据近代医家临  相似文献   

15.
壮乡医话——经痛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妇女经期疼痛,常见的有少腹、小腹胀疼,腰骶胀坠酸痛,乳房胀疼,经行头痛等之分。其中以少、小腹胀痛为多。经者血也,治经必治血;痛者滞也,治痛必调气活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兹略陈如下。经行腹痛。本病是妇女最常见痛症,其中以青、少年和已婚的育龄妇女为多见,前者是情窦初开,正处于肾气未全,发育未充,或欲而不遂的阶段。如有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当月经将行之时,相火内动,冲激  相似文献   

16.
刘国升 《陕西中医》1994,15(12):548-548
<正>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其表现类似现代医学的某些精神病,临床多以化痰开窍而为治.然该病证起因不一,表现复杂,多方治疗难求一效,迁延日久者并不少见。特别是妇人颠证,除痰之外,又与血行瘀阻密切相关。笔者在对妇人癲证的治疗中,参“痰瘀相关”的有关论述,立“痰瘀并治”的基本法则,依不同患者的具体症情,灵活选方配药,疗效较为满意。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患痛经兼月经先期、量多,表现气滞、血热、血瘀三型者,选自拟“逍遥调经汤”治疗10例,取得满意疗效。逍遥调经汤由牡丹皮12克,栀子10克,当归8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薄荷6克(后下),川楝子12克,益母草15克,没药15克,甘草6克组成。于经前3天开始服用至经期第3天,每天1剂,分2次服完。腹胀甚者加行气止痛的木香;刺痛甚加活血祛瘀止痛的五灵脂、乳香或延胡索;如口干苦,烦躁甚加苦寒的黄芩或黄柏以加重清热泻火之力。  相似文献   

18.
邬晓东 《光明中医》2014,29(11):2403-2404
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食管癌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及癌肉瘤等5型,其中鳞癌占90%以上.因食管无浆膜层,故食道癌常在发病早期即发生食管外侵犯或区域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是临床分期、肿瘤部位、侵及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与性别、年龄等关系不大。提高警惕,早期检查,且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乙状结肠炎范围。证见神疲,少食,懒言,纳呆,腹胀、腹痛、腹泻,伴有粘液便,偶则有脓血便。祖国医学认为,此乃湿热刺激,蕴结于结肠,病程缠绵,日久形成脾阳不振,累积肾阳虚损,形成泄泻所毁。笔者近年来,运用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治疗。颇有疗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例一、刘××,男,45岁。1986年5月21日初诊。主诉:5年前,无原因的出现左下腹部阵痛,便溏不实,偶有水样便。伴有粘液状。1日甚3-5次,腹痛即泻,泻则痛止。曾在市××院治疗无效,反复发作,有阵发性腹痛、腹胀,肛门灼热感。查:面色萎美神倦,疲乏无力,脘闷,肠呜则泻,完谷不化,尿赤、苔苏,脉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