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序贯吻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中4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基本顺利,无序贯桥血管不通畅情况,未发生围术期心梗,死亡1例(3.3/%),胸部切口愈合不佳1例,胸部切口感染1例,电解质严重紊乱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术后近期随访除死亡1例外,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而无明显不适。结论序贯吻合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更加有效和简单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优先吻合桥血管近端作"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先吻合桥血管近端作"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进行分析.若术中左乳内动脉适合搭桥至前降支,则先将其与前降支进行吻合,然后再作"序贯式"搭桥.结果:手术时间为(151.23±31.38)min.桥血管吻合数目共135个,2~5个/例,平均(3.38±0.64)个/例,其中搭2支血管桥的共3例,均为静脉"序贯式"吻合桥.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余痊愈.结论:非体外循环先作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吻合搭桥,可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的弊端及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静脉"序贯式"血管桥每完成一个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的心肌血供,可极大地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4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治疗的情况,并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144例冠心病患者,男性89例,女性55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2±6)岁.其中72例患者采取不停跳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另72例采取不停跳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资料.结果 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时间(1.37±0.76)h,手术时间(3.42±0.73)h,术后IUC观察时间(20.53±6.25)h,呼吸机使用时间(15.85±4.32)h,输血量(2 000.39±720.73)ml,均比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所需少,术中术后需除颤、需转用体外循环、需用IABP过渡、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低心排者也均比应用传统方式少.结论 不停跳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是较不停跳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更加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余兵  张春盛  王伟  孙明  刘继辉 《安徽医学》2011,32(3):298-29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吻合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20例择期手术,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吻合的方式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精细操作,围手术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搭桥3~6支,手术经过均顺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d均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术后平均...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2001-06—2009-05间121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A组(63例)采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方法,B组(58例)采用先吻合远端靶血管端的方法。结果两组方法围术期出现各类并发症共49例次,其中A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全组痊愈出院118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围术期心梗1例,急性肾衰1例,胸骨-纵隔严重感染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发生术后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 (心脏不停跳 )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不停跳搭桥 )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术式 ,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停跳搭桥 )相比 ,具有许多优点 ,但对此术式的推广普及仍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为此 ,我们对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997年 1月— 2 0 0 0年 4月我院收治 3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 ,其中停跳搭桥 2 1例 ,不停跳搭桥 17例 ,患者年龄 34~ 72岁 ,平均 5 8岁 ,男 2 6例 ,女 12例。停跳搭桥组 :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级 12例、Ⅳ级 9例 ;EF 2 6 %~ …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吻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7年3月,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采用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然后吻合靶血管的"序贯式"吻合,进行5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大隐静脉桥:4个吻合口 32例,3个吻合口15例.桡动脉桥:4个吻合口 2例,3个吻合口 7例.总搭桥207支,平均3.69支.手术顺利,每个吻合口费时5~8 min,手术时间缩短,靶血管阻断时间缩短,每吻合完一个口便可开放桥血管近段的阻断、立刻恢复该段冠动脉的血流及其支配区域的心肌血运.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天数为13~39 d,平均18.25 d.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于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有益于危重急症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桡动脉(RA)在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32例患者采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行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桡动脉的获取标准采用改良Allen's实验、量化Allen's实验、术前超声检查和术中Allen's实验判定桡动脉功能及尺动脉代偿功能;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获取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对角支、钝缘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等单独、序贯及"Y桥"吻合,共搭桥63支.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及硝酸甘油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术后心肌缺血改善,无手部缺血并发症.随访3月~1 a,手部运动及感觉功能正常,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应用效果良好,作为第2选动脉桥血管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患者左乳内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利用左乳内动脉和桡动脉“Y”形吻合,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应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分别于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桡动脉序贯吻合后3个时间点测量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情况.运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血流与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主干血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序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左乳内动脉的即时血流测定(TTFM)波形图均表现为以舒张期为主的血流波形.术后24h内有3例患者CK-MB升高,48 h降至正常;术后早期2例发生室性早搏,1例发生室颤;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 带蒂原位左乳内动脉具有相当大的流量储备,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心肌供血面积有关;左乳内动脉、桡动脉“Y”形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符合全心脏再血管化的血流要求.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消除了体外循环(CPB)所致的创伤和相关并发症,近年来倍受关注。我院自2002年4月以来施行了OPCABG18例,同期施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10例。现将麻醉方法和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Inanattempttoavoidthedeleteriouseffectsofcardiopulmonarybypass (CPB) ,off pumpcoronarybypasssurgeryhasrecentlybeenrediscoveredandrefined Overthepastdecade ,theuseofoff pumporbeating heartcoronaryarterybypass (OPCAB)surgeryhassincebecomemorepopularandwidelyused Intriplevesseldisease ,accesstothelateralandposteriorwallvesselstofacilitatecompleterevascularizationevolved ,accompaniedbytechnicaladvancesintheinstrumentationforstabilizationoftheheart Multiplepreviousauthorshavereportedaseriesofoff…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搭桥术193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齐鲁医院施行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穴CPBCABG雪9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穴OPCABG雪74例,冠状动脉搭桥加瓣膜置换术穴CABG VP雪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死亡6例,死亡率3.1%。体外循环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为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为2.7%,冠状动脉搭桥加瓣膜置换术死亡率为10%。短期随访3~6个月,症状消失占93.0%,症状明显减轻占5.4%。结论:患者近期随访效果良好,3组的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穴P>0.05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单中心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40岁于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9±2.5)岁(32~40)岁。该组病例临床特点包括,有高血压病史5例,糖尿病史3例,高脂血症病史4例,有吸烟史8例,术前心梗病史7例,3支主干中不少于1支全闭6例,2例反复行PCI术,分别植入支架5枚和3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无死亡。采用双侧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6例,双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左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4例。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旁路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平均随访时间(47.8±24.3)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术后5年静脉桥出现再狭窄,于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余11例随访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年轻冠心病患者(年龄≤40岁)因心功能代偿良好一般发病较隐匿,临床诊断时冠脉病变较严重。冠状动脉旁路术预后良好,手术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降主动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实施和管理要点。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拟经左胸小切口、经胸降主动脉"Y"型血管桥向心肌供血,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术。麻醉管理要点:①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重点应实施静态肺功能评估和实质功能(动脉血气)测定;②采用静脉复合慢诱导、合理的麻醉深度及使用减轻气管插管反应的药物;③麻醉维持以七氟烷为主,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实时监测PETCO2和动脉血气,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④合理镇痛:诱导前给予曲马多(1mg/kg~1.5mg/kg)+凯芬(1mg/kg)先发镇痛;术中使用舒芬太尼+曲马多(2mg/kg),术毕PICA。结果:麻醉诱导平稳、满意度高;麻醉维持期间2例因CO2蓄积而采用间断单肺通气,余40例过程平稳顺利完成手术;16例病人术毕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镇痛完善,顺利拔管。平均手术时间(104±13.8)min。带管入ICU患者术后平均机械辅助呼吸(5.2±2.5)h,平均ICU滞留(36.4±5.8)h,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经胸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升主动脉存在钙化、扩张或粥样硬化斑块者的一个新途径。其麻醉要点为:采用复合用药、慢诱导达到合理麻醉深度以满足实施双腔气管插管的需要;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避免缺氧和CO2蓄积,加强动脉血气监测;平衡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
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
10例,三支病变25例,冠脉病变支数2.7±0.5支。首先完成机器人辅助下内乳动脉游离和非体外循环下、内乳动脉到前降支的
吻合,术后2周内行其余病变冠脉的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同期造影检查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6个月、1至5年时复查64 排
CT,明确动脉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
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动脉桥血流量为36.0±22.5 mL/min,支架植入时
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通畅率为100%。35例患者共植入49枚支架,植入1.34±0.6枚,其中23例患者植入支架1枚,11例植入2
枚,1例植入3枚。无失访患者,随访时间6~62(17.5±11.6)月。术后6个月时桥血管和支架内闭塞各1例,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
者桥血管及支架保持通畅,无心绞痛及MACE事件发生。结论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有良好的
近期桥血管和支架通畅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微创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施行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同期行退行性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岁。退行性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42例,冠心病合并退行性瓣膜病2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58例,其中双瓣膜置换5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1例,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合并单瓣膜成形术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5例,双支16例,多支32例。结果:本组早期病死3例(4.8%),共出现并发症8例(12.7%);患者中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2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1例,脑栓塞2例均治愈。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退行性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施行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和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对 1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对各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完成前降支吻合 10例 ,右冠状动脉吻合 7例 ,钝缘支吻合 10例 ,对角支吻合 6例。结果 :本组无死亡 ,行前降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 ;行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一定的右心功能 ;吻合钝缘支和对角支时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变化 :MPAP、PCWP、CVP明显升高 ,SVI及LVSWI明显下降 ,CI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行主动脉近心端吻合时MPAP、SVRI、PVRI明显升高 ,CI明显下降。术毕及术后 2h、6h、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CI有明显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对钝缘和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 ,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变化 ;术毕及术后 2h、6h及 16h ,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 ,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7例,29例为3支病变,8例为左主干病变,13例术前有心梗,2例合并室壁瘤。3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例由OPCAB转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前降支及对角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中间支、钝缘支及后降支。2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人均搭桥3.2支。结果:术后心梗导致低心排死亡1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10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再次清创处理。随访12~39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冠脉CTA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脉搭桥中,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21例择期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维持用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和异氟醚,监测10例多支搭桥手术打开心包时(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右冠状动脉(RCA)搭桥、血管吻合完成时循环指标。结果21例手术都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与基础值比较,LAD、LCX、RCA搭桥均出现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增加,其中LCX、RCA搭桥时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结论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维持循环的稳定和心肌氧供需的平衡,手术在心脏上操作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