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预防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广泛重视,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乳腺癌的手术治疗由原来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逐步向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以及保留乳房的乳腺区段或象限切除术的方向发展,手术创伤减小,保留胸大肌、胸小肌致使胸廓外形和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一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的胸大肌异常并胸小肌缺如,此变异情况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尸体标本身长1.70m,发育正常,胸部未见手术疤痕.依此剥离前胸皮肤及浅、深筋膜后,见其左侧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第1-2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整块胸大肌呈长条形,内侧缘胸骨柄部起点长7.0cm,外侧缘(从锁骨起点外侧缘至止点)长13.5cm,上缘锁骨部起点长9.9cm,下缘肌纤维先水平向外侧,继而折向外下斜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水平部长11.2cm,斜行部长1.2cm.右侧胸大肌正常.双侧胸大肌血管、神经未见异常.将双侧胸大肌均沿起点切断,向外侧翻开,见右侧有一呈三角形的胸小肌,左侧未见胸前壁起自第3-5肋的肌束,亦未见有止于肩胛骨的肌束,可以断定左侧胸小肌缺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胸大、小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乳腺癌(Ⅰ期66例,Ⅱ期141例,Ⅲ期7例)施行保留胸大、小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治疗结果。结果:214例病例中术后发生皮下积液12例(5.6%),皮缘坏死16例(7.4%),上肢淋巴性水肿8例(3.7%),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11例(5.1%)。3a生存率为82.3%,5a生存率为63.4%,其中Ⅰ期5a生存率为79.6%,Ⅱ期5a生存率为56.3%。结论:重视保护胸外侧支神经可避免胸肌挛缩导致的上臂运动障碍,重视术后早期化疗能有效地预防复发和转移,重视创面综合处理可减少皮下积液,重视加强术后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胸小肌变异为双胸小肌.国内对于胸小肌缺如的报道比较多,但未见关于双胸小肌的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70岁左右)时,发现其左侧胸小肌起止点及形态,与通常所见者不同,简要描述于下: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一般记述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本倒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其右侧胸小肌正常,而左侧胸小肌从中间分裂为内外二部,起点、止点也各不相同。内侧者,较宽厚,起自第2、3肋,止于肩胛骨喙突根部前内侧;外侧看较扁长,起于第4、5肋外侧,止于肩胛骨喙突尖内下。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体胸骨肌和胸小肌的变异已有报道,而我们在解剖实验中发现一具男性尸体170cm,约50岁,同时出现双侧胸骨肌与双侧胸小肌位置变异,尚未见有文献记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單純乳腺切除術伴同術後腋窩部X線照射治療乳腺癌的意見是值得懷疑的。將乳腺連同原發腫瘤切除並根治性的清除腋窩淋巴組織迄今仍視爲必要。鑑於乳腺癌常習於治胸肌筋膜擴散,因此應將胸大肌根治性的切除,而胸小肌同時切除是一个重要的問題,根據臨床經驗,切除胸小肌后經常伴有嚴重的、持久的上肢水腫,以致形成患者生活及工作上的妨碍,爲此,不少外科家會致力於這一問題,企圖盡可能保留胸小肌,然迄未完善獲得解决。1908年Heile氏采用胸小肌自肋骨游離,當清除腋窩以后將呈扇形包繞血管,以防止手術區在愈合過程中腋窩血管與覆蓋皮膚的粘連愈著。Oumrich氏用X線拍片證明,術後上肢水腫多系腋靜脈阻塞所致,爲了避免腋窩廢痕硬結的形成,采用肌肉扇形包繞血管,根據Treptow及Fiwsterer氏觀察到運用肌  相似文献   

8.
乳癌根治术已向扩大范围内缩小手术范围转化,化疗和放疗的应用使这一趋势更普遍接受。作者采用切断胸小肌起点,上下分离开胸小肌,清除锁骨上下淋巴结后再原位缝合,使清扫淋巴结方便,保留胸小肌的功  相似文献   

9.
手指发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睡眠中容易发生。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与以下几种疾病有关,应引起中老年人的重视。1、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或局部关节韧带松弛而使局部血管、神经组织受压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局部麻醉下采用胸锁乳突肌外缘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技巧和优势.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5月选择经彩超证实无颈淋巴结肿大的甲状腺肿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胸锁乳突肌外缘小切口)和对照组(传统颈前沿皮纹切口),每组50例,均采用1%利多卡因行皮下浸润麻醉,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选择术式,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无影响手术的麻醉不良反应.两组病例肿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出现1例低钙抽搐,对照组出现1例声嘶,分别于术后25 d及1.5月恢复.结论 采用胸锁乳突肌外缘小切口下作甲状腺手术,可以同时处理双侧甲状腺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不需常规引流,具有显著的微创美容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胸大、小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乳腺癌(Ⅰ期26例;Ⅱ期78例;Ⅲ期4例)施行保留胸大、小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治疗结果。结果:108例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5例,皮缘坏死7例,上肢淋巴性水肿3例,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5例。Ⅰ期5a生存率为78.0%,Ⅱ期5a生存率为54.8%。结论:重视保护胸外侧支神经可避免胸肌挛缩导致的上臂运动障碍及术后早期化疗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手指发麻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睡眠中容易发生。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与以下几种疾病有关,应引起老年人的重视。1.一过性脑缺血:它是引起老年人手指发麻的最常见原因。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可引起血管痉挛,高脂血症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这  相似文献   

13.
胸大肌翻转及胸大肌束状切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胸大肌翻转及胸大肌束状切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胡伯年,李忠麟,黄黎明,高原我们从1986年5月~1993年5月对I~IIla期乳腺癌进行胸大肌翻转及胸大肌束状切除的改良根治术,效果较满意。现总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本组106例中,女105例,...  相似文献   

14.
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治疗肌性斜颈[易传勋,彭冲,辛时林等.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1):22]自1990年9月以来,以自行设计的胸锁乳突肌之延长术治疗肌性斜颈49例。患者年龄2~22岁,其中年龄小于12岁者3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优良...  相似文献   

15.
雷炎  张竹林 《医学争鸣》2008,29(11):1026-1026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01/2006-08收治肌性斜颈患者68(男31,女37)例,年龄2~40岁. 头部向患侧倾斜25°以上,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健侧平均缩短2~3 cm. 手术时取仰卧头过伸体位,头偏向健侧.  相似文献   

16.
万孟瑶  鄂莉莉  张利军 《新疆医学》2022,(3):285-288,292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技术研究新生儿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随出生体重变化的趋势,探究正常足月新生儿胸锁乳突肌时域均方根值(RMS)特征,为临床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筛查和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399例正常出生1-7 d足月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4组:2500g--、3000g--、3500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腹直肌与脊旁肌的肌电图差异,探讨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的作用及意义,为ALS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确诊的43例ALS患者的肌电图资料,其中在延髓段成功获取39例患者斜方肌及42例患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资料,在胸髓段成功获取37例患者腹直肌及10例患者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资料,均包括肌肉在安静状态下的自发电位、在小收缩时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及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比较延髓段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胸髓段腹直肌和胸段脊旁肌的自发电位、MUAP、募集相的阳性率。结果 39例斜方肌肌电图的自发电位(87. 2%)、MUAP(92. 3%)、募集相(84. 6%)均高于42例胸锁乳突肌的自发电位(35. 7%)、MUAP(59. 5%)、募集相(45.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7例腹直肌肌电图的自发电位(62. 2%)、MUAP(64. 8%)、募集相(75. 6%)均高于10例胸段脊旁肌的自发电位(20. 0%)、MUAP(20. 0%)、募集相(50. 0%),两者自发电位和MU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募集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ALS患者,斜方肌较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较胸段脊旁肌更易出现肌电异常,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在ALS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对疑诊ALS的患者应重视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胸大肌增生性肌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5 7岁 ,因左胸部肿物 1 5天 ,近 5天生长迅速 ,于 2 0 0 3年 6月 3日入院。体检 :左乳外下象限近乳头处可触及一 3cm× 3cm大小的肿物 ,质硬 ,与周围边界不清 ,活动度差 ,轻压痛 ,无波动感。B超示 :左乳腺腺体后方实性低回声光团 ,边界欠清 ,回声欠均匀。拟“乳腺癌”住院。术中见肿物位于胸大肌内 ,与周围轻度粘连。术前FNAC(Fine -NeedleAspriationCytology)检查 :镜下见细胞散在分布 ,大部分细胞圆形、椭圆形及长梭形 ,细胞核圆形及椭圆形 ,部分偏位 ,少数细胞体积大 ,细胞核核型不规则 ,染色质较粗 ,并见核分裂及核仁 ,胸…  相似文献   

19.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为临床常用药物,已广泛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恶心、呕吐或其他胃肠病的治疗。但近数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可影响锥体外系,易被忽视或误诊为癔病、破伤风或脑膜炎等。我们自1983年7月~1984年5月共观察并随访6例,认为主要改变为肌紧张异常(dystonia)。为引起同道们在临床应用时对该药副作用的识别及重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咬肌(Masseter muscle,MM)为对照,研究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过程中咬合力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肌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scanIII咬合记录仪和BioEMG III肌电图仪,同步记录25名健康受试者SCM和MM的肌电值,分析不同咬合力水平下肌电值与自主最大紧咬(Maximal voluntary clenching,MVC)时肌电值的比值的变化。结果:MVC时,咬合力、SCM及MM肌电值双侧之间无明显差异,SCM肌电幅值约为MM的(9.13±4.77)%~(10.23±6.47)%,SCM及MM的肌电比值在达到最大咬合力的75%之前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从该水平至MVC时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自主最大紧咬过程中SCM表现出与MM同步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肌电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