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例)和开颅手术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神经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15 mL的患者比例(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5%,1/22)低于开颅手术组(5.0%,1/20;P=0.00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90 d死亡率(13.6%,3/22)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P<0.001)。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就诊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和小骨窗开颅组.神经内镜组22例,小骨窗开颅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神经内镜组死亡0例,小骨窗开颅组死亡2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1.52±0.40)h]、术中出血量少[(35.61±13.52)mL]、血肿清除率高[(90.12±4.32)%],神经功能恢复快[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量表评分术后1周为(25.15±4.37),术后4周为(18.13±2.8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神经内镜组(81.82%)高于小骨窗开颅组(65.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出血量在30~50 mL、病情较轻的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快捷、血肿清除率高、出血少、恢复快、预后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敏  汤树洪  刘洁红 《广西医学》2009,31(6):831-833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内镜手术组54例在神经内镜下操作清除血肿并止血,常规开颅手术组42例行开颅手术,比较其疗效和预后等临床指标。结果神经内镜下手术组疗效优于常规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内镜手术组近期预后优良率为62.9%(34/54),远期预后优良率为75.9%(41/54);常规开颅手术组分别为45.2%(19/42)、52.3%(22/42),两组近期、远期预后比较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优劣。方法对10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完全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镜辅助微创手术,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术后清醒时间及GC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和再出血率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组,而血肿清除率、术后GC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神经内镜比显微镜辅助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血肿更彻底、止血更可靠,具有较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成微创组(66例)和开颅组(66例)。微创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疗法,开颅组则接受开颅血肿清除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血肿清除情况,记录其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差异。结果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GOS优良率及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3.6%和83.3%,明显高于开颅组的40.9%和65.2%(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开颅组的16.7%(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血肿清除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及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及常规开颅组。其中神经内镜组29例,常规开颅组37例。术后随访6个月。通过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ADL评分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手术时间神经内镜组(2.2±0.5)h、常规开颅组(3.7±1.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率神经内镜组(93.5±4.7)%,常规开颅组(90.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神经内镜组(22.4±5.6)d,常规开颅组(32.2±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L评分:神经内镜组Ⅰ级(61分以上)19例、Ⅱ级(41~60分)7例、Ⅲ(40分以下)3例,常规开颅Ⅰ级(61分以上)12例、Ⅱ级(41~60分)18例、Ⅲ(40分以下)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结论运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米国强 《吉林医学》2010,(33):5976-5976
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70例)和开颅手术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存活61例,存活率为87.14%,开颅手术组患者存活34例,存活率为68%,,微创手术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且死亡率低于开颅手术组。两组患者存活率和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既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手术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锁孔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锁孔手术清除血肿,与同期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锁孔手术组中存活28例,恢复良好(GCS评分11~15分)26例(86.7%),开颅手术组中存活23例,恢复良好(GCS评分11~15分)16例(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锁孔手术组GOS评分5分23例(76.6%),常规开颅手术组15例(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孔手术比传统手术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更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磊  岳培东  钱金明 《安徽医学》2023,44(5):573-576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经额入路与常规颅骨开瓣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神经内窥镜组45例与常规手术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变化。结果 神经内窥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窥镜组术后并发症(13.33%)比常规手术组(42.5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肿残余量神经内窥镜组少于常规手术组,且血肿清除率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手术前后NIHSS、ADL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窥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效果优于常规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54-105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1983~1992年,作者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患者57例,其中部分胎盘残留13例,产后子宫局部感染38例,子宫内膜适应性增生过长6例。结合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国内妊娠早期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首例尸检材料,并收集国内外报告的有完整资料的病例共127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对妊娠期突然发生的剧烈而持续的上腹痛及压痛等临床表现者,均应考虑到急性胰膜炎的诊断。其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休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清和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的变化。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5组(发病时间≤6h、6h <发病时间≤12h、12h <发病时间≤24h、24h <发病时间≤72h、3d <发病时间≤7d),检测各组血清和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的含量以及出血量和水肿量;另选取21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血清 IL-4、IL-6、IL-8、IL-10的含量作对照。结果:IL-4、IL-6、IL-8、IL-10在患者静脉血、血肿液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患者静脉血与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病时间≤6h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 IL-10浓度升高不明显外,IL-4、IL-6、IL-8浓度均明显升高;24h <发病时间≤72h 时,IL-4、IL-6、IL-8浓度与其他各时段比较,以及3d <发病时间≤7d时,IL-10浓度与其他各时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段出血量和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和水肿量均在发病时间≤6h至12h <发病时间≤24h 逐渐增大,12h <发病时间≤24h 达到峰值。结论:ICH 患者静脉血、血肿液中 IL-4、IL-6、IL-8浓度可以作为早期检测(≤6h)ICH 的指标,并可通过不同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判断 ICH 患者发病时间,且患者发病一周内周围脑组织出血量和水肿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危险级别患者的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2例SAH患者进行低、高危险级别分组后,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的CVS程度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低危险级别25例,高危险级别7例,发生CVS患者12例(占37.5%)。25例低危级别患者中,18例(占72%)MSCTA表现正常,7例(占28.0%)出现轻度CVS,多无临床体征;7例高危级别患者中,2例(占28.6%)MSCTA表现正常,5例(占71.4%)出现中重度CVS,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低、高危险级别患者与MSCTA检出的CVS程度比较,Z=-2.936,P〈0.05。结论:MSCTA可准确无创地评价SAH后CVS程度,指导临床分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传统开颅手术及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20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80例(微创组),传统开颅手术78例(开颅组),内科保守治疗47例(保守组)。结果微创组术后意识水平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较另两组有所改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有所减少;微创组总病死率与开颅组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均显著低于保守组;微创组重残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微创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1~3级率、语言恢复优良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提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重残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优于传统开颅手术和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社区心理干预,降低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脑出血发生率。方法:按照1993年WHO/ISH标准选取高血压患者,每月定期讲解高血压防治和保健知识。结果:干预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社区心理干预和药物联合治疗,是降低脑出血发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TCD、CT及临床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重型脑外伤住院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8」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Fisher改良分级评估SAH程度,并于入院24h后,第3d、5d、7d、10d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CA)颅外段血流速度检测。结果 13例病人为CVS,其中轻度6例,中度5例,  相似文献   

18.
基底节内囊区出血的分型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基底节内囊区血肿发生部位、责任血管与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依据患者影像中原发出血灶的部位与责任血管将基底节内囊区出血分为6个亚型:(1)前部型;(2)中间型;(3)后中间型;(4)后外侧型;(5)外侧型;(6)大量出血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病初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结果 前部型占12.15%,68.18%患者:MRS=0~2分,1例死亡。中间型出血占6.63%,50%患者MRS=5分,没有死亡病例。后中间型占10.50%,52.63%患者MRS=0~2分,没有死亡病例。后外侧型出血占18.。78%,76.47%患者MRS=5分,17.65%患者死亡。外侧型出血最为常见(39.23%),38.03%患者MRS=5分,8.45%患者死亡。大量出血型发病率亦较高(12.71%),47.82%患者MRS=5分,47.83%患者死亡。结论 血肿的位置及所侵犯的临近区域是影响纹状体内囊出血预后的决定要素,六型分类法为预测临床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了简易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以及休克指数法测定产后出血量的精确率。方法选择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6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以及休克指数组,每组各69例,分别应用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以及休克指数法进行产后出血量的测定,比较不同测定方法计算的出血量以及产后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①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测定产后2、24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及休克指数组测定产后2h出血量与24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指数组测定产后2、24h出血量以及检测出产后出血概率明显高于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指数组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概率显著低于称重组、容积组、面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组内比较,产后30、60、120min时检测HB、HCT等指标下降程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四组产后30、60、120min时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产妇产后30、60、120min心率〈90次/min、≥90次/min比例,收缩压〈80mmHg、≥80mmH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克指数法测定产后出血量更为准确,能够监测出隐性出血,作为抢救产后失血性休克扩容的一项客观指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