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腰椎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1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14±1.04)分,ODI评分(63.89±11.78)%,末次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2.35±0.98)分(与术前比较,P<0.05),ODI评分(25.54±9.72)%(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平均(24.32°±10.52°)矫正至术后平均(10.56°±7.12°),ODI改善优良率为73.68%.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及内固定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是一种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形态学改变,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的84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按患者顶椎位置分为3组。A组:顶椎位于L2-3椎间盘,B组:顶椎位于L3椎体,C组:顶椎位于L3-4椎间盘。使用image pro PLus软件测量椎旁肌肉相关数据。 结果 (1)A组顶椎节段多裂肌(MF)面积比凸侧大于凹侧,MF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2)腰大肌(PS)面积比凸侧小于凹侧, PS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3)A、B、C 3组在顶椎上一个及下一个椎间盘平面与顶椎椎间盘平面有相似的结果。 结论 退行性侧凸患者凸凹侧椎旁肌退变程度不同,凹侧大于凸侧,退变节段主要发生于顶椎上、下各一节段。且肌肉退变主要以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于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研究仅局限于冠状面及矢状面,尚未明确侧弯与骨盆间的三维关系。目的:分析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侧弯对骨盆的影响,研究腰椎与骨盆三维空间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60例Lenke5型主腰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冠状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角、左右骨盆髋骨宽度比值、脊柱旋转角度、骨盆倾斜、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冠状畸形角比率、矢状畸形角比率、C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椎体顶点平移、冠状骶骨倾角,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Lenke5型主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与骨盆的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①Cobb角与冠状畸形角比率、椎体顶点平移距离、脊柱旋转角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1,r=0.841,r=0.736);②冠状畸形角比率与椎体顶点平移距离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37),与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4),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95);③腰椎前凸角与矢状畸形角比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42),与冠状畸形角比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r=-0.554);④Cobb角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22,r=0.534),C7铅垂线到骶骨中垂线的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椎体顶点平移距离与冠状骨盆倾斜角、冠状骶骨倾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7,r=0.506),腰椎前凸角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2,r=0.538);矢状畸形角比率与骶骨斜率、骨盆入射角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614,r=0.621);⑤结果发现腰椎与骨盆相对位置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息息相关,当腰椎出现侧凸、旋转时,骨盆的相对位置也会变化进行代偿,这表明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骨盆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背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SCHWAB教授曾提出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9° 的标准,但统计学显示国内人群骨盆入射角值较欧美人群小,应用此公式对国内患者进行腰椎前凸矫正存在争议.目的:评估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骨盆腰椎匹配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索合适的腰椎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矫形效果,并与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联合SPO组(33例)和单纯后路矫形组(3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脊柱全长X线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与腰椎前凸角(LL)差值(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等情况,并观察随访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PJF)、内固定失败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 ~ 51个月,平均(34.38±8.6)个月。OLIF联合SPO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同时OLIF联合SPO组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术后1周6.8°±4.5° vs 12.3°±7.3°,末次随访9.1°±7.3° vs 15.2°±11.7°,P<0.05)。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PT、LL、PI-LL及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OLIF联合SPO组末次随访LL大于单纯后路矫形组(34.3°±6.4° vs 29.6°±8.9°),PI-LL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6.4°±5.3° vs 21.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联合SPO组PJK、PJF及内固定失败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8.2% vs 2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 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其能够提供坚强的前柱支撑,有效地恢复腰椎前凸,纠正矢状面失衡,并且还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质疏松是以全身骨组织显微结构损坏及全身骨量减少为特征,有学者认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体前高不会减少,反而会有增加的趋势。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7例,另选取同期在住院治疗的腰椎非侧凸组患者37例。测量时采用改良Cobb法,沿患者的T12-L5各椎体上终板平行划线,2条线的最大夹角为侧凸角,两线所在椎体即为上、下端椎。运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对患者L2-L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股骨转子的骨密度进行测定。采用Linear regression对骨质疏松和退行性腰椎侧凸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椎侧凸组患者L2-L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股骨转子部位的骨密度T值与腰椎非侧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各部位骨密度较腰椎(L2-L4)较低。腰椎侧凸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腰椎非侧凸组患者(P < 0.05)。Linear regressi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个部位的T值与侧凸Cobb’s角无明显相关性。结果提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与侧凸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  相似文献   

8.
BACKGROUND: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patients will appear to have abnormal changes in various cytokines in the serum of the bod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atient’s pathogenesis. OBJECTIVE: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β during the onse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METHODS: Sixty-six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ere enroll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according to Schwab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were 16 cases of type I, 32 of type II, and 18 of type III. Additionally, 60 healthy persons undergoing homochronous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extracted as control group.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at preoperative 1, 2, 3 weeks and at postoperative 1, 2, 3, 4, 5, 6 weeks to determine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β as well as to observe the relevant chang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β were increased gradually at 1-3 week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n showed a decrease trend at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4 weeks after admission (P < 0.05);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β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5 weeks after admission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 reached the peak at 1 week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β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assess disease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verity of inflammation based on which we can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为脊柱三维平面上的畸形,会导致青少年脊柱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椎骨及椎间盘应力发生相应的改变,且腰椎、骨盆在人体中的力学作用极为重要,青少年时期为人体脊柱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脊柱结构及应力的改变在该时期的进展尤为明显。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导致脊柱结构和应力发生改变,腰椎在脊柱中承受的载荷最大,骨盆也起着传导重力的作用,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主弯患者腰椎骨盆的生物力学分析尤为重要。 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主弯腰椎-骨盆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 方法:根据1例13岁女性特发性脊柱侧凸腰主弯患者的腰椎-骨盆CT薄层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以Pro/E 5.0软件建立初步几何模型并导入Hypermesh 13.0进行网格划分,最终通过Abaqus 6.14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有限元模型在6种载荷条件下的位移、应力变化及该模型各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变化。患者家属对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建立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主弯患者的腰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②模型在6种载荷条件下,L1椎体上部在左、右侧屈时位移变化最大,骶骨下端在前屈时位移最大;③椎间盘右缘在右侧屈运动条件下所受应力最大;前屈位时,腰椎间盘所受应力为前缘最大,左缘所受应力最小;后伸位时后缘所受应力最大,而右缘所受应力最小;侧屈位及旋转位时,右缘所受应力最大,前缘所受应力最小;④L5在6种运动中应力均最大,其中应力集中于上下关节突及椎弓根,尤其以右侧最为集中;⑤提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载荷会引起椎体或椎间盘不同位置受力及位移有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对脊柱侧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ORCID: 0000-0001-5810-6674(张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行采用改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66.2岁。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分析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Cobb's角、腰椎前凸角之间相关性。结果 26例均获得12~4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9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无假关节形成现象。术前VAS评分(7.5±2.0),末次随访时为(3.5±2.2);术前ODI指数为(65.3±12.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3.4±12.1)%;术前Cobb's角数为(27.5±8.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7±6.9)°;术前腰椎前凸角为(16.8±8.8)°,术后末次随访时为(39.6±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前凸角成负相关。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侧凸症是一种可选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Jaslow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6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14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改良Jaslow技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以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Cobb角的变化综合评定术后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无逆行颅内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症状、体征得到改善。末次随访Cobb角(3.35°±0.87°)和ODI(10.53±2.00)均较术前(20.37°±5.57°,39.42±8.34)明显降低(t=10.99,t=15.06,P值均〈0.01),JOA评分为(25.00±1.22)分较术前(11.42±2.40)分明显增高(t=-24.72,P〈0.01)。术后1年,按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疗效:优13例,良1例。复查患者腰椎X线正侧位片,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钉;中立位侧位X线检查显示腰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方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案。采用腰后路彻底减压、改良Jaslow技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辅助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建立L1~S1三维有限元DLS模型(模型1),模拟L2~5连续三节段OLIF手术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单纯OLIF(stand-alone OLIF)模型(模型2)、椎体钉棒固定模型(模型3)、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4)和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5)。在直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工况下,记录并分析各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融合器及内固定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6种运动工况下,模型2~5融合节段整体ROM均小于模型1;与模型1相比,模型3、4的ROM降幅大于模型2、小于模型5;前屈和后伸工况下,模型4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左右侧弯工况下,模型3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在所有运动工况下,模型3、4融合器应力峰值大于模型5、小于模型2;其中,模型3的L2~3、L3...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2014 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文献1 63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39篇)。从手术固定融合范围、长节段固定融合上下端椎的选择、微创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对于矢状位平衡尚可的相对年轻且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宽/长指数小于0.36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可行的。对于严重或进展较快的矢状位和/或冠状位失平衡、旋转畸形、腰椎滑脱或不稳的僵硬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开放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是必要的,合并发生腰椎后凸者还需要考虑进行截骨。对于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变性侧凸患者,上、下端椎的选择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目前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治疗多为单中心报道,疗效满意,但是微创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长期疗效以及翻修情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观察。结论 尽管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患者的治疗仍然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综合满意度为首要原则,适当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同时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本科收治的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患者40例。其中,治疗组21例,应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行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19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术。40例均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1年的随访,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的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分及冠状位Cobb角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JOA评分等方面相比于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状位Cobb角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治疗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人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近,但前者恢复更快,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腰椎畸形恢复更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T—AIS)患者和单腰弯AIS(L—AIS)患者的腰椎前凸(LL)在平卧位下的改变,量化评估平卧位对LL的影响,并评估站立位冠状面腰弯是否影响平卧位LL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IS50例,L—AIS44例。T—AI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4.95±2.82)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7.19°±10.43°;L—AIS患者的平均年龄(15.22±2.2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8.12°±9.29°,两组患者的年龄及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4及t=0.439、P=0.661)。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支具治疗史,神经肌源性疾病、内分泌紊乱、骨骼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异常、结缔组织病或智力异常均被排除。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及平卧位腰椎侧位X线片。在站立位及平卧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LL。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相关性;分别对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差值(△LL)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站立位LL、平卧位LL及ALL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AIS患者的站立位LL为50.49°±8.73°,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40.79°±9.89°(t=5.199,P〈0.01);L—AIS患者的站立位LL(51.95°±13.49°)和平卧位LL(36.37°±11.8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2,P〈0.01)。虽然两组患者问站立位LL的差异(t’=-0.614)和平卧位LL(t=1.97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L-AIS患者的ALL(9.70°±9.34°)大于T—AIS患者的ALL(15.5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1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AIS和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陕西省陕北地区12~15岁青少年脊柱正常与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的解剖结构特点,为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详细资料,并为科学设计螺钉尺寸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根据延安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供的影像CT资料,将12~15岁青少年分为两组:青少年脊柱正常组(ASN 组,n=120)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Lenke 1型,AIS 组,n=30),将连续扫描的胸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分析与测量。测量指标包括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模拟钉道长(VSL)、椎管橫径(TD)与纵径(LD)、椎弓根外偏角(α角)、椎弓根最大外偏角(β角)、椎弓根头倾角(θ角)和椎弓根面积(PA)。 结果 青少年脊柱正常组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指标: PW:12~13岁,T4~T9相对狭窄,T5、T6最小[男(3.71±0.72) mm,女(3.53±0.60)mm],14~15岁,T4~T6相对狭窄,T4、T5最小[男(4.29±0.93) mm,女(4.27±1.20)mm];PH:12~13岁,T1~T12逐渐增大,T1最小[男(6.19±1.06) mm,女(7.21±2.76)mm],14~15岁,T1~T11逐渐增大,T11~T12减小,T1最小[男(7.51±1.55) mm,女(7.48±2.09)mm];VSL:12~13岁,T1最小[男(29.56±3.24) mm,女(28.25±2.12)mm];T12最大[男(34.80±4.76) mm,女(35.98±3.40)mm],14~15岁,T1最小[男(31.81±3.43) mm,女(29.60±4.78)mm],T12最大[男(41.54±3.35) mm,女(40.52±5.58)mm];TD与LD:ASN组和AIS 组的TD与LD规律相似,T1~T3 横径大于纵径,T4~T7 横径与纵径相似,T7~T12TD小于LD;α角:ASN 组和AIS组的α角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减后递增,T5~T12 α角均5°以下,几乎与矢状轴平行,β角:ASN 组和AIS 组的β角变化规律相似,T1~T3快速减小,T4~T7缓慢减小,T7~T12缓慢增大;θ角:ASN 组和AIS 组的θ角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增后递减,T5~T8 θ角最大;PA:ASN 组和AIS 组的PA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减后递增,T4~T8相对狭窄。与脊柱正常组相比,脊柱侧凸组腰椎的凸侧PW比凹侧更窄,VSL更长,α角更大。 结论 脊柱正常组胸椎各节段置入螺钉的适合尺寸及脊柱侧凸组椎弓根参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掌握胸椎解剖结构,提高置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2009年3月,25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TLIF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6.5岁。病程1.0~12年,平均3.4年。其中L3~L511例,L4~S114例。术前VAS评分为8.3±0.7分,ODI评分45.4±2.0分,改良Prolo评分8.5±2.1分。结果手术时间180~240分钟,平均206.2±51.5分钟。术中出血420~600 ml,平均503.2±30.5ml。住院天数14~30天,平均21.3±2.2天。所有病例随访时间2.5~5.5年,平均4.8年。术后腰背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改良Prolo评分优1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总优良率92%。本组25例50个融合节段,术后1年三维CT扫描,有43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6%。术后3例发生切口浅表皮肤感染,2例连杆滑脱。无螺钉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和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疾病中期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融合率,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后路顶椎凹侧椎间松解、减压并植入融合器的长节段矫形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 7 月黄山市人民医院骨科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52~77岁,均采用经后路顶椎凹侧椎间松解减压、融合器置入、长节段矫形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矫正效果。观察并对比手术前后VAS、ODI及JOA评分。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Cobb's 角术前35.6°±5.9°、术后11.2°±4.5°,VAS 评分、 ODI 指数及JOA评分术前分别为 ( 7.4±2.2 ) 分、62.5%±6.9%、(6.9±1.6)分,术后随访分别为 (2.0±1.6 ) 分、18.8%±4.0%、(26.0±1.5)分,术后末次随访 VAS、O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冠状面矫形率68.5%,随访期间未见矫正丢失现象,无钉棒断裂及融合器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后路顶椎区凹侧椎体间松解减压、融合器置入、长节段矫形术治疗DLS的早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5~3.3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减压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前凸角的术前、术后1年、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Cobb's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长节段组的冠状面、矢状面平衡术前均优于短节段组(P值均<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腰痛、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中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 采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S较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