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髋关节CT影像数据的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DDH患儿62例,根据制定的手术方案分为3D打印组(30例)和常规手术组(32例)。3D打印组术前根据患儿髋关节CT扫描数据进行3D模型打印,并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根据3D模型行Pemberton髋臼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常规手术组根据术前三维CT图像制定的手术方案进行Pemberton髋臼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髋臼指数矫正、沈通氏线是否连续、术中出血量等。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髋关节髋臼指数矫正、术后沈通氏线连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髋关节CT影像数据的3D打印技术辅助行DDH手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为患儿提供了更精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5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47例, 其中男16例、女31例,年龄(53.15±12.19)岁,均在术前依据CT影像资料完成肺三维重建,肺部结节最大径为(8.04±2.96)mm。术者依据重建影像设计并进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收集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术前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肺部动、静脉和支气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可准确显示肺结节的位置和肺段边界。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影像设计并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其中40例肺段切除术和7例肺亚段切除术;手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CT三维重建对比,患者肺血管、支气管位置及分支的显示均吻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29.68±43.14)min,术中出血(104.36±76.31)mL,术后胸腔引流量(748.30±444.63)mL,术后拔管时间(2.89±1.73)d,术后住院时间(4.38±1.7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4/47)。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5例。42例恶性肿瘤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个数为(7.29±5.62)枚,淋巴结清扫站数为(5.09±1.75)站。术后随访3个月,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CT三维重建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共有36例肺结节患者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术前患者均行胸部增强CT,通过CT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支气管、血管三维成像,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决定术中需解剖和切断的肺段动脉、静脉、支气管,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根据三维重建解剖暴露目标肺段的动脉、静脉、支气管,验证三维重建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情况和术前规划基本相符;本组手术时间(87.7±27.9)min,手术出血量(53.3±11.2)ml,术后引流量(563.6±116.3)ml,胸管留置时间(2.9±1.4)d,术后住院时间(5.1±1.3)d,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对精准肺段切除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复杂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到2016年3月的21例肝肿瘤患者资料,行上腹部CT扫描,获取1 mm DICOM格式的CT数据,采用三维可视化分析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并制定手术策略、指导手术操作。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实际切除肝体积、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均构建了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并进行虚拟肝切除术,虚拟切除肝体积为(1 030±279)mL。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复杂性肝切除术,21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350±78)min,术中出血量(497±381)mL,术后住院时间(12.5±2.9)d,术后并发症率14.3%,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实际切除肝体积(1 028±258)mL。实际切除肝体积与虚拟切除肝体积在统计学上具有相关性(r=0.945,P0.001),两者均值无统计学差异(t=0.022,P=0.983)。结论:三维可视化分析有助于熟悉肝脏解剖,虚拟肝切除术有助于精确定量分析和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间接指导手术操作,可提高复杂性肝切除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3DV)技术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精准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姜堰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1例不稳定型高龄ITF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所有患者术前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将获取得"Dicom"容积扫描数据使用M3D软件在骨窗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重建数据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包括解剖数据测量、骨折复位模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植入参数设计,将所得CAD数据通过S-3DV系统在术中适时显示,并指导手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3DV-PFNA技术的术中PFNA使用与CAD设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既往常规手术结果比较,3DV-PFNA技术的术前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占优(P0.05),而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内3DV-PFNA技术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于常规手术,术后1个月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3DV-PFNA技术的11例骨折均愈合良好,3DV-PFNA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手术。结论 3DV可准确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原型,设计骨折牵引复位角度,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Mimics软件进行肠系膜下动脉(IMA)三维重建,并评估其在腹腔镜直肠癌D3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71例直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Mimics软件对该影像数据行IMA三维重建,归纳总结4种IMA分支类型所占的比例,并测量IMA根部到腹主动脉分叉的直线距离以及IMA根部至左结肠动脉(LCA)的直线距离。然后,将2018年1月~8月入院的3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术前未行IMA三维重建)和观察组(术前根据IMA三维重建制定手术方案),每组15例。前瞻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定位IMA及LCA的时间)以及术后相关观察指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渗出量以及吻合口漏和肠梗阻的发生率)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评价术前IMA三维重建技术在直肠癌D3根治术中的应用。结果:在4种IMA分支分型中,Ⅰ型和Ⅲ型是相对比较常见的类型,而Ⅳ型则比较少见;IMA的分支分型与IMA根部至LCA的直线距离有相关性。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行IMA三维重建可以明显缩短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总时间[(152.00±18.16)min vs(135.53±14.06)min, P=0.010];同时,术前IMA三维重建有助于缩短术中对IMA和LCA的定位时间(P=0.004, 0.006)、术后排气时间(P=0.029),并减少引流管渗出量(P=0.001)。结论:利用Mimics软件行IMA三维重建更便于术者准确评估患者IMA的分支类型及解剖定位,并在术中提供重要决策信息,进而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3D重建系统软件的肝体积评估和3D可视化、3D打印辅助肝癌大部分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要求的肝癌行大部分肝切除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3D组)患者采用3D可视化技术和3D打印模型进行围手术期规划和指导,主要基于肝体积评估等术前规划和3D可视化分析、3D打印指导肝切除术手术;对照组(CT组)患者采用传统CT资料进行肝体积评估等术前规划、CT二维影像资料指导肝切除术。观察指标:虚拟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残肝体积、标准残肝体积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3D组与CT组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虚拟(术前)残肝体积与实际(术后)残肝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虚拟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呈正相关性(3D组r=0.990, P<0.001;CT组r=0.943, P<0.001)。3D组与CT组虚拟残肝体积比、实际残肝体积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3D组r=0.931, P<0.001;CT组r=0.902, P<0.001)。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CT组(P<0.05),3D组患者满意度优于CT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重建系统软件和CT软件在评估肝癌大部分肝切除术的肝体积均可行、准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肝切除术的安全实施。3D可视化联合3D打印在围手术规划可减少手术出血,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 (U-VATS) 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 和D组 (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 (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 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 (20.3%) 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127.7+0.8X-0.1X2+1.4e-3X3,R2=0.705;Ŷ出血量=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Ŷ手术时间cusum=37.2+2.3X-0.2X2+2.8e-3X3,R2=0.701;Ŷ出血量cusum=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 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的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接诊收治的10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其术前是否选择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检查方式,将其划分为重建组和非重建组。结果重建组43例与术前预测手术方式相同,精准率为46.0%,Kappa检验,P0.05,表明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具备很好的一致性;两组患者淋巴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重建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明显少于非重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开展前,通过实施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检查方案,能够明确肠道血管解剖结构,精准定位肿瘤位置,以此为手术制定提供依据,提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 ,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 :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 ,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 (CTA) ,同步注射造影剂 ,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 ,由Easy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 :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 ,其中 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 ,另 1例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清晰定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 )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 ,进行旋转、放大 ,三维测量 ,多视角观察 ,无重叠干扰。结论 :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 ,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颈内动脉移位 ,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 ,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 ,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在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8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患者76例,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3~67(42±11)岁,左侧42例、右侧3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采用传统“三层面法”的患者纳入传统组(38例),采用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后再游离肾上腺的患者纳入精准解剖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膜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位置、肿瘤类型和平均直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4(18.5±4.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4±15.9)min、(66.84±19.25)mL、(3.6±0.6)d、(1.8±0.3)d、(7.9±2.1)d,精准解剖组分别为(66.2±13.7)min、(50.34±15.66)mL、(2.2±0.4)d、(1.7±0.3)d、(6.2±1.4)d。精准解剖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9、11.396、3.990, P值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见肾上腺危象、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肾上腺中央静脉并结扎,具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技术(3D-CTBA)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其中30例采用3D-CTBA技术(三维重建组),另外30例术前常规进行二维CT检查(CT组),记录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CT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切缘宽度显著大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胸管引流量、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CT组(P<0.05);随访6个月,发现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3D-CTBA技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更好手术切除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关键词】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成功实施的3D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35例,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对照组为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实施的2D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共211例(P0.05)。结果手术全部成功,2组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3D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2D组(P0.0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4例、副神经节瘤11例。3D组随访3月到30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3D腹腔镜成像系统在空间定位及深度感觉上有明显优势,手术安全可靠并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三维(3D)打印技术建立具有精准解剖结构的狭颅症头颅3D模型和模拟术后头颅3D模型,探讨3D打印的3D头颅模型对临床诊断和手术计划制定的意义。方法:1例8个月患有严重狭颅症的儿童,行CT扫描后获得影像资料;使用mimics 18.0软件导入CT DICOM数据并对感兴趣区域做图像重建后处理,得到三维头颅重建模型;再运用3-Matic10.0软件对狭颅症头颅模型进行手术模拟操作,得到模拟术后的3D头颅重建模型;将患者3D头颅重建模型和模拟术后的3D头颅重建模型保存成STL格式;最后把数据导入OBJET 260 3D打印机后即完成建模过程。结果:依据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操作并设计手术方案,手术顺利实施,患儿在术后恢复了完美的头型。结论:3D打印技术能有效地进行辅助诊断并应用于狭颅症矫治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为狭颅症患者带来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三维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2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6岁);9例为颈椎椎骨骨折,4例为颈椎肿瘤,6例为颈椎滑脱失稳,3例颈椎病。术前行S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钉道的角度和安全范围,术中根据相关的数据选择螺钉,并进行个体化置钉,术后进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计算每个螺钉置入的时间。结果导航下成功对22例患者共置入112枚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A级,104枚(92.8%);B级,5枚;C级,2枚;D级1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的时间为9.3min(8~11min),术后临床无脊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结论在三维CT辅助下可以进行颈椎椎弓根个性化置钉,并能提高螺钉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的75例尾状叶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均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并应用术前三维重建模型模拟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对比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计算全肝体积、模拟切除肝体积、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统计全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模拟切除肝体积263.89 mL(33.76,1 650.85),剩余功能性肝体积1 189.67 mL(529.79,1 859.72)。行单独尾状叶肿瘤切除27例,左半肝+尾状叶切除6例,部分右肝(Ⅵ、Ⅶ段)+尾状叶切除14例,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0例,中肝叶(Ⅳ、Ⅴ、Ⅷ段)+尾状叶切除8例。7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数25(0,62)min,出血量300(100,3 600)mL,手术时间198(116,388)min,输血11例,输血量600(200,3 000)mL。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空气栓塞。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Ⅰ类并发症1例,经剖腹探查止血后顺利恢复,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有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规划,可使术者更准确地掌握切除范围,规避主要血管,控制术中出血,以及维持术后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由Easy 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其中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进行旋转、放大,三维测量,多视角观察,无重叠干扰。结论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项内动脉移位,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旋转截骨术(rotational acetabular osteotomy,RAO)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42髋)施行髋臼旋转截骨术(RAO)。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1岁,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按照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分别测量两组术前、3D打印组术后及非3D打印组术后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al-edge angle,LCE)、Sharp角、臼顶倾斜角(Tonnis角)、髋臼覆盖率、旋转中心下移程度和手术时间,采用医院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量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3D打印组与非3D打印组术后测量的LCE角、體臼覆盖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3DI打印组相比,3DI打印组上述指标的结果更符合正常髋关节的影像学数据。在骨盆模型上进行预操作,可以提前发现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效减少术中发育异常髋臼对确定截骨线和截骨角度的干扰等问题。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旋转截骨术有助于提高截骨的精确性及安全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脊柱术前三维影像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术中患者体位变化将引起脊柱形态改变,致使术前影像不能反映术中实际情况,无法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 目的:利用脊髓手术中影像校正术前脊柱模型形态。 方法:实验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的脊柱术中校正方法,借助数字影像重建技术完成术前X射线图像与CT体数据的2D/3D配准,进一步完成术中、术前X射线图像中独立椎段的特征匹配,利用上述配准结果实现术前脊柱CT模型的术中快速校正。 结果与结论:采用附有标记的颈椎标本进行实验,校正后可基本消除术前脊柱模型与术中形态的偏差,其误差可控制在1 mm以内,能够满足医学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