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经口接种1、5、1条裂头蚴,1组和2组于感染后3周应用吡喹酮灌胃治疗(总剂量2 800 mg/kg体重,3次/d,疗程3 d),3组和4组分别为阳性和空白对照组。每周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裂头蚴IgG抗体。治疗后18周剖杀,收集裂头蚴并计算减虫率。结果感染后3周,1条和5条裂头蚴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小鼠治疗后1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治疗后2周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治疗后18周两组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100%,与治疗后5周相比无明显下降;减虫率分别为20%和0。检出的虫体平均长26.1 cm,比接种时虫体(平均长5 cm)均显著增长,其中36.21%(21/58)的虫体形成囊包。结论吡喹酮(2 800 mg/kg体重)对裂头蚴无明显杀虫作用,裂头蚴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后血清抗裂头蚴IgG水平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脑曼氏裂头蚴病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6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结果显示,有食用蛙肉、蛇肉史4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5例。6例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曼氏裂头蚴抗体均为阳性,头颅MRI均提示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和虫种鉴定确诊,经手术切除和吡喹酮治疗后痊愈。脑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易误诊,需详细询问流行病学资料,及时取血进行曼氏裂头蚴抗体和头颅MRI检查,进一步通过手术病理及虫体鉴定确诊,经治疗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治疗曼氏裂头蚴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吡喹酮治疗曼氏裂头蚴病1例,治愈,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资料(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血清学鉴定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3例曾食未熟蛙肉、蛇肉;3例经常食用街边烧烤,2例原因不详。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5例、癫痫3例、伴有肢体无力2例、情志改变1例、智力水平下降1例。治疗前,患者1、4、5、6和7的嗜酸粒细胞偏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前,患者2、3和8的嗜酸粒细胞正常,治疗后上升。头颅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8例患者病灶呈聚集的多发小环状强化。予吡喹酮[15~20 mg/(kg·d),分2次服用]联合阿苯达唑[15~20 mg/(kg·d),分2次服用]驱虫治疗及对症支持后,5例患者强化病灶消失,均痊愈;3例青少年患者颅内病灶发生迁移,周围可见水肿带,疗效差,仍有反复发作。结论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口服吡喹酮联合阿苯达唑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观察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8组(每组9只),每只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1-3组分别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每日3次,疗程3d)后1周剖杀,4-6组治疗2个疗程后1周剖杀,7、8组为对照组。另选40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每只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4周1~3组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5周剖杀;4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剖杀后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光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70.6%、77.3%及84%(P〉0.05),治疗2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57.1%、54.6%及54.6%(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4周,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及5周的减虫率分别只有28%、20%及20%(P〉0.05);虽然治疗后裂头蚴虫体有断裂现象,体壁上出现突起、溃烂及溶解等,但虫体头部无明显破坏。结论增加剂量与疗程不能提高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吡喹酮对裂头蚴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感染后的治疗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156只昆明小鼠分2批感染,每只经口(灌胃)接种感染5条裂头蚴。第1批36只小鼠分为6组(每组6只),1-5组小鼠分别接种含不同浓度吡喹酮培养液中培养3d的裂头蚴,6组小鼠接种正常培养液中培养3d的裂头蚴,作为对照组;第2批120只小鼠分成12组(每组10只),分别接种青蛙或蝌蚪体内的裂头蚴,1-9组于感染后1周或5周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灌胃治疗,10-12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于治疗结束后1周或2周剖杀,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结果第1批小鼠接种在10-40μg/ml吡喹酮中培养3d的裂头蚴后,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在50μg/ml吡喹酮中培养3d的裂头蚴后,减虫率仅为16.60%,各剂量组减虫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批小鼠感染青蛙体内裂头蚴1周后,用200、400、8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周和2周的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剂量组治疗后1周和2周后减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蝌蚪体内裂头蚴1周后,200、4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周检出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0mg/kg治疗后1周减虫率为17.02%,各剂量组减虫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青蛙体内裂头蚴5周后,用1200、1800mg/kg吡喹酮治疗1周和2周后,检出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同剂量组减虫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10~50μg/ml)在体外对裂头蚴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大剂量(1800mg/kg)灌胃时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金标渗滤法快速检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Ig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简易、快速的人曼氏裂头蚴病血清学免疫诊断方法。方法将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胶体金-SPA为检测标记物,采用垂直流渗滤装置检测病人血清中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曼氏裂头蚴病病人血清阳性检出率为92.0%(23/25),健康人群血清假阳性率为2.0%(2/100);与囊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旋毛虫病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40.0%(16/40)、52.0%(13/25)、13.3%(4/30)、8.0%(2/25)、6.7%(2/30),未发现与广州管圆线虫病、结核病病人血清有交叉反应;与ELISA平行检测74人份血清,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有极显著性意义(К=0.871,P<0.001)。结论金标渗滤法检测曼氏裂头蚴病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不仅简易、快速而且检出率高,但与肺吸虫病、囊虫病病人血清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需根据病人饮食史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南通市发现1例在外地生食活蛙引起曼氏裂头蚴感染病例,采用口服吡喹酮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体内虫体分布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昆明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组织中裂头蚴的寄生情况及血清中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以了解昆明小鼠用于曼氏裂头蚴感染模型建立的价值。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曼氏裂头蚴,口服法5条/只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10周分批处死小鼠,进行大体观察,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多组织器官有裂头蚴寄生,其中以皮下肌肉处多见。裂头蚴寄生处组织有弥漫性淤血斑点或囊包块形成。实验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于感染后第2周检出,第2~8周呈上升趋势,第8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昆明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组织中可检出裂头蚴和特异性抗体,用于建立曼氏裂头蚴感染模型,成功率高、造模简单、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例胸腔、皮下及腮腺多部位曼氏裂头蚴病病例。患者因进食青蛙而感染,使用吡喹酮(25mg/kg,3次/d)治疗后2-3d患者胸腔积液与皮下包块逐渐消散,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曼氏裂头蚴可寄生于人体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等部位。双测胸腔、皮下及腮腺多部位同时侵及病例临床罕见。病原学、影像学和免疫学等诊断方法可确诊此病。  相似文献   

11.
人体曼氏裂头蚴病系曼氏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容易误诊的寄生虫病。本文就1977~1985年在病检工作中发现的5例人体曼氏裂头蚴病作了病理形态观察分析和病理学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并观察感染后小鼠血常规及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变化。方法 从青蛙体内检获曼氏裂头蚴,以口服灌胃法感染昆明小鼠25只(3条/只)。于感染前2 d和感染后第2、7、14、21、28、35、42、49天采集小鼠血液,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及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ELISA法);于感染后第49天处死全部小鼠,解剖并仔细查找小鼠体内的曼氏裂头蚴。结果 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白细胞总数在第2天明显升高;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于感染后第14天开始检出,于第21天从全部小鼠检出。在小鼠多个组织器官检出曼氏裂头蚴,其中以皮下肌肉多见。结论 成功建立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动物模型,该法造模简单、经济。白细胞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作为曼氏裂头蚴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蛙类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目的 了解河南省蛙类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 分析人群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潜在风险。 方法 方法 分别在河南省12个调查点采集蛙类, 剥皮后检查并分离寄生于蛙肌肉中的曼氏裂头蚴, 记录其位置和数量。 结果 结果 河南省蛙类曼氏裂头蚴自然感染率为26.63% (306/1 149), 累计发现曼氏裂头蚴1 897条, 平均感染度为6.2条/只; 青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高于蟾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0.42, P<0.01); 病例居住地青蛙的曼氏裂头蚴自然感染率高于其他调查点(χ2 =8.46, P<0.01); 豫西地区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 (χ2 =13.45, P<0.01); 蛙类后腿是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寄生部位, 占73.74% (1 365/1 851)。 结论 结论 河南省自然界生存的蛙类普遍存在曼氏裂头蚴感染, 对人群有潜在致病威胁,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对曼氏裂头蚴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门诊收治的曼氏裂头蚴病病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3例有活吞泽蛙史、1例有食半生蛙肉和饮生水史。4例患者经寄生虫抗体全套检查,曼氏裂头蚴抗体均呈阳性。另外与病例3一起活吞泽蛙的7人,其中3人曼氏裂头蚴抗体呈阳性。4例患者中2例皮下包块病例行手术摘除,辅以药物治疗;另外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通过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小鼠建立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室条件下用曼氏裂头蚴感染家猫,收集当日新产猫粪,用去氯水淘洗后过滤获得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制成虫卵悬浊液。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5只。以曼氏迭宫绦虫钩球蚴感染野生剑水蚤,使每只剑水蚤体内含有3 ~ 5条原尾蚴;再将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实验组小鼠,每只小鼠灌入剑水蚤15只,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去氯水。6个月后处死小鼠,分离疑似裂头蚴虫体,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提取疑似虫体基因组DNA,以曼氏裂头蚴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片段为目的序列进行PCR扩增以鉴别疑似虫体。结果 实验组15只小鼠中,6只小鼠血清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呈阳性;于其中4只小鼠皮下发现并分离出乳白色虫体。每只小鼠均仅检出1条虫体,虫体形态与曼氏裂头蚴相似。基于CO1基因的疑似虫体PCR扩增产物在毛细管电泳上于151 bp处显示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与已知曼氏裂头蚴序列100%符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2008年4~11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集并检测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包括显微镜检查剑水蚤体内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解剖镜下观察青蛙和蝌蚪皮下、肌肉组织和内脏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水洗沉淀法收集终宿主家猫和犬粪便,镜检计数虫卵。收集蝌蚪体内的裂头蚴灌胃感染家猫,观察其排卵情况。结果显示,剑水蚤、蛙类和蝌蚪的感染率分别为3.5%(3/85)、35.9%(120/334)和16.8%(75/446)。调查家猫3只、犬31只,分别有1只和6只(19.4%)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家猫裂头蚴后12d粪检,曼氏迭宫绦虫卵阳性,25d自小肠取出17条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表明河南省漯河市为曼氏裂头蚴病疫源地,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率均较高。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不良习俗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部位,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但寄生于阴茎包皮者极少见,本院2001—2006年共收治患者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猪囊尾蚴、 细粒棘球蚴、 卫氏并殖吸虫和曼氏裂头蚴感染的效果。方法 以2008-2011年就诊于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患者为检测对象,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每份血清均检测囊尾蚴、 棘球蚴和卫氏并殖吸虫IgG抗体, 2011年6月起增加检测曼氏裂头蚴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282例患者, 其中 IgG抗体检测1项或2项同时阳性者88例, 总阳性率为31.2%; 囊尾蚴、 棘球蚴、 卫氏并殖吸虫、 曼氏裂头蚴IgG抗体1项阳性者分别为39、 2、 21、 3例; 囊尾蚴和棘球蚴IgG抗体2项同时阳性者15例, 囊尾蚴和卫氏并殖吸虫抗体同时阳性者5例, 棘球蚴和卫氏并殖吸虫抗体同时阳性者3例, 88例阳性标本中交叉反应者23例, 交叉反应率为26.1%。结论 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寄生虫感染者。ELISA检测抗寄生虫IgG抗体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9.
正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我国尚有脑裂头蚴病、眼部裂头蚴病等相关报道,但世界范围内关于肺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极其罕见,其临床表现各异,缺乏一定的特异性,诊断困难,在临床上极易导致漏诊、误诊。我院2019年11月曾收治1名肺曼氏裂头蚴病的青年男性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于20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动物园蛇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7年对上海市动物园送检的30条蛇进行解剖检查,分离曼氏裂头蚴,记录寄生部位和数量;新鲜虫体经盐酸卡红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 PCR扩增曼氏裂头蚴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x1)、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b),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上海市动物园送检蛇的裂头蚴总感染率为86.7%(26/30),共检获裂头蚴626条,感染度为24.1条/蛇。其中6条王锦蛇中有3条感染裂头蚴,感染度为1.33条/蛇;乌梢蛇的感染率为95.8%(23/24),感染度为27.0条/蛇。裂头蚴主要寄生于蛇肌肉组织,占总数的52.9%(331/626)。显微镜下观察,所获虫体具有曼氏裂头蚴的形态特征。cox1基因和cytb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分别约为470 bp和1 400 bp。对26条蛇中分离的裂头蚴cox1和cytb基因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为96.4%~100%, cytb基因的为97.8%~100%。与GenBank中的绦虫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与欧猥迭宫绦虫(GenBank登录号为KP738288、 AB374543)的序列一致性为99.8%~100%,与其他种类绦虫的序列一致性为54.2%~84.4%。结论上海市动物园送检蛇的曼氏裂头蚴感染率较高,蛇的曼氏裂头蚴可感染人类,需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