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引起的皮肤血浆蛋白渗出的变化。方法和结果:电刺激一侧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引起双侧后肢循足阳明胃经走行的皮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如果实验前6d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辣素,则电刺激穴位后上述反应不再出现。结论:穴位刺激引起的皮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辣素敏感的传入纤维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可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发展,人们从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深入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的功能紊乱,其间的信息联系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来完成的。以下介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有关恶性肿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进展,并着重介绍一些常见单胺类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在恶性肿瘤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穴位配伍机制的3个方面内容: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及免疫机制。神经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节段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小脑);体液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免疫机制则包含免疫细胞及其免疫因子。不同穴位针刺后,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的调节,产生针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神经原性炎症反应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观察在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穴位刺激对内脏组织的效应。结果:电刺激“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长轴突反射可引起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内脏呈现特征性分布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而其他内脏组织不出现类似反应。如果实验前6天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素(66mmol/L,50μl),则电刺激穴位后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的Evans蓝渗出被阻断。结论: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细传入纤维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介导的,它可作为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Aβ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 AD)病理过程的起始环节,Aβ蛋白可以诱发包括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激活在内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从而促使神经细胞的死亡或加速死亡,而神经细胞的死亡又可以成为新的促炎症反应刺激因素,使 AD患者大脑内的炎症反应不断延续和增强,病灶不断扩展。因此,减少Aβ蛋白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可能为AD 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的临床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将不同型号的羊肠线或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埋入所需穴位,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作用,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穴位注射疗法是按照穴位  相似文献   

7.
有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的前沿领域之一。NEI网络是整体性地维护机体稳态的重要物质体系,是保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从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稳态及正常生理功能,这与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相对应。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与免疫组织器官上存在的相应受体结合等途径,免疫系统则通过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形成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癫痫发病与神经一免疫一内分泌网络(NEI网络)的调节失衡有关,NEI网络系统的调控可能是针刺及经络腧穴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NEI网络机制及其与时间规律及情志关系的探讨,可作为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炎症痛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针(EA)对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EA对细胞分子物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EA镇痛的机理,提出在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EA镇痛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EA镇痛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以揭示EA镇痛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局部TOLL样受体4(TLR4)在针刺后穴位局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40只。每组的40只大鼠再随机分8个时点(即刻、15 min、30 min、1 h、2 h、4 h、8 h、24 h),每个时点5只。采用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穴区皮肤肌肉组织中TLR4、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空白对照组,各指标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针刺组针刺后TLR4、HMGB1、IL-6、TNF-α浓度升高,而IL-1β浓度无明显变化。对每只大鼠穴位局部TLR4与其他指标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针刺后HMGB1、TNF-α与TLR4的相关性增强,IL-6与TLR4的相关性减弱,IL-1β与TLR4的相关性针刺前后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穴位局部TLR4介导的通路可能是针刺后穴位局部炎症反应产生的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改善RA患者机体免疫紊乱、减轻炎症损伤是目前治疗的重点。针灸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等优势,治疗RA疗效显著,且干预手段多样,包括常规针刺、艾灸、针灸联合,以及电针、长蛇灸等创新针灸疗法。针灸对RA的免疫调节具有双向性、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调...  相似文献   

12.
黄金玉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22,43(6):811-813
通过依次分析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明确四海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依据相关研究,指出从四海输注穴治疗帕金森病重在调动阳气,资助先天,联系脏腑,助生气血。总结说明针刺治疗帕金森应该注重整体辨证和气、血、精、髄的汇通,以及针刺四海的上下重要腧穴,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昕妍  朱兵 《中国针灸》2005,25(7):474-476
目的:观察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9例Ⅰ~Ⅲ期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华佗自动降压仪取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3疗程(21次)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29例患者,显效44例,有效7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90.70%.收缩压平均下降(18.64±1.48)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8.01±0.68)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OA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2组均治疗20 d。记录治疗前后OAB患者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 OABSS)、生活质量评估表(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Schedule,QOL)评分,观察排尿日志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OABSS总分[(4.54±0.34)分比(6.62±1.43)分,t=8.251]、尿急症状评分[(1.26±0.32)分比(2.78±0.43)分,t=16.535]、QOL评分[(1.65±0.35)分比(2.25±0.32)分,t=7.377]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4 h排尿次数[(7.03±1.21)次比(9.63±1.32)次,t=8.466]、24 h尿急次数[(0.24±0.12)次比(1.32±0.63)次,t=9.819]、72 h尿失禁次数[(0.38±0.14)次比(1.09±0.36)次,t=10.718]、夜尿次数[(0.46±0.22)次比(1.35±0.36)次,t=11.167]均低于对照组(P<0.01),每次排尿量[(241.38±20.32)ml 比(184.82±21.43)ml,t=12.300]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33/34)、对照组为79.4(27/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24)。结论穴位神经电刺激可改善OAB患者尿频、尿急等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  相似文献   

15.
十四经穴中共有22个以"门"字命名的穴位。"门"是脏腑经络气血通行内外的门户要道,所以"门穴"对人体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十四经分布于头面及胸腹部11个"门穴"的分析,得出这些"门穴"对特定的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6.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参考大量中医学的古代和现代文献,并结合现代功能解剖学知识和多年的针灸临床体会,从病位选穴、辨证选穴、伴随症状及体征选穴、经验选穴4个方面阐述针灸治疗的选穴思路,为临床针灸医师制定针灸处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与有关学科研究者从临床与基础的范围,对针灸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进行影响来实现的,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文献,整合针灸对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灸法对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及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等作用。作为祖国医学传统外治法之一,其重要性很早就为古人所认识。由于灸法操作方便、疗效肯定的特点和优势,临床上广为患者所接受,也深受医生所重视。随着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灸法的作用机制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灸法对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逐步成为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年灸法对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