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目的 通过扩增Ha7.7,获得包含该EST的基因全长,以便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以Ha7.7-GSP-和Ha7.7-GSPz和Ha7.7-GSP。为引物,RACE法扩增亚洲璃眼蜱雌成蜱唾液腺总RNA,获得基因的5’-端。根据Ha7.7和5’-端序列设计全长引物(Ha7.7-FLP^+和Ha7.7-FLP-),扩增cDNA第1链获,得全长cDNA。结果 分析表明,基因大小为449bp,由吸血诱导亚洲璃眼蜱成蜱唾液腺表达。结论 与数据库资料比对显示,GP15为新纪录(Genbank登录号DQ020265)。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哈边境铁路线区域的亚洲璃眼蜱中弗朗西斯菌属及内共生体检测。方法 2015年在中哈边境采集的游离蜱进行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后,扩增弗朗西斯菌属及共生体16SrRNA和sdhA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用Mega 6.0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对243只游离蜱经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为亚洲璃眼蜱后,经PCR病原学检测及测序得到35份(只)阳性,阳性率为14.4%。分析得到两株(Seq1和Seq2)不同基因型的序列,遗传进化树显示,这两株弗朗西斯菌属内共生体聚到1支,未检测到土拉弗朗西斯菌。结论在中哈边境铁路线区域亚洲璃眼蜱中首次检测到弗朗西斯菌样核酸。  相似文献   

3.
用新疆出血热病毒A7003株人工感染绵羊后确定绵羊出现病毒血症时,使饥饿的雌性成蜱叮咬吸血。饱血后的雌蜱单个饲养,产卵后用卵、幼蜱和稚蜱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从4批幼蜱中分离出2株病毒。证实新疆出血热病毒在亚洲璃眼蜱中可经传递病毒至子代幼蜱。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特异基因的PCR检测,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亚洲璃眼蜱体内菌群特征及常见病原菌携带情况,为当地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5月在喀什地区巴楚县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342只,经形态学和特异性16S rDNA检测鉴定蜱种;除228只用于分离培养外,其余114只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喀什地区亚洲璃眼蜱携带菌的种类及其相对丰度水平;根据新疆地区既往报道常见蜱媒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蜱种带菌特征,选取6种常见病原菌对其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分析各病原菌的携带情况,并与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1个样本携带贝纳柯克斯体;所有样本在属水平均检出立克次体属,16个样本检出无形体属,但缺少种水平注释;所有样本均未检出疏螺旋体。PCR法检测表明14只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7只蜱携带米氏疏螺旋体,3只蜱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2只蜱携带贝纳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查菲埃立克体未检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蜱类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从蜱类生态学角度探讨该地区蜱类在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上的作用。方法在该地区蜱类群落聚类分类基础上,采用harmon—Wiener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公式和Pianka(1973)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各蜱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别为0.5257和0.468,其次为图兰扇头蜱和银钝革蜱(0.379和0.299),血红扇头蜱最小(0);图兰扇头蜱、银钝革蜱和血红扇头蜱三者相互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均在0.9以上,2种璃眼蜱间的重叠值次之,为0.3479。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与银钝革蜱、亚东璃眼蜱与图兰扇头蜱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2387和0.1617。亚东璃眼蜱与血红扇头蜱和银钝革蜱,以及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2种扇头蜱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都在0.1以下。结论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在塔里木盆地蜱类群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存在栖息地分布上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地区首次发现小亚璃眼蜱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坡,北以高耸的博格达山为屏障,南抵低缓的觉罗塔格山,西起喜拉乌成山麓,东至七角井山口,隔十三间房戈壁与哈密盆地相同,为一东西长约250 km,南北宽约75 km,面积约18 500 km2的闭塞洼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澄清三种扇头蜱的存在,列出3种扇头蜱的鉴别要点.方法 从不同自然景观和家、野生动物体上采集蜱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获得蜱类18 000余只.经鉴定隶属2科5属10种.结论 其中优势蜱种为璃眼蜱属Hyalomma中的种类.其次是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革蜱属Dermacentor、血蜱属Haemaphysalis和钝缘蜱属Ornithodoros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1984年的春、秋季我们对新疆巴楚地区农三师所属几个农场附近的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活动状况进行了考察,共捕获游离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2850只,野生啮齿动物33只和采集绵羊、山羊血清标本338份。从56批硬蜱中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12株;从1只子午沙鼠的血、肝、脾标本中同时分离到1株病毒;部分连队羊群抗体的阳性率高达26.5~70%,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新疆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仍然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人类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蜱类的群落结构、携带病原体多样性及基因型。方法于2016-2019年春夏季,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采用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进行蜱种鉴定。解剖摘取蜱的唾液腺并提取基因组DNA,以斑点热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A (gltA)、疏螺旋体以鞭毛蛋白B (flaB)、埃立克体属以外膜蛋白质1 (omp1)、无形体属主要表面蛋白2 (msp2)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初筛。立克次体gltA初筛阳性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类,再根据蜱种和地区每类选20~30个代表性样品进行gltA、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 (rOmpA)基因测序。扩增序列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 W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成蜱3 822只,经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18S r RNA基因分型法鉴定,隶属于2属3种,分别为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其中草原革蜱占55.7%(2 129/3 822)、亚东璃眼蜱占30.0%(1 147/3 822),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立克次体gltA基因阳性蜱1 899只,阳性率为49.7%(1 899/3 822), gltA基因阳性样品根据RFLP结果分为两类,两类样品的gltA基因序列均为581 bp,与R. raoultii (DQ365804)或R. aeschlimanni (KT873466)的同源性为100%;两类样品的rOmpA基因均长367 bp,与R. raoultii (AH015610)或R. aeschlimanni (U83466)的同源性为100%,与gltA基因的结果相符。3 822只蜱中,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的阳性率分别为37.2%(1 422/3 822)和12.5%(477/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分别为58.5%(1 245/2 129)和11.1%(477/2 129);亚东璃眼蜱中分别为15.4%(177/1 147)和0;边缘璃眼蜱中分别为0和44.0%(240/546)。疏螺旋体flaB基因阳性蜱28只,阳性率为0.7%(28/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为0.8%(16/2 129),亚东璃眼蜱为1.0%(12/1 147)。共获得疏螺旋体flaB基因序列10条,与莱姆病主要病原体B. garinii (AB035602)和B. afzelii PKo (NC008277)的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95.6%~100%。亚东璃眼蜱中B. garinii和B. afzelii的阳性率分别为0.9%(10/1 147)和0.2%(2/1 147),草原革蜱中均为0.4%(8/2 129)。3 822只蜱中omp1基因阳性1只,TA克隆后获得8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克隆和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克隆,11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 muris的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69%。3 822只蜱中均未检出无形体属菌群。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种蜱感染的立克次体均与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聚在一簇。在获得的10条疏螺旋体菌群flaB基因序列中,源于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1条序列与B. garinii聚在一簇,草原革蜱的另1条序列与B. afzelii聚在一簇,其余8条序列与B. garinii和B. afzelii的flaB基因序列处在不同的分支。草原革蜱感染的埃立克体属菌与目前已知的埃立克体属菌群关系较远,形成独自的聚类。结论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存在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蜱类中广泛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是R. raoultii、R. aeschlimanni、 B. garinii和B. afzelii潜在的自然疫源地。有必要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塔里木盆地区域的蜱类群落进行分类,了解和掌握不同蜱类群落的结构特征,探讨这些群落在整个区域范围的多样性。 方法 2004年3~5月,按地理区域和生态景观类型选择塔里木盆地区域19个县52个不同生态景观为调查点进行蜱类种类和数量调查,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并结合地质和植被环境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该地区的蜱类群落进行分类。 结果 调查点共采获蜱类5属10种18 181只,以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占35.7%)和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占33.6%)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根据环境的地质类型,植被的种类、丰富度和覆盖度将该地区的生态景观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 结论 塔里木盆地存在着丰富的蜱类群落,且这些群落在该地区整个生态幅度上存在连续的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16S rDNA基因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gene,COⅠ)基因建立3种形态学特征相近的血蜱属蜱类-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上海市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蜱样本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从蜱基因组中扩增16S rDNA及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3种血蜱中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7.2%,96.9%~98.8%;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98.3%、87.1%~91.9%;铃头血蜱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日本的铃头血蜱(AB819170)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7.5%;3种血蜱16S rD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87.0%、86.9%,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0.4%、80.8%、82.8%。用16S rDNA及CO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中,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分别与已知的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聚在一起,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4种蜱自然感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b)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3月至6月,在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岷山北麓迭部林区(秦岭山脉)和肃南祁连山北麓铧尖林区,对4种优势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青海血蜱)自然感染莱姆病Bb进行流行病学检测。采用夹夜法,每隔10 m布夹,晚放晨收,将捕获的啮齿类动物逆毛检虫法采集寄生蜱,同时采用拖旗法采集游离蜱。对采集的4种活的成蜱,清洗消毒后解剖取其中肠内容物分别涂片,置暗视野镜下观察莱姆病Bb;对所分离到的螺旋体再用Bb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鉴别试验加以证实。结果 共采集到蜱类2科8属36种,即硬蜱科6属33种,软蜱科2属3种。解剖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草原硬蜱4种201只蜱的肠道,暗视野观察出携带莱姆病Bb的阳性蜱25只,阳性率为12.44%(25/201);接种培养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3种65只蜱,从12只蜱体内培养分离出莱姆病Bb,阳性率为18.46%(12/65)。结论 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均有程度不同地莱姆病Bb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筛选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基因。 方法 在无RNA酶污染的条件下提取长角血蜱总RNA,进而纯化mRNA,以寡脱氧胸腺核苷酸[oligo(dT)]为引物合成双链cDNA,并在其两端加EcoRⅠ/HindⅢ定向接头。将cDNA分子定向克隆至具有EcoRⅠ/HindⅢ黏性末端的λSCREEN载体。用噬菌体包装蛋白对以上连接产物进行体外包装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R1647,从而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使用兔抗长角血蜱全蜱血清对该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经过2次筛选得到的阳性噬菌体转化E. coli BM25.8亚克隆为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JM109,提取重组质粒进行PCR和测序分析。 结果 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的基础库容量为1.8×106 pfu,重组率为100%,扩增后的滴度为2.4×109 pfu/ml。筛选获得42个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有12个新cDNA序列,其编码蛋白与长角血蜱原肌凝蛋白、环状扇头蜱幼蜱未知蛋白、黑腹果蝇染色体2R、褐黄血蜱线粒体DNA、青海血蜱HqL09、Hq05和肌球蛋白轻链mRNA等具有同源性。 结论 构建了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获得的阳性克隆为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生境适应性进行评价,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及其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蜱的分布和多样性数据集中收集1980—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布点,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学术、 PubMed等数据库收集2017—2021年的分布点;在世界气象数据库中收集环境因子变量。以75%的数据作为训练子集,其余的25%作为模型评估测试集建立最大熵(MaxEnt)模型,通过MaxEnt模型的刀切法试验和R软件筛选主要的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物种预测分布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预测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孳生环境分布情况;通过ArcMap 10.1绘制模型输出结果,根据MaxEnt模型绘制的生物气候变量响应曲线预测两种蜱的生态环境特性。结果 分别筛选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分布点数据46、 64个;银盾革蜱、边缘革蜱模型评估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47、 0.815;从19个环境变量因子中筛选出8个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生存有影响的环境因子。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银盾革蜱在新疆的适生区主要为准噶尔盆地、吐鲁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南省信阳地区家畜寄生蜱感染巴贝虫的情况。方法 2022年6—8月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和商城县采集家畜动物体表寄生蜱,采用形态学和PCR扩增蜱虫16S rDNA鉴定蜱虫种类。提取蜱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目的条带经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釆集335只蜱,形态学和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长角血蜱49只、微小扇头蜱208只、褐黄血蜱1只、具环扇头蜱34只、刻点血蜱43只。PCR扩增结果显示,335份蜱虫样品中有2份样品扩增出巴贝虫40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蜱虫巴贝虫总阳性率为0.6%。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K609547)、泰国(MG199181)、中国(KU204794)的田鼠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99.26%;另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H620203)、印度(MN161136)和中国(KP666166)的吉氏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100%。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广西地区牛羊场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了解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养殖户防控硬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实验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采用动物体表法采集寄生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3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用MEGA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牛羊体表上共采集蜱2 030只,隶属1科2属3种,其中微小扇头蜱1 968只,长角血蜱49只,具角血蜱13只。PCR扩增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60 bp和710 bp左右,分别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应种类相似较高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结论 广西地区牛羊场优势蜱种是微小扇头蜱且存在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三蜱种16S rDNA和COI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 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特异的PCR,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JL-02同源性为99.30%, 与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 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Rickettsia sp.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