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影响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未来环境变化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我国已知卵形硬蜱分布点数据,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进行模拟,并根据2050、2070年环境数据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目前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面积为311.0万km2,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并对2070年该地区蜱媒适生区进行预测,为该地区蜱媒控制和蜱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及病原体分布的文献,提取蜱媒分布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刀切法分析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冷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月最高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平均日间温度范围、降水量季节变化、温度年度范围、温度季节性、年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湿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对蜱媒分布的影响。采用最大熵模型分析2020年该地区蜱媒分布,并结合气候因子对2070年蜱媒适生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共检索中英文文献380篇,累计提取蜱媒分布点148个,并筛选出135个分布点进行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包括血蜱、扇头蜱、硬蜱、革蜱、牛蜱、璃眼蜱、花蜱在内的7属27种蜱。影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季降水量,其贡献率分别为26.1%和23.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蜱媒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0 337.08、40 017.38、74 931.43 km2。受气候变化影响,2070年蜱媒适生区呈向南部扩大趋势,适生区总面积将增加1.81万km2,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大至24 317.84、45 283.02、83 766.38 km2。结论 长三角城市群蜱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蜱媒分布区域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我国微小扇头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及微小扇头蜱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微小扇头蜱分布的影响.方法 检索我国微小扇头蜱地理分布相关的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提取地理位置信息.结合环境因子,应用ArcGIS 10.7软件和最大熵模型,对微小扇头蜱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和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预测.结...  相似文献   

4.
在1988年4~6月,从新疆塔城额敏河谷及其毗邻山地采获12188只蜱类,经鉴定有14种,隶属6个属。其中革蜱属采自“南湖”的3771只,银盾革蜱占81.4%,边缘革蜱占18.6%,而采自塔尔巴哈台山3836只革蜱中,银盾革蜱仅占2.6%,边缘革蜱却占97.4%;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全沟硬蜱和具沟血蜱。同时于上述地区采到革螨26种,恙螨4种。本文概述了主要蜱螨的分布特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我国全沟硬蜱分布的影响,预测我国全沟硬蜱未来适生区.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提取我国已知全沟硬蜱分布点信息.采用刀切法评价年均温、月均温范围、等温性、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的季节性、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海拔、坡度、坡向和植被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环境和气候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模式下长角血蜱的潜在分布区。方法 从文献中获取我国长角血蜱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和气候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分析年均温、昼夜温差日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因子及海拔、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等4个环境因子对长角血蜱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RCP 2.6和RCP 8.5)长角血蜱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在影响我国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和气候因子中,贡献率均超过10%的因子主要包括最干月降水量(26.0%)、年均温(11.2%)、年均降水量(10.0%)和海拔(24.2%)。当前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23.19万、169.62万、185.44万km2。在RCP 2.6气候模式下,2050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3.61万km2和36.73万km2;在RCP 8.5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8.10万km2 和35.80万km2。结论 降水、温度和海拔等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影响较大;在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面积均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990年4月3日至5月9日在博尔塔拉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和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新源、巩留、特克斯和昭苏等7县15个点,在北纬42°30′~45°15′,东经79°55′~84°35′,之间蜱类区系的考察结果。在此期间共获蜱类2700余只,结合既往的标本和资料,共记述该地区已知蜱类7属23种的采集地点、宿主及与疾病的关系。其中全沟硬蜱、边缘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的数量占优势,分布亦较广。业已证实,全沟硬蜱是森林脑炎和莱姆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从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体内已分离到土拉伦斯菌和蜱媒斑点热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 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 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1.
1990年3~8月从新疆北部和西部地区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森林革蜱(D.silvarum)、边缘革蜱(D.marginatus)、草原革蜱(D.nuttalli)、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等共2132只,分离病毒17株;采集病牛血清3份,分离病毒1株。从两地区共分离病毒18株。经血清学鉴定,该类病毒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黄病毒科(Flavirdae)、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dae)某些病毒的免疫腹水及免疫血清都不发生反应。与新环状病毒(BANNA)的免疫腹水、免疫血清及酶标单克隆抗体(McAb)发生反应,中和指数为4.22~5.03。电镜观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颗粒,直径为63~69nm,核衣壳直径为49~54nm。超薄切片在感染细胞中见到大量颗粒状包涵体,磷钨酸负染可见到排列整齐的壳粒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环状病毒形态特征。新分离的病毒对酸、氯仿、胰蛋白酶及热敏感;抵抗乙醚和5-碘脱氧尿苷。该病毒可引起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代细胞 C_6l_(36)细胞收缩、融合、脱落及颗粒增多等病变;感染传代细胞Vero株及BHK-21株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感染2~4日龄乳小白鼠及2~4周龄小白鼠,均无明显发病症状。初步鉴定证实,新分离病毒属新环状病毒(BANN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 (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黑河口岸地区蜱种类多样性。方法 对2012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黑河区域内蜱种群密度、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迁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及总结,通过形态学的观察及PCR检测明确黑河地区蜱的分类及携带病原体情况。结果 黑河口岸地区的蜱类采集活动中,共获得蜱类1 343只,经鉴定分属3属3种,其中森林革蜱1 054只,占总体构成78.48%,为优势蜱种;嗜群血蜱236只,占总体构成17.57%;全沟硬蜱53只,占总体构成3.94%。之后本试验对采集到的1 343只蜱针对10种病原体进行PCR检测。在黑河地区的蜱类中,森林革蜱的立克次体感染率为64.37%、巴尔通体感染率为3.35%、类似巴贝西虫病原体检出率为1.70%,其他相关蜱虫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 森林革蜱为试验采集蜱虫中的优势蜱种;进行病原体检查发现立克次体具有较高感染率,其中病原体主要在森林革蜱中发现,森林革蜱仍然是监测新发蜱媒传染病的前哨种类。携带的病原体的种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慢慢发生变化,边境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蜱虫比较活跃繁多的地区和季节应该增大防范措施,以免人们在工作以及生活中被其感染,从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评价蜱、人群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情况,分析蜱传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明确我国现行蜱传脑炎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集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蜱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和人血清学调查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利用Stata15软件对选定的11篇和12篇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到蜱传脑炎在我国蜱和人群中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0-2019年我国TBEV阳性蜱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不同蜱种中TBEV阳性率不同,森林革蜱中TBEV阳性率最高为5%(95%CI:2%~10%,P<0.05)。人群特征分析显示: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易感染。不同地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新疆地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4%(95%CI:9%~21%,P<0.05)。结论 我国TBEV流行多在东北地区,阳性蜱以森林草蜱为主,感染人群多为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高风险区分布,为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5年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和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3种生态位模型构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选择最佳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情况。结果构建的3种生态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AUC为0.96±0.01),其次为DOMAIN模型(AUC为0.93±0.04),再次为BIOCLIM模型(AUC为0.88±0.0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吸虫病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降水量(贡献值为1.52),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贡献值分别为1.06和1.03)。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占2.7%,高风险区面积占0.4%,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大理市中部、巍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部和弥渡县北部等地区。结论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布是可行的。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高风险区分布较为集中,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室内(T15~28℃和RH66%~87%)及自然环境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的生活史和某些生物学特征,并获得了有关参数。其生活史各期经历平均时间为:卵期22天,幼、若虫期分别为24和37天,成虫滞育越冬时间为233天,越冬后寻找宿主吸(饱)血时间为17天,饱血雌蜱孕卵期为15天,产卵期17天,总计一个世代发育周期大约为365天。每只雌蜱日平均产卵264.8粒,一生平均产卵4501粒;卵长宽径值为394.1×340.3μm,卵的孵化率为87.7%;幼、若虫期吸血率分别为69.5%和54.6%,由幼虫到若虫和由若虫到成虫其蜕变率分别为80.1%和94.6%;子代成虫雄雌比例为1∶1.3。以上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对该蜱种生物学研究的某些空缺,对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4种蜱自然感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b)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3月至6月,在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岷山北麓迭部林区(秦岭山脉)和肃南祁连山北麓铧尖林区,对4种优势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青海血蜱)自然感染莱姆病Bb进行流行病学检测。采用夹夜法,每隔10 m布夹,晚放晨收,将捕获的啮齿类动物逆毛检虫法采集寄生蜱,同时采用拖旗法采集游离蜱。对采集的4种活的成蜱,清洗消毒后解剖取其中肠内容物分别涂片,置暗视野镜下观察莱姆病Bb;对所分离到的螺旋体再用Bb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鉴别试验加以证实。结果 共采集到蜱类2科8属36种,即硬蜱科6属33种,软蜱科2属3种。解剖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草原硬蜱4种201只蜱的肠道,暗视野观察出携带莱姆病Bb的阳性蜱25只,阳性率为12.44%(25/201);接种培养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3种65只蜱,从12只蜱体内培养分离出莱姆病Bb,阳性率为18.46%(12/65)。结论 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均有程度不同地莱姆病Bb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8.
新疆蜱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类是多种人、畜自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兼贮存宿主。新疆地域疗阔,又多是半农半牧区,家畜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蜱类赖以生存的有利生态环境。迄今已发现蜱类25产9届42种,占全国已知蜱类的1/3以上。已发现的蜱媒性疾病及从蜱体现人分离到的病原体有: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北亚蜱媒斑点热、Q热、鼠疫菌、土拉伦斯菌、蜱媒回归热、莱姆病螺旋体、马巴贝西虫病、牛泰勒病虫;1990年以来,又从全沟硬蜱、边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筛选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基因。 方法 在无RNA酶污染的条件下提取长角血蜱总RNA,进而纯化mRNA,以寡脱氧胸腺核苷酸[oligo(dT)]为引物合成双链cDNA,并在其两端加EcoRⅠ/HindⅢ定向接头。将cDNA分子定向克隆至具有EcoRⅠ/HindⅢ黏性末端的λSCREEN载体。用噬菌体包装蛋白对以上连接产物进行体外包装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R1647,从而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使用兔抗长角血蜱全蜱血清对该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经过2次筛选得到的阳性噬菌体转化E. coli BM25.8亚克隆为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JM109,提取重组质粒进行PCR和测序分析。 结果 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的基础库容量为1.8×106 pfu,重组率为100%,扩增后的滴度为2.4×109 pfu/ml。筛选获得42个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有12个新cDNA序列,其编码蛋白与长角血蜱原肌凝蛋白、环状扇头蜱幼蜱未知蛋白、黑腹果蝇染色体2R、褐黄血蜱线粒体DNA、青海血蜱HqL09、Hq05和肌球蛋白轻链mRNA等具有同源性。 结论 构建了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获得的阳性克隆为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澄清三种扇头蜱的存在,列出3种扇头蜱的鉴别要点.方法 从不同自然景观和家、野生动物体上采集蜱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获得蜱类18 000余只.经鉴定隶属2科5属10种.结论 其中优势蜱种为璃眼蜱属Hyalomma中的种类.其次是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革蜱属Dermacentor、血蜱属Haemaphysalis和钝缘蜱属Ornithodoros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