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女,14岁,体重52kg,西藏人,藏族。2002年8月从拉萨来到江苏常州民族中学就读初中。该生在西藏期间,喜食风干牛肉,曾发现大便内有似面条样的节片,常有腹部不适等症状。2003年2月作者等用透明胶纸肛拭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连续3d均查到绦虫虫卵,并检获绦虫节片。驱虫治疗采用槟榔南瓜子疗法:空腹服南瓜子仁粉70g,2h后服70g槟榔煎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涉及中国西部7省(区)10县(市)的牛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驱虫治疗、成虫标本的形态学观察、11个地理虫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感染中间宿主猪和牛后囊尾蚴的发育和生物行为观察,以及中间宿主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比较等进行综述,认为将亚洲带绦虫定为新物种比作为牛带绦虫的亚种更合适。 相似文献
4.
5.
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又称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学名肥胖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绦虫病。传染源是人吃了感染牛囊尾蚴的牛肉所致,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寄生的虫数少时多无自觉症状;多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引起贫血、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新鲜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用生理盐水洗净,置37℃水浴箱孵化成六钩蚴、经皮下或腹腔接种小鼠。分别于感染后40、60、75d取血作免疫学检查。结果 两实验组小鼠感染六钩蚴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均升高,其中IgM在感染后40d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IgG、IgA在感染后60d达高峰,之后下降;补体C3、C4水平下降,至感染后75d,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从江牛带绦虫感组分别下降82.8%和77.5%;检查两组小鼠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除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外其余无明显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符合免疫应答规律。但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方法用都匀带绦虫孕节和从江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d分别剖检、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结果在感染都匀带绦虫62、85d的2头乳牛肝脏中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91mm×1.03~1.50mm。在感染都匀带绦虫50、62d的2头乳猪肝脏中共检获67个囊尾蚴,大小为1.28~2.84mm×1.26~2.57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伸缩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31%的囊尾蚴顶突略凸,69%的顶突略凹,56%的顶突周围有两圈退化的小钩。在感染从江带绦虫25、35、67d的3头乳牛体内共检获2745个囊尾蚴,为全身分布,大小为0.86~6.52mm×0.66~4.39mm。在感染从江带绦虫50、67d的2头乳猪体内共检获106个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大小为1.08~2.86mm×0.96~2.68mm。从江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囊尾蚴,活体观察及压片染色镜检,囊尾蚴原头节均未发现顶突和小钩。结论都匀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囊尾蚴常具有退化小钩;从江带绦虫为传统牛带绦虫,在牛体内囊尾蚴呈全身分布,在猪体 相似文献
10.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卵的超微结构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猪带涤虫虫卵和牛带绦虫虫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两种绦虫的卵壳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向内由五层结构组成,外层为卵黄层,向内为胚膜层,胚膜层又由3层组成;致密层、胚块层和颗粒层,最内为六钩蚴膜也称幼虫膜。 相似文献
11.
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牛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牛带绦虫感染乳牛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贵州从江县的牛带绦虫孕节灌喂荷兰霍尔斯坦种乳牛1头,隔离饲养。于感染后35d剖检,切取病变组织制片、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乳牛的肝脏、心肌、肩胛肌、肾脏等均有囊尾蚴寄生,致相应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损害。其中以肝脏病变最为突出,多处肝细胞小灶性坏死及片状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牛带绦虫感染霍尔斯坦乳牛35d即可致多组织多器官囊尾蚴寄生,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特别是肝脏,囊尾蚴寄生最多,病理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2.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卵的超微结构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猪带绦虫虫卵和牛带绦虫虫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两种绦虫的卵壳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向内由五层结构组成:外层为卵黄层(vitellinelayer,VL),向内为胚膜层(embryophore,E),胚膜层又由3层组成:致密层(densitylayer,DL)、胚块层(embryphoricblock,EB)和颗粒层(granulelayer,GL),最内为六钩蚴膜(onchospheralmembrane,OM)也称幼虫膜。 相似文献
13.
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家畜血清酶学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血清酶学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孕节灌喂健康乳猪,乳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5d、50d、75d抽血,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α1抗胰蛋白酶(α1-AT)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牛后,γ-GT、ALT、AST、NAG、LDH、LAP和α1-AT含量升高,感染75d与感染前相比含量呈倍数增加,而PA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家畜后的血清酶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宿主肝脏损伤程度。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宿主不同。其指标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通过两地牛带绦虫感染家猪,了解贵州省都匀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对都匀、从江两地绦虫病患者进行驱虫,从孕节分离虫卵感染家猪,收集囊尾蚴并观察其特征。结果两地牛带绦虫均可在家猪体内发育为囊尾蚴,感染率分别为87.5%和62.5%。囊尾蚴回收率分别为0.266%和0.028%,囊尾蚴只分布在肝脏,并以肝实质为多见。都匀囊尾蚴比从江的稍大,其外壁有小的疣状物,头节可见伸缩的顶突和两圈逗点样结构,但无明显小钩。结论①家猪可作为两地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②形态学研究显示都匀牛带绦虫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从江牛带绦虫是传统牛带绦虫。③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局部流行病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文献报道的都匀亚洲带绦虫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支持“都匀牛带绦虫”为都匀亚洲带绦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