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院采用推顶圈套摘除法、透明帽吸引法、电针黏膜切开剥除法3种不同方法经内镜高频电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68例,我们体会3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In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30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1例(主动脉弓1例);黏膜下肿瘤29例,包括平滑肌瘤1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1例,囊肿4例。1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肿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4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应用内镜下肿瘤表面黏膜切开后吸引结扎法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 9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采用内镜下先黏膜切开再透明帽吸引肿瘤结扎方法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9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经内镜下黏膜切开吸引结扎治疗,能成功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其自行脱落,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以及术后的精心护理,术后4周手术部位疤痕愈合。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吸引结扎能阻断血流使肿瘤坏死脱落,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普及,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使其诊疗难度依旧较大。内镜切除术因微创、标本完整和费用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和认可,目前被用于病变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能够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消化道SMT的内镜下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本文即对结直肠SMT的这4种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超声内镜(EUS)是目前针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特别是S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较为精确可靠的依据及指导。内镜下治疗已成为黏膜下肿瘤治疗的首选~([1]),不仅可减少医疗成本,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纵切挖除术(EL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2011年2月至7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消化道的SMT患者19例,在清醒镇静下行EL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纵行切开肿瘤表面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沿肿瘤周围分离至肿瘤基底部。(3)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刀、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肿瘤。(4)应用金属夹缝合手术创面。结果19例消化道SMT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3例、贲132例、胃底3例、胃体5例、胃窦5例、升结肠1例。ELE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ELE时间为25~125min,平均45min。切除肿瘤直径范围1.5-3.5cm,平均2.0cm;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间质瘤3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及腹膜炎体征。住院时间7。15d,平均10d。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结论ELE治疗消化道SMT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便,便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且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起源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新技术,目前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最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可在内镜下成功切除.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包括直接圈套电切法、尼龙绳结扎法、双钳道内镜法、黏膜下剥离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劣[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钢丝圈套器联合尼龙绳结扎器成功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1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在临床逐渐开展,2002年3月-2008年4月,我们对47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黏膜下肿物(SMT)是内镜检查中所见的常见疾病,虽然其性质、来源不同,但内镜下均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无法确定肿物的来源和性质。目前,超声胃镜是诊断SMT的首选方法,尤其对于<0.5 cm的肿瘤,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显示消化道毗邻脏器和组织的情况,明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并根据其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变性质,鉴别病变来源〔1〕。本文主要探讨超声胃镜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结肠黏膜下肿瘤内镜套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40例结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肿瘤直径≤19 mm)行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并作出初步诊断,之后采取结肠镜下套扎技术进行治疗,且术后回收病变组织,定期复查,随访术后有无并发症及套扎术的疗效.结果:40例患者黏膜下肿瘤均完整清除,6例采用单纯结肠镜下套扎技术,34例采用结肠镜下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34例回收的组织病理显示:12例为脂肪瘤,12例为类癌,8例为间质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内镜下套扎技术对于结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能够对病灶进行有效清除,对于结肠肿瘤的早期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层次来源与性质的诊断能力及局限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术前EUS诊断为消化道SMT,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资料完整的2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以手术病理为参照,分析术前EUS诊断SMT的准确率以及EUS对SMT的诊断局限性。结果病灶位于食管66例、胃108例、十二指肠2例、直肠35例。EUS对病变层次来源的诊断准确率达99.5%(210/211)。就病变性质而言,160例EUS诊断准确(75.8%,160/211)。就不同部位的病变而言,EUS对食管黏膜-黏膜下层来源、食管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黏膜下层来源、胃固有肌层来源、十二指肠黏膜下层来源、直肠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54/60)、83.3%(5/6)、31.0%(13/42)、89.4%(59/66)、50.0%(1/2)、82.9%(29/35)。对于EUS显示为低回声为主的病变,平滑肌瘤、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别是食管黏膜来源、消化道固有肌层来源和直肠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病变的较常见肿瘤类型。结论尽管EUS对消化道SMT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对胃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的各类病变缺乏特异的鉴别手段。由于其中部分病变可能存在恶性潜能,因此在作出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