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 合成系列新型苯基呋喃-2-甲酮类化合物, 测定其体外血清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抑制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 以取代苯甲酸和呋喃甲酸为原料, 经多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 通过标准胚胎血清(FBS)诱导的VSMC增殖模型测定化合物抑制VSMC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8个化合物, 其中9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ESI-MS、1H-NMR、13C-NMR 确证, 总收率70%~95%。体外活性实验表明, 18个目标化合物中,有15个在质量浓度为5.0 μg&;#8226;mL-1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新化合物7b、11a及化合物3c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新化合物11a的IC50值为2.52 μg&;#8226;mL-1。  相似文献   

2.
张伟  彭涛  尹震花  康文艺 《医药导报》2013,32(11):1410-1413
目的研究决明子生品与5种炮制品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通过体外α 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研究药物的抑制活性。结果决明子生品与5种炮制品各部位均有一定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除盐蒸和炒决明子甲醇(ME)总浸膏以及酒炙和生品决明子正丁醇(BU)部位外,其他部位活性均高于阿卡波糖。酒蒸、醋炙和酒炙决明子ME总浸膏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47.40,71.28和1 064.52 μg•mL-1]均高于生品ME总浸膏(IC50=1 387.06 μg•mL-1);酒蒸、醋炙、酒炙和炒决明子石油醚(PE)部位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51.27,61.27,136.91和61.67 μg•mL-1)均大于生品PE部位(IC50=842.82 μg•mL-1);醋炙和酒炙决明子乙酸乙酯(EA)部位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81.68和328.19 μg•mL-1)均高于生品EA部位(IC50=413.83 μg•mL-1);盐蒸、酒蒸、醋炙和炒决明子BU部位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691.55,750.00,585.10和1 185.37 μg•mL-1)均大于生品BU部位(I=40.66%)。其中,酒蒸、醋炙和炒决明子各PE部位以及醋炙决明子EA部位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最好,其IC50均<100 μg•mL-1。此外,各部位抑制活性均与质量浓度呈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不同方法炮制的决明子对α 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罗红霉素片中盐酸氨溴索和罗红霉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法。方法:采用Apollo C18柱(150 mm×4.6 mm,5 μm);以0.045 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乙腈(2∶1)(用三乙胺调pH值至7.35)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40 ℃。结果:盐酸氨溴索和罗红霉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为1~6 μg•mL-1(r=0.999 9,n=5)和5.1~30.6 μg•mL-1(r=0.999 8,n=5)回收率分别为100.1%和99.8%(n=9)。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分离效果好,可用于复方罗红霉素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CBZ)治疗小儿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癫患儿使用CBZ的血药浓度谷值,并分析结果。结果:血药浓度在4~12 μg&;#8226;mL-1治疗范围内、<4 μg&;#8226;mL-1和>12 μg&;#8226;mL-1的例次百分比分别为59.22%,40.29%和0.49%。结论:癫痫患儿服用CBZ后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及时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提高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细圆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三萜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测试三萜化学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细圆藤枝叶中分离鉴定了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hopenone-B (1)、hopenol-B (2)、22-hydroxyhopan-3-one (3)、erythrodiol 3-palmitate (4)、5β,24-cyclofriedelan-3-one (5)。化合物4对K56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100 μg•mL-1质量浓度下抑制率为47%,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细圆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4为细圆藤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其抗肿瘤活性也是首次报道。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13C-NMR谱数据以及化合物1和5的1H-NMR、13C-NMR谱数据。  相似文献   

6.
李亚文  袁从顺  张韵  罗爱林 《医药导报》2008,27(9):1070-1071
(1. [摘要]目的探讨可乐定作为术前用药对瑞芬太尼 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可乐定组,每组24例。可乐定组术前静脉注射可乐定3 μg &;#8226;kg 1。两组麻醉诱导时采用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闭环反馈输注,靶控目标血药浓度2.5 μg &;#8226; mL 1。瑞芬太尼输注速度0.4 μg&;#8226;kg 1&;#8226;min 1,持续5 min,插管后调至0.2 μg&;#8226;kg 1&;#8226;min 1。记录麻醉药用量、血流动力学及BIS变化和苏醒时间。结果对照组麻醉药用量显著高于可乐定组(P<0.05)。可乐定组循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乐定组BIS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可乐定作为术前用药可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使麻醉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同时也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门诊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外科择期手术2~5岁小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所有患儿术前均禁食4 h,禁饮2 h,入室前3组患儿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8226;kg 1、氯胺酮5 mg&;#8226;kg 1实施基础麻醉。I组为对照组,术中间断静脉注射1%氯胺酮 0.5~1.0 mg&;#8226;kg 1;II组以瑞芬太尼0.1 μg&;#8226;kg 1&;#8226;min 1持续泵注;III组以瑞芬太尼0.2 μg&;#8226; kg 1&;#8226;min 1持续泵注;3组均复合丙泊酚3 mg&;#8226;kg 1&;#8226;h 1泵注维持麻醉。所有患儿经面罩吸入纯氧3~5 L&;#8226;min 1,术中不用肌肉松弛药,维持自主呼吸或必要时手控辅助呼吸。从麻醉诱导开始到手术切皮之前(诱导期)未给予患者任何刺激,并保证此段时间>5 min,以确保在切皮时患者体内有稳定的血药浓度。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节律、幅度、潮气量、PetCO2和SpO2等指征,记录切皮和术中有无肢动反应等麻醉过浅体征,记录停药后患儿麻醉恢复情况。结果Ⅱ组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良好且麻醉恢复快。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门诊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效、苏醒迅速及后遗症少等特点,尤其是第Ⅱ组方法,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同时,对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是一种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檗碱衍生物的抗胆碱酯酶和抗炎双重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方法: 以Ellman、酶联免疫 (ELISA) 和抗氧化能力指数 (ORAC) 的方法分别进行体外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 抑制活性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同时,通过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实验评价其体内抗炎活性,以MTT法进一步了解化合物对SH-SY5Y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 体外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水平,其中化合物4d和4f对AChE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2.00 ± 12.31 nmol&;#8226;L-1和133.9 ± 17.95 nmol&;#8226;L-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4d和4f在10 µmol&;#8226;L-1浓度下的环氧合酶抑制活性。其中4d对环氧合酶没有抑制活性,而4f对环氧合酶1(COX-1)和2(COX-2)的抑制率分别为3.1%和100%,其ORAC值为0.27 ± 0.013,优于阳性对照tacrine。10 mg&;#8226;kg-1剂量的4f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度的抑制达到39.5% (P < 0.001),与celecoxib相当。其对SH-SY5Y细胞存活能力影响不大,10 µmol&;#8226;L-1浓度下细胞存活率达85%。结论: 小檗碱衍生物4f具有较好的抗胆碱酯酶活性和抗炎活性,是具有潜力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琼脂平板对倍稀释法测定大黄素、黄连素、苦参碱、黄芩苷等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低于MIC药物作用菌株后反应孔的吸光度(A)值,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耐药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大黄素、黄连素、苦参碱、黄芩苷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MIC分别是64,64,128,256 μg&#8226;mL-1;大黄素32 μg&#8226;mL-1、黄连素32 μg&#8226;mL-1、苦参碱64 μg&#8226;mL-1、黄芩苷128 μg&#8226;mL-1时,共聚焦显微镜下生物膜形成明显较少。结论大黄素、黄连素、苦参碱、黄芩苷对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浓度<50%MIC能明显抑制菌株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10.
项宇坚  王金龙 《医药导报》2002,21(12):770-770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加小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28例ITP患儿,分为3组,单用糖皮质激素8例(A组),泼尼松1.5~2.0 mg&;#8226;kg 1&;#8226;d 1,分3次,po;糖皮质激素加小剂量IVIG 200 mg&;#8226;kg 1&;#8226;d 1 12例,共5 d(B组);糖皮质激素加大剂量IVIG 400 mg&;#8226;kg 1&;#8226;d 1 8例,共5 d(C组);观察3组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和控制出血时间.结果;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B组与C组疗效相仿.结论;糖皮质激素加用小剂量IVIG治疗ITP疗效确切,且较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Roxb.) Burtt. et Hill.树皮中黄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抗缺氧、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利用MTT法测评抗肿瘤及抗缺氧活性,采用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 从南酸枣树皮中分离鉴定了3个黄烷类化合物 (+)-儿茶素(1)、(+)-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 (+)-儿茶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化合物1、2 对K562细胞呈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在100.mL-1质量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16.0%和27.3%。在ECV304细胞缺氧损伤保护实验中,化合物1在无细胞毒作用的50 μg.mL-1质量浓度下呈较强的抗缺氧活性,化合物3未表现出抗肿瘤与抗缺氧活性。化合物1~3在测试浓度下对受试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抗菌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南酸枣抗缺氧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其抗缺氧活性也属首次报道。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讨烟碱对海马脑片p4 4/ 4 2MAPK磷酸化的影响 ,以及 β 肾上腺素受体 (β AR)、烟碱受体亚型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 4 0 0 μm厚的海马脑片置于预先经 95 %O2 和 5 %CO2 饱和的 2 8℃人工脑脊液中预孵 90min后分别加入普萘洛尔、α 银环蛇毒素和美卡拉明 ,30min后再加入烟碱 ,使其终浓度分别为 1和 10 0 μmol·L- 1。于烟碱作用 90min时 ,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这 3个受体阻断剂对烟碱引起的p4 4/ 4 2MAPK磷酸化的抑制效果。结果 烟碱对p4 4/ 4 2MAPK磷酸化的作用与烟碱浓度有关 ,10 0 μmol·L- 1烟碱比 1μmol·L- 1烟碱作用强。美卡拉明单独作用可阻断 1μmol·L- 1烟碱和部分阻断10 0 μmol·L- 1烟碱引起的p4 2MAPK磷酸化 ;α 银环蛇毒素只能阻断 10 0 μmol·L- 1烟碱引起的p4 2 /4 4MAPK磷酸化 ;但同时使用这两种烟碱受体阻断剂时 ,两种浓度烟碱引起的p4 4/ 4 2MAPK磷酸化均可被完全阻断 ;普萘洛尔对 1μmol·L- 1烟碱引起的p4 4MAPK磷酸化和 10 0 μmol·L- 1烟碱引起的p4 2MAPK磷酸化仅有部分阻止作用。结论 在烟碱激活的p4 4/ 4 2MAPK中 ,不同烟碱受体亚型在不同烟碱浓度中起作用 ;β AR仅参与烟碱引起的p4 4/4 2MAPK部分磷酸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鉴于辛伐他汀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 ,探讨其对离体心脏功能的直接影响。方法 SD大鼠离体心脏 ,Langendorff灌流 ,分别给予 1,3,10 ,30和 10 0 μmol·L- 1的辛伐他汀 ,观察其 6 0min内对心脏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结果 辛伐他汀 3~30 μmol·L- 1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增加左心室发展压和±dp/dtmax,10~ 30 μmol·L- 1增加冠脉流量 ,30μmol·L- 1可减慢心率。当浓度达到 10 0 μmol·L- 1时 ,心脏舒缩功能明显受损 ,短时间出现心脏死亡。结论 较低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直接增强心脏舒缩功能 ,但高浓度时可损害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火绒草中酚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火绒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1)、芹菜素(apigenin,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3)、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4)、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5)、咖啡酸(caffeic acid,化合物6)、槲皮素(quercetin,7)、木犀草素(luteolin,8)、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 cinnamic acid,9)、阿魏酸(ferul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3、8首次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裸花紫珠叶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对-羟基桂皮酸(2)、咖啡酸(3)、阿魏酸(4)、原儿茶酸(5)、原儿茶醛(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获得单一有活性的人类UGT1A6重组酶 ,以进一步研究经该酶催化的底物谱及其在对底物作用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工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细菌 /杆状病毒系统 ,将构建的pFsatBac UGT1A6重组质粒转化E .coliDH 10Bac大肠杆菌 ,通过转座作用获得重组粘粒Bacmid ,将其转染草地夜蛾细胞 (Sf9)后 ,产生重组杆状病毒。该病毒再感染Sf9细胞 ,即可获得人类UGT1A6重组酶。该酶的活性以 4 硝基酚为底物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结果 利用细菌 /杆状病毒系统 ,人类UGT1A6重组酶得到表达 ,且其对 4 硝基酚的Km 值为(0 .36± 0 .0 5 )mmol·L- 1,Vmax值为 (13.1± 1.0 )mmol·min- 1·g- 1蛋白。结论 利用细菌 /杆状病毒系统可获得对 4 硝基酚有代谢活性的人类UGT1A6重组酶 ,该酶可进一步用于其他底物的Ⅱ相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头花蓼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Don)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槲皮苷(3)、原儿茶酸(4)、没食子酸(5)、原儿茶酸乙酯(6)、没食子酸乙酯(7)、香草酸(8)、1,5,7-三羟基-3-甲基蒽醌(9)、琥珀酸(10)、5-羟甲基糠醛(11)。结论化合物6、7、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S26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海南粗榧内生真菌S26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S26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methylmellein(1)、(-)-3,5-dimethyl-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2)、ergosterol peroxide(3)、(3β,5a,8a,22E,24R)-5,8-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ol(4)、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9α-tetraol(5)、对羟基苯乙醇(6)。结论以上化学成分为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催化抑制剂阿柔比星 (ACR)对TopoⅡ毒性抑制剂米托蒽醌(MIT)杀伤HeLa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方法检测药物单用和联合应用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药物对DNA链断裂的影响 ;双荧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TopoⅡ表达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表明 ,ACR能够减低MIT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 ,MIT在 1,10 ,10 0nmol·L- 1浓度作用下 ,细胞DNA断裂长度分别为 (3.0± 0 .3) ,(6 .8± 0 .4 ) ,(10 .8± 1.0 ) μm。上述浓度MIT与 0 .2μmol·L- 1的ACR共同作用后 ,DNA断裂长度依次减低为 (1.0± 0 .3) ,(3.9± 0 .4 ) ,(6 .1± 0 .3) μm。两者相比差别明显 (P <0 .0 1)。细胞凋亡检测表明 ,MIT在 1,10 ,10 0nmol·L- 1浓度作用下 ,细胞凋亡分别为(9 .9± 1.7) % ,(5 5 .4± 3.9) % ,(98.0± 7.1) %。上述浓度MIT与 0 .2 μmol·L- 1的ACR共同作用后细胞凋亡依次降低为 (3.9± 0 .3) % ,(2 5 .5± 3.5 ) % ,(79.2± 5 .3) %。两者相比差别明显 (P <0 .0 1)。进一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表明 ,ACR与MIT合用组较MIT单用组TopoⅡ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ACR可拮抗MIT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