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湘  徐平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209-213
目的 分析河源市人民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河源市人民医院上报至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78例严重A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严重ADR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用药、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内容.结果 1...  相似文献   

2.
林冠  林淑瑜  戴立  王佳坤 《海峡药学》2021,(12):215-218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探究导致ADR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类统计和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上报1162例ADR报告.结果 ADR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各类药品中发生ADR频率前三品种分别为抗微生物药物(245例,21.08%),抗肿瘤用药(10...  相似文献   

3.
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间收集到的5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50.8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74.58%;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其中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12例。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郭均平  张金安  陈红  胡占芳  付婷庭 《医药导报》2011,30(11):1532-1535
目的分析武警湖北总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11月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类别、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等。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60岁患者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5.
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6例报告中抗感染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4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ADR报告中,男性(54例,占37.76%)少于女性(89例,占62.24%);在年龄分布方面,41~60岁患者较多(58例),占总病例数的40.56%;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113例),占总病例数的79.0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为最多(62例),占总病例数的43.36%;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67例),占总病例数的46.85%。结论:引起ADR的原因很多,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开展全方位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与救治能力,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5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儿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收集的25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3类,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46.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8.04%),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6.3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7年收集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注射给药ADR发生率占绝大部分。结论:加强对静脉滴注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时的ADR观察,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1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8—2010年收集到的163例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3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男女比例为1∶1.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途径,有118例(占72.40%);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位居前2位的是抗菌药物(84例,占51.53%)、中药制剂(19例,占11.66%);抗菌药物中,发生ADR的总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是氟喹诺酮类(27例,占32.14%)、头孢菌素类(19例,占22.62%)、大环内酯类(17例,占20.2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应重视ADR,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亡的患者中,有1/3的人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本文就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39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5年上报的47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报告中,年龄分段在0~10岁的婴幼儿患者 ADR构成比较高,占49.16%;静脉给药导致ADR占87.39%;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66.1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1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0.8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 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61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261例报告中,男性141例(占54.02%);<10岁者为99例(占37.93%);涉及ADR的药品共79种,抗菌药物居首位(34种,占58.62%),其次为中成药(9种,占16.48%);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39例次,占91.57%;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器官和(或)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为205例次,占76.78%;以一般或常见的ADR为主;引发ADR例次数排序前3位的药品是热毒宁注射液、头孢匹胺和头孢地秦。结论:患者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等可能是ADR的影响因素;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报告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43例ADR报告。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胃肠道损害是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不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是引发ADR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0年收集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10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发的最多(79例次),占68.1%;静脉滴注给药易引起ADR(100例次),占86.2%;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56例次),占51.9%。结论: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在静脉给药及应用抗菌药物时更需严密监测;有ADR早期征兆时宜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军珂  张梅 《中国药业》2011,20(18):56-5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3.5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41.9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3.44%);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6.5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做好用药监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淑娟  刘晓玲  赵波 《中国药业》2010,19(13):66-6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集的18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方式导致的ADR最多,占95.11%;导致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63.5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占24.49%和21.0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经审核合格评价上报的85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进行分类、统计排名,重点分析新的、严重的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抗菌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中药制剂排名前3位是鹿瓜多肽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尿石通丸;营养药及生化制剂排名前3位的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F)、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注射液、水解蛋白。其中新的ADR125例,严重ADR27例。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第一位,减少新的、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