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源市人民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河源市人民医院上报至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78例严重A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严重ADR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用药、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内容.结果 1... 相似文献
2.
3.
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间收集到的5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50.8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74.58%;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其中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12例。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武警湖北总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11月1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类别、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等。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60岁患者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5.
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01-102
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6例报告中抗感染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姜永英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2):157-159
目的:了解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4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ADR报告中,男性(54例,占37.76%)少于女性(89例,占62.24%);在年龄分布方面,41~60岁患者较多(58例),占总病例数的40.56%;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113例),占总病例数的79.0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为最多(62例),占总病例数的43.36%;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67例),占总病例数的46.85%。结论:引起ADR的原因很多,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开展全方位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与救治能力,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8.
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建翁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5):394-39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7年收集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注射给药ADR发生率占绝大部分。结论:加强对静脉滴注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时的ADR观察,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1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8—2010年收集到的163例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3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男女比例为1∶1.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途径,有118例(占72.40%);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位居前2位的是抗菌药物(84例,占51.53%)、中药制剂(19例,占11.66%);抗菌药物中,发生ADR的总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是氟喹诺酮类(27例,占32.14%)、头孢菌素类(19例,占22.62%)、大环内酯类(17例,占20.2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应重视ADR,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摘 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5年上报的47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报告中,年龄分段在0~10岁的婴幼儿患者 ADR构成比较高,占49.16%;静脉给药导致ADR占87.39%;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66.1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1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0.8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 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61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261例报告中,男性141例(占54.02%);<10岁者为99例(占37.93%);涉及ADR的药品共79种,抗菌药物居首位(34种,占58.62%),其次为中成药(9种,占16.48%);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39例次,占91.57%;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器官和(或)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为205例次,占76.78%;以一般或常见的ADR为主;引发ADR例次数排序前3位的药品是热毒宁注射液、头孢匹胺和头孢地秦。结论:患者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等可能是ADR的影响因素;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崔艳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9):847-849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0年收集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10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发的最多(79例次),占68.1%;静脉滴注给药易引起ADR(100例次),占86.2%;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56例次),占51.9%。结论: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在静脉给药及应用抗菌药物时更需严密监测;有ADR早期征兆时宜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3.5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41.9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3.44%);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6.5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做好用药监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经审核合格评价上报的85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进行分类、统计排名,重点分析新的、严重的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抗菌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中药制剂排名前3位是鹿瓜多肽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尿石通丸;营养药及生化制剂排名前3位的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F)、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注射液、水解蛋白。其中新的ADR125例,严重ADR27例。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第一位,减少新的、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