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心绞痛症状住院且左室射血分值≥50%的患者120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后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并根据病变累及血管数目分为正常冠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分别比较各组之间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NT-proBNP(139.6±48.4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9.8±31.5pg/ml,P<0.01)。正常冠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三支血管病变组血浆NT-proBNP分别为79.8±31.5、96.3±39.9、131.7±57.6、163.3±50.4pg/ml。同前一组相比较,后一组血浆NT-proBNP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心功能正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且升高的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5例ACS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正常对照组25例,检测各组BNP浓度,通过超声心动图计算射血分数(EF)值和短轴缩短率(FS)值。结果:各组间BN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各组间EF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NP是反映ACS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坏死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王艳萍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1020-102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浓度变化,探讨血浆脑钠肽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不同时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含量,与对照组及自身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BNP明显升高,随着病情加重BNP持续升高;随着病情治疗好转,BNP明显降低。结论:血浆脑钠肽(BN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衡量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左室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SHF组)、44例左室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DHF组)和30例心功能正常者(对照组)血浆NT-proBNP浓度;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比较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浓度,分析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LVEF、E/A的相关性。结果:SHF和DHF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而SHF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DHF组患者(P<0.01),且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加(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SHF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LVEF存在显著负相关(r=-0.653,P<0.01),DHF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E/A存在显著负相关(r=-0.614,P<0.01)。结论:NT-proBNP可以作为一项有用的评价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0例CHF患者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和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所有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级组。另随机抽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1CHF组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高于非CHF组,心衰组患者随心衰分级增加NT-proBNP及Hcy水平也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心衰患者经治疗后控制组较控制前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均与LVEF呈负相关,通过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的增加与NT-proBNP的增加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NT-proBNP和Hcy联合检测对CHF的诊断和CHF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近期疗效的评价、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今  于涛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8):2179-2184
目的 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心瓣膜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指标;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结果 随访的138例患者中,删失14例,其余124例中预后良好73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1.1%(51/1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RR=1.578,P=0.039)、血浆BNP(RR=1.935,P=0.013)和NT-proBNP(RR=2.346,P<0.001)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血浆BNP和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4、0.814、0.800,血浆BNP联合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78.9%,灵敏度为83.6%。结论 血浆BNP和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预后风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间的潜在联系,及其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ET-1及NT-proBNP的浓度,并通过绘制ROC曲线制定ET-1、NT-proBNP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界值。结果: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血浆ET-1、NT-proBN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以ET-1作为高血压LVH的诊断指标,最佳临界值为279.9pg/ml,所对应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79%;以NT-proBNP作为高血压LVH的诊断指标,最佳临界值为32.6pg/ml,所对应的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93%。结论:血浆ET-1、NT-proBNP水平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血浆ET-1、NT-proBNP水平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一旦发病极为凶险,具有病死率高、预后较差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早期识别ACS患者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急诊急救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发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ACS的发生与进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回顾过往相关文献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廖伟  张义效  周爱琴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0-163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48h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与近、远期心血管事件关系。方法:对92例ACS患者常规进行术前和术后治疗并规范化行PCI术,术后48h行BNP测定,A组血浆BNP水平>80pg/ml,B组血浆BNP水平<80pg/ml;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但两组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行PCI术,术后48hBNP浓度仅能预测近期预后而对远期预后无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老年患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HH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后,AHH组立即输注万汶10mL/kg,于30min内输完,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的输液方法。分别于患者人手术室(T1)、血液稀释前(T2)、血液稀释中(T3)、血液稀释后(T4)、假体植入时(T5)、手术结束时(T6)及术后24h(T7)各时间点采集静脉血3mL检测血浆NT-proBNP。同时记录液体输注量及总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T2-T7时点的血浆NT-proBNP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但2组T2~T5时点NT-proBNP与T1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6、T7时点NT-proBNP较T1时点增高(P〈0.05);AHH组T1~T6时点NT-proBNP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7时点NT-proBNP较AHH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含量的对数值与血液稀释液体量呈低度正相关(r=0.327,logNT—proBNP=0.0126V+4.132)。结论NT—proBNP可以及时地反映出老年人血容量的变化,但两者仅呈低度正相关,NT—proBNP不能作为容量输注的指导指标,可以作为预警指标应用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lime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AMI组20例,UAP组23例,NQMI组17例,并设SAP组19例,对照组20例。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CRP及血浆D-dimer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合征患者血清CRP及血浆D-dimer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中AMI组较UAP组和NQMI组升高更明显,但它们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及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UAP和SAP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对1 5 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测定HCY水平。冠脉造影显示3支冠脉中至少1支血管病变狭窄≥5 0 %者为CHD组( 1 0 5例) ,3支血管中任一血管狭窄程度均<5 0 %者为对照组( 4 8例)。CHD患者进一步分为1支病变组( 2 5例) ,2支病变组( 31例)及3支病变组( 4 9例)。结果:1 CHD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1 ) ,且CHD组中高HCY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1 ) ;2 0、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清HCY浓度呈逐级增高趋势,0支病变组与其它各病变组间比较均相差非常显著( P<0 .0 0 1 ) ,1支、2支、3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临床类型患者,HCY水平急性心肌梗死( AMI)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稳定型心绞痛( SAP)>其它( Other) ,其中AMI组与UAP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AMI与SAP组、AMI与Other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显著( P<0 .0 0 1 )。结论:CHD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高HCY血症所占比例较大,且血清HCY浓度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CHD活动性病变较稳定性病变HCY浓度增高,提示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直接关系,是CHD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N末端BNP前体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探讨BNP对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2例,记录其各项危险因素,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并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LVEF。按LVEF结果分为LVEF〈45%组(21例)和LVEF≥45%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并分析两组N末端BNP前体水平有无差异。结果与LVEF≥45%组比较,LVEF〈45%组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BNP与LVEF独立相关(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呈负关联(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无关联性(P〉0.05)。结论 BNP可作为更早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指导治疗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3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Ⅰ组,55例),PCI组(Ⅱ组,75例),测定入院即刻(T1)、PCI(或药物治疗)后24h(T2)、72h(T3)、7d(T4)及1月(T5)的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同时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T3、T4、T5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hs—CRP在T3、T4高于Ⅰ组,而在T5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在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Ⅱ组hs—CRP在T3、T4高于T1,而在T5低于T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T-proBNP在T2、T3、T4高于Ⅰ组,而在T5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在T2、T3、T4高于T1,而在T5低于T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1个月的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Ⅰ组治疗后的LV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虽可短期导致hs—CRP和NT—proBNP升高,但可使患者近期的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能够有效改善CHD患者的心功能。NT—proBNP是反应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指标,对评估治疗后的心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72例CH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HRV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结果: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HR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HD患者HRV明显下降,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稳定性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对象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后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对照组,UAP组再进行Braunwald分级,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MCP-1和hs-CRP。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MCP-1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unwald分级各组别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CP-1和hs-CRP水平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并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冠脉事件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患者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及其与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重度妊高征患者 36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 32例及正常未孕育龄妇女 2 1名 (为对照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 ,以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参数作为观察指标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结果 妊高征患者的舒张功能指标 :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 (E)、E峰的速度时间积分 (EVTI)、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与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比值 (E/A)、肺静脉心室舒张期充盈峰 (D)、D峰的速度时间积分 (DVTI)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和对照组 ,而二尖瓣舒张晚期充盈峰 (A)、A峰的速度时间积分 (AVTI)、肺静脉心房收缩期反向血流充盈峰 (AR)则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和未孕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正常妊娠组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指标 :E/A比值、D和DVT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而A、AVTI、肺静脉心室收缩期血流充盈峰与心室舒张期血流充盈峰比值 (S/D)及AR则均显著升高。血浆脑利钠肽浓度妊高征组、正常妊娠及对照组分别为 43pmol/L± 40pmol/L、8pmol/L± 4pmol/L和 2pmol/L± 2pmol/L ,前两组比较及后两组比较均P <0 .0 1。重度妊高征患者和正常妊娠孕妇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敏感指标E/A比值和AR均与血浆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298例,根据冠状动脉影结果分为两组:有侧支循环组(n=148)和无侧支循环组(n=150)。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以及冠状动脉管炎病变特点、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9.2%比10.7%,P<0.01;85.8%比28.0%,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和16例对照组行空腹血糖(FSG)、空腹胰岛素(FSI)、vWF测定及冠脉造影检查。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n[1/(FSG×FSI)]。将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结果:冠心病组FSI、vWF明显增高,ISI明显下降。UAP组ISI明显低于SAP组,血浆vWF浓度明显高于SAP组。结论:冠心病患者的IR、血浆vWF水平与冠心病的不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