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仁洪  张经良 《医药导报》2004,23(9):0658-0660
目的:探讨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8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双环醇25 mg,po,tid。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及HbeAg、HBV DNA转阴情况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eAg、HBV DNA转阴率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3个月随访观察,上述各项指标检测显示,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诱导母胎免疫耐受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调节性T细胞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调节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应用及其在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慢性乙肝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乙肝转移因子;对照组32例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结果:两组肝功能变化及HBV检测标志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肝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慢性肝炎患者中,经治疗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90%。结论及时诊断、治疗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并发性反应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原因,全球大约有4亿例HBV感染者,其中50%的患者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被感染,其中超过90%将转为慢性HBV感染。同时,HBV感染对妊娠的结局有不良影响(如:妊娠期糖尿病、产前出血、早产、低体质量儿等)。因此对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者在围生期进行有效管理是降低全球HBV传播率的重要手段,并能帮助医生更好地控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e抗原状态和HBV DNA水平,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40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炙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监测肝功能和彩超观察肝实质病变.比较肝硬化患者中男女性别的比例、HBV DNA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不同水平HBV DNA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状态.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为男性,68.07%(275/404)的患者HBeAg阴性,80.45%(325/404)的患者HBVDNA阳性.HBV DNA阴性时,大部分HBeAg为阴性,HBV DNA水平越高,HBeAg阳性比例越高.结论 肝硬化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绝大多数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其HBV DNA在检测线以上,超过68%的患者HBeAg阴性,提示HBV DNA持续阳性、男性是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要注重对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合辅酶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慢性乙肝患者134例分成治疗组68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采用复合辅酶注射液2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对照组不加用复合辅酶。两组均给予保肝和综合支持疗法,疗程6周。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6周,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STB) 、血清直接胆红素(SD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57.6%(P<0.05)。 结论:复合辅酶注射液能促进黄疸消退,对慢性乙肝肝功能ALT、AST、STB等指标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阶段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CHB患者80例为探究对象,依据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分为免疫耐受期(A组)、免疫清除期(B组)、非活动期(C组)与再活动期(D组),每组各20例.另外选取本院...  相似文献   

9.
肖登奎 《医药导报》2002,21(12):791-791
目的;观察国产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给予国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60例,给予进口谷胱甘肽,两组用法均为60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90.0%,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产谷胱甘肽对乙肝疗效与进口谷胱甘肽相同,但价格较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美英  韩刚  刘淑珍 《医药导报》2004,23(12):0925-0926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肝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胸腺肽α1 1.6 mg,sc,每周2次,共用6个月,同时加用拉米夫定0.1 g,po,qd,共1 a;对照组33例,仅用拉米夫定0.1 g,po,qd,共1 a。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12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HBV DNA阴转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1.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惠敏 《医药导报》2005,24(1):45-45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或停药后的保肝降酶作用。方法慢性乙肝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每次给予复方甘草酸苷50 mg,po, tid;对照组给予护肝片4片,tid。如1周后ALT下降达10~20 U·L-1,则继续单药口服,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降或反上升者加山豆根2支,im,bid,在ALT复常后,停用山豆根。结果治疗组ALT复常29例,其中5例给予山豆根;同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复常20例, 总胆红素复常8例。对照组ALT复常24例,其中给予山豆根15例;同时AST复常6例,总胆红素复常4例。停药后治疗组6例反跳,对照组15例反跳。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抗病毒治疗或停药后ALT、AST升高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的特点,并揭示相关蛋白质的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Helena REP3蛋白电泳仪对慢重肝及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载脂蛋白A1(APoA1)、α1抗胰蛋白酶(AAT)、甲胎蛋白(ArP)、触珠蛋白(Hp)、铜蓝蛋白(Cp)、转铁蛋白(TRp)、补体C3(C3)、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并以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重肝患者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百分比均最低,特别是β-球蛋白与对照组、慢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γ-球蛋白百分比最高,与对照组、慢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重肝患者血清APoA1、Hp、Cp、TRF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组(均P<0.05),C3含量也低于其它组,而CRP含量高于其他组.结论 慢重肝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的改变主要表现在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百分比降低,而γ-球蛋白百分比升高.血清蛋白电泳联合特定蛋白检测可为慢重肝的及时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IL-10+ CD19+调节性B细胞(Breg)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HB患者61例,其中HBeAg阳性患者26例,对照组30例,抽取EDTA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anti-IL-10-PE,anti-CD19-APC抗体进行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IL-10+ CD19+ Breg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Breg表达差异以及Breg与CHB临床指标的相关性;ELISA分析血清IL-10表达水平.结果 CHB和HCs组Breg分别为1.75%(1.20% ~2.55%)和0.78%(0.55%~1.40%),CHB组Breg表达高于HC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0.01);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Breg为2.39%(1.68%~2.86%),较阴性患者1.28%(1.05%~2.25%)显著升高(Z=-3.354,P=0.001);CHB和HCs组血清IL-10分别为6.80(5.41~8.42) pg/mL和5.75 (4.40~6.54) 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7,P=0.007),并且CHB组IL-10与Breg呈正相关关系(r =0.335,P=0.008).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Breg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能受到HBeAg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姜维苓  姜绪东 《医药导报》2002,21(4):251-251
概述膦甲酸钠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其不良反应有肾损害、电解质紊乱、血液系统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及局部刺激等,一般经停药、调整剂量及对症治疗可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5.
吕睿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20-224
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3.5~4.0亿的慢性乙肝(CHB)病毒携带者中有超过1/3的人在中国,约有9 300万HBV携带者,其中约有2000~3000万为CHB患者.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CHB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近年来,CH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极大进展,数以百万的乙肝患者从中获益,其中"长期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核心.目前公认的主要抗HBV药物有普通干扰素-α(inter-feron,IFN)、聚乙二醇IFN-α (PegIFN-α)、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其中PegIFN-α、ETV、TDF被推荐为初治乙肝患者的一线用药,但TDF在我国尚未上市.本文就上述药物抗HBV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李银彩 《河北医药》2012,34(13):2001-2002
乙型肝炎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1].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2].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方法之一,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双环醇治疗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环醇(百赛诺,bicyclol)治疗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6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双环醇,对照组给予复方益肝灵,口服,疗程24周,停药后随访12周。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在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总胆红素(TBIL)的复常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24周结束时双环醇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3%和30.3%)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转率(30.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6.1%和6.1%),而停药观察12周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双环醇能明显改善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并且显示出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清热凉血解毒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而清热凉血解毒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清热凉血解毒法(方剂组分包括赤芍100 g、茵陈100 g、丹参50 g、茯苓30 g、大黄15 g、葛根15 g,1剂加水煎至200 mL,早晚顿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总有效率、黄疸消失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 清热凉血解毒组患者总有效率[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凉血解毒组患者黄疸消失时间[(37.5±5.6)d]显著短于对照组[(51.8±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清热凉血解毒组患者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可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TNF-α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探讨其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CSHB)、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PBMCs中Treg的比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45±0.23)%,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9.48±0.48)%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较健康对照组(5.65±0.61)%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reg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樊景丽  李敏然 《河北医药》2012,34(14):2231-2232
肝脏是调节体内血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常发生糖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引起糖尿病.在我国,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3%和20%,而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可高达94%[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其病情复杂,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合理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