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常人颈动脉超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钱嵘  赵宝珍  柳标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8):704-706,710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正常人颈动脉超声的特点。 方法 :将 2 5 0名正常人按年龄分为Ⅰ (31~ 4 0岁 )、Ⅱ(4 1~ 5 0岁 )、Ⅲ (5 1~ 6 0岁 )、Ⅳ (6 1~ 70岁 )、Ⅴ (>70岁 )五组。运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2D CDUS)检测每组受检者左右颈总动脉共 5 0 0支 ,测量颈总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最大剪切率 (SR)等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 :①正常人颈动脉内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宽 ,其中Ⅰ、Ⅱ、Ⅲ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Ⅳ组与Ⅰ、Ⅱ组比较及Ⅴ组与Ⅰ、Ⅱ、Ⅲ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Ⅳ、Ⅴ组间无明显差异。②当年龄 >5 0岁时 ,IMT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 (P <0 .0 5 ) ,斑块检出率与年龄呈正比。③血流速度Ⅲ组较Ⅰ组 ,Ⅳ组较Ⅰ、Ⅱ组 ,Ⅴ组较第Ⅰ、Ⅱ、Ⅲ组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④颈总动脉最大SR各组右侧略大于左侧 ,但无统计学意义 ,双侧最大SR随年龄增长而减低 ,Ⅳ组较Ⅰ、Ⅱ组 ,Ⅴ组较前三组差异显著 (P <0 .0 5 )。⑤各组间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PI)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人随年龄增长颈动脉内径增宽 ,血流速度下降 ,IMT增加 ,SR降低 ,年龄增长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分析37例正常儿童超声心动图冷加压试验时心脏舒张功能的变化,表明CPT时舒张早期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室后壁运动幅度下降,运动速度下降,标准化快充盈期充盈速率下降。平均室壁应力的增高率与标准化快充盈期速率的下降率呈显著相关,故CPT时舒张早期功能的一过性下降可能主要是由于CPT时一过性血压升高所致,舒张功能的变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评估改良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对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后的根管充填效果.方法 选择患牙髓病、根尖病的患者70例70颗患牙196个根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rotaper镍钛器械根管预备后以改良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行根管充填,术后摄X线片评估根管充填效果及2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196个根管中,适充186个(94.9%),欠填7个(3.57%),超填3个(1.53%).70颗患牙痊愈64颗,有效3颗,失败3颗.有效率95.71%.结论 改良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是值得基层口腔医生推广的根管充填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颈动脉的血管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进行监测,探讨超声在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患者颈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0.84vs0.62,P0.01)、增宽(0.84vs0.82,P0.01);RA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V:85.43vs 81.38;EDV:31.27vs33.41;RI:0.65vs0.67,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能够在RA患者早期发现颈部血管内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够早期反映颈部血管的硬化程度,为临床分析病情的发展及后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研究超声心动图冷加压试验心功能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射血分数(EF)的个体变化趋势,频率校正值(Vcf×100/HR)与后负荷收缩末期室壁应力 Ss 的关系,心脏舒张功能 VLcf 的改变。并讨论了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颈动脉的血管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进行监测,探讨超声在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 患者颈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0.84vs0.62,P<0.01)、增宽(0.84vs0.82,P<0.01);RA 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V:85.43vs 81.38;EDV:31.27vs33.41;RI:0.65vs0.67,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能够在RA患者早期发现颈部血管内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够早期反映颈部血管的硬化程度,为临床分析病情的发展及后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刘惠宁  金学蔚  程荣  朱莉敏  黎静 《海南医学》2012,23(20):124-12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中应用颈总动脉压迫试验(简称“压颈试验”)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1 000例行常规颅内血管检查的脑梗塞患者,对比分析进行压颈试验与未进行压颈试验的结果.结果 轻度狭窄血管834条,误诊29例.中、重度狭窄血管922条,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误诊2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误诊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误诊29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误诊8例,眼窗探测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误诊9例.总误诊率约7.1%.结论 经颅多普勒医生应该掌握并熟练应用压迫颈总动脉试验,该试验可确认检测到的血流信号、判断血流来源、确定患者侧枝循环代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源 《重庆医学》2008,37(8):850-851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尿酸的变化以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86例老年人的血尿酸,同时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420mmol/L定义为高尿酸症。结果高尿酸症者30例,占34.9%。70~79岁、80~89岁、≥90岁组高尿酸血症者分别为20%、42.2%、66.7%(P<0.05),血尿酸的中位数分别为307、367、481mmol/L(P<0.01)。随IMT的增加血尿酸逐步增加(IMT≤0.9、0.91~1.19、1.2~1.49、≥1.5mm组的血尿酸中位数分别为309、354.5、349、428.5mmol/L,P<0.05)。高尿酸血症患者的CRP较血尿酸正常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vs4.45mmol/L,P<0.05)。结论在老年人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并随年龄增加其发生率和血尿酸的值均增加。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性增加。因而在临床上应积极控制老年人的血尿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手段探测儿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其与儿童肥胖类型的关系。方法依体质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HtR)标准,入组外周性肥胖组160名(A组),内脏性肥胖150名(B组),正常体重儿童160名(正常对照组);应用超声手段探测各组儿童内脏脂肪厚度(VFT)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3组间各项检测参数。结果内脏肥胖组VFT、IMT均高于外周性肥胖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性肥胖组VFT、IMT与正常组相似,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IMT与肥胖类型相关,内脏性肥胖儿童VFT、IMT增加。实时超声检查技术为研究儿童肥胖类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 5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 :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经统计分析 (P <0 .0 1,P <0 .0 5 )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2型糖尿病(T2DM)伴冠心病(CAD)的诊断预测作用。【方法】 将98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伴CAD分为CAD组48例和无CAD组50例,测量最大cIMT以及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结果】 CAD组中最大cIMT高于无CAD组[1.30 mm (1.13,1.40) vs. 1.00 mm (0.80,1.20),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心血管风险因素校正后,最大cIMT仍与T2DM伴CAD相关(OR = 3.135,95% CI 1.501 ~ 6.549,P = 0.001),是T2DM伴CAD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最大cIMT对T2DM伴CAD的诊断切点为1.15 mm,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0%。【结论】 最大cIMT是T2DM伴CAD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较高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作为T2DM伴CAD的一个简便、无创、有效的诊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颈外动脉结扎术切口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上设计颈外动脉结扎术的切口 ,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逐层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 5 2具 ,暴露颈总动脉分叉的部位 ,测量颈总动脉分叉的水平、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与颈总动脉分叉的距离 ,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结果  (1)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低于甲状软骨上缘者达 :(17 30± 0 0 4 ) % ,平均距离 (8 91± 3 0 6 )mm ;高于下颌角水平者达 (2 88± 0 0 2 ) % ,平均距离 (11 93± 0 6 8)mm。(2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 (2 8 30 % ) ,高于颈总动脉分叉者 (4 4 34% ) ,低于颈总动脉分叉者(2 7 36 % )。 (3)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大多为树枝状 ,5 6 6 %为丛状。结论 临床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时 ,如遇舌骨大角、下颌角水平的高位分叉 ,可适当向上延长切口 ,若仍存在暴露困难问题 ,可改行颈外动脉栓塞术。如遇丛状分支 ,可以在丛状分支的根部结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