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微电极导向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8.0%,僵直87.0%。步态71.8%,平均69.7%,运动迟缓37.8%。术后MATOR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61.6%,“开”状态下降53.4%。并发症:穿刺针道出血者占1.3%,一过性呃逆6.3%。暂时的构音障碍5.0%。一过性嗜睡10.0%,精神障碍3.8% ,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8.0%,僵直87.0%,步态71.8%,平衡69.7%,运动迟缓37.8%.术后MATOR UPDRS 评分“关“ 状态下降61.6%,“开“ 状态下降53.4%.并发症:穿刺针道出血者占1.3%,一过性呃逆6.3%,暂时的构音障碍5.0%,一过性嗜睡10.0%,精神障碍3.8%,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帕金森病患者 ,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 )毁损术 ,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 :震颤98.0 % ,僵直 87.0 % ,步态 71.8% ,平衡 6 9.7% ,运动迟缓 37.8%。术后MATOR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 6 1.6 % ,“开”状态下降 5 3.4 %。并发症 :穿刺针道出血者占 1.3% ,一过性呃逆 6 .3% ,暂时的构音障碍 5 .0 % ,一过性嗜睡 10 .0 % ,精神障碍 3.8% ,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 ,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 ,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第1次手术后肢体症状有所缓解,随病程进展或病情复发,肢体症状会加重,药物不能控制时需要行第2次手术来缓解症状。目的:探讨第2次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其并发症的差异。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对象:选择1997—10/2002—12到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87例,两次均在同一医院治疗350例,第1次在外院手术,第2次来本院治疗37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半年以内36例,0.5-0.9年72例,1.0~1.9年108例,2.0-5.0年17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采用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微电极记录、微电极刺激探测靶点、射频电极刺激验证靶点,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或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周在药物“开”状态下(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息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关”状态下(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变得困难,处于“关”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②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后并发症与第1次比较。结果:38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④两次单项症状改善率: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低于第1次(震颤954%,96.9%;僵直94.6%,95.1%;运动迟缓88.9%,9213%;步态62.3%,67.1%;平衡65.1%,69.4%;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5.8%,98.0%),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次手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0.01)。第2次手术开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3.5%,低于第一次手术(51.5%,61.6%)。⑧帕金森病患者两次手术后并发症比较: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包括乏力感,流涎,音量降低,假性球麻痹,嗜睡,呃逆,尿失禁,尿潴留等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P〈0.05)。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第1次手术。结论:①第2次手术的单项症状改善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可能是第2次手术时患者病情较第1次重,多处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原因。②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明显增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手术方式、时间间隔有关。两次手术非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脑出血、感染),说明第2次手术的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适应证及术后程控.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电刺激术,对5例PD患者行双侧STN的DBS手术;7例PD患者行单侧STN的DBS手术,右侧2例、左侧5例(其中有3例同时给予对侧苍白球毁损术).结果 12例患者经术中确定靶点定位,DBS后患者震颤停止,肌僵直明显改善,改善率达75%~85%.结论 DBS治疗PD有可逆性、可调节性的优点,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手术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amp;Yahr分级,Ⅱ级6例,Ⅲ级30例。Ⅳ级67例,Ⅴ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177;7.0,“关”状态是62.0&;#177;6.6;术后7d 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177;7.2,“关”状态是23.6&;#177;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lt;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